夷陵之戰關乎國運,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以及趙雲、魏延、馬超猛將?

MiDream-末世

話不多說直入正題:

先從技術層面分析一下劉備為什麼不帶諸葛亮、趙雲、魏延、馬超等人。

首先是諸葛亮,劉備出征東吳之前,諸葛亮勸劉備登基為帝,此時諸葛為丞相、錄尚書事,注意哦,諸葛此時最主要的任務是管理政務,調整賦稅,充實軍資,而不是單單一個軍師。

然後是趙雲,劉備伐吳時,趙雲是鼎力反對的,趙雲上諫說:“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滅了曹魏之後,東吳孫權自然會臣服。雖然曹操已經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奪皇位,引起公憤,應該利用此民憤,先攻佔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那麼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該放置曹魏,反而先打東吳。而且與東吳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吳並非上策。”但劉備拒不聽諫,執意東征,留趙雲都督江州。

然後是魏延,劉備稱帝時,魏延為鎮北將軍,此時已經鎮守漢中兩年多,漢中是什麼位置?當時大多數人都認為張飛應當擔任漢中太守,張飛也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而劉備卻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此時魏延是實打實獨當一方的大將,根本抽不開身。

然後是我們可憐巴巴的馬超,馬超後期死的時候在《三國演義》裡只是一筆帶過,馬超雖然勇猛,但是人品著實不敢恭維,馬超反曹時,導致全族二百餘人被曹操斬殺,包括其父馬騰,二弟馬休,馬鐵等人,投奔張魯之前其妻兒子女也被部下全部斬殺,投奔張魯之後也一直被人排擠,最後不得已才投了劉備,話說馬超剛投劉備的時候,劉備很厚待馬超,但馬超怎麼說也做了半輩子諸侯,所以經常直呼劉備的表字,導致關羽非常憤怒,請求殺了馬超,劉備勸解說:“馬超窮途末路來歸附我,就因為直呼我的表字而把他殺了,以後怎麼面對天下。”張飛也勸解:“這樣的話,用禮儀做給他看,他就明白了。”次日請馬超來的時候,馬超環顧身邊座位,不見關張,卻看到關張持刀直立於劉備身旁,從此再也沒有直呼劉備的表字。嘆氣說:“我才知道為什麼我會失敗,直呼主公的表字,差點被關張殺了。”而馬超降劉後,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震懾羌人,這也導致馬超最後抑鬱而終,年47歲。

再從劉備第一視角看一下為什麼不帶這些人。

夷陵之戰開始之前,劉備手下還有一員大將張飛,只是還沒開始就被其部下所殺,再看雙方兵力蜀漢約四萬多、五溪蠻夷約一萬共計五萬餘人,而東吳也約五萬多人,但是蜀漢集團此時兵勢強盛,東吳並不敢纓其鋒芒,而劉備自赤壁之戰後,基本上所指揮的大戰,都以勝利告終,先是搶奪荊州南部四郡,入川之戰拿下益州,北奪漢中,擊敗曹操等一系列勝利,讓劉備自信心開始膨脹,自己無疑是一位成功的統帥。正史記載,從劉備一生12勝3平8敗,幾乎所有大戰小戰,都是其親自指揮,因此徵吳對劉備來說不過又是一場平常戰役。

況且雖然沒帶諸葛亮,但還是帶了一些軍師參謀,其中就有龐統的弟弟龐林,益州的程畿和黃權,荊州的馬良。只不過黃權和龐林因為駐北岸,歸途隔絕,黃權不得歸,無奈之下率部降魏。程畿和馬良都在夷陵之戰中戰死。手下大將也還有馮習、張南、傅肜、沙摩柯等人,反觀吳國,劉備連曹操都能贏,還會把陸遜、孫桓、朱然、潘璋、徐盛等人放在眼裡,尤其是陸遜,此時不過剛出道,完全是靠關係上位的。加上劉備征戰初期,打了一個漂亮仗,氣勢強勁,陸遜只能一退再退,扼守要地、堅不出戰,表現非常弱勢。

因此夷陵之戰在劉備看來,怎麼打都不會輸,更不會產生這麼嚴重的影響,自己去打,足矣。


本初娛樂

戰爭打的是國力和補給:穩定的後方、源源不斷的糧草器械、兵員補充。這三件大事缺一不可。

大戰之時,後方必然需要人留守,給前線供給糧草器械等。劉備入主蜀地的時候,帶領的是荊州派系,這些都是劉備的嫡系,劉璋投降後,劉備又收服了蜀漢勢力,但是蜀漢勢力並不是完全服從,時刻都會爆發出不穩定的衝突。劉備的天才領導力,一直再彌合蜀漢勢力和荊州之間的裂痕;為了填充蜀漢人才,劉備大力提拔蜀漢的青年才俊,利用代差來把荊州派和西川派融合:例如黃權,這是劉備寄予厚望的。

其實劉備最應該帶的人是:法正。劉備攻打漢中的時候,隨軍軍師就是法正,法正用奇謀打敗了曹操,幫劉備奪取了漢中。後來劉備伐吳的時候,眾人勸阻不下,諸葛亮感嘆說:如果法正再,一定能夠阻止陛下東征,即使阻止不了,帶上法孝直一定不會失敗。但是法正死的太早了。

劉備佔領蜀地僅僅兩個月,蜀地內部未穩的時候,關羽再荊州發動了北伐戰役。結果劉備無力取給關羽進行有效支持。關羽敗走麥城而死。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發動了伐東吳之戰。

趙雲一開始就反對伐吳,趙雲上表認為:當時最大的敵人依然是曹魏,曹操死後曹丕篡位,這時候天下人都對此十分憤怒,曹魏內部也不穩定,應該再此時趁機利用民憤來攻打曹魏。但是劉備沒有采納這個建議,再後來劉備發吳的過程中,趙雲擔任了劉備的後防守備。

而魏延當時鎮守漢中,用來防範曹魏方向。不可能把魏延車換下來,用來伐吳。

而諸葛亮坐鎮成都,管理一切軍政要務,還要負責給劉備運送糧草、器械、兵員,穩定蜀漢內部。

馬超再北方震懾著羌人,更何況馬超的身份之前和劉備是平級的,後來不得已投降了劉備。所以劉備也不可能調馬超來跟隨他去伐吳。劉備再伐吳的過程中,帶領的都是新生代將領居多:張苞、關興、黃權等等。可惜,夷陵之戰一戰失敗,損失大部分人才。

夷陵之戰是在錯誤的時間發動一場錯誤的戰爭,把主次矛盾顛倒後的結果。


嘟嘟讀讀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7月,劉備整合各路人馬,正式出兵伐吳。這是一場國運之戰,按理說應派出最強陣容,當時關羽、張飛、黃忠已死,趙雲、馬超、魏延算是蜀軍最知名的將領,但劉備一個都沒帶。

一、劉備帶了哪些人

劉備對夷陵之戰具體的部署是:劉備親自率4萬人馬由成都出發東進,任命吳班、馮習為左右領軍,相當於前敵正副總指揮,任命張南為前鋒,偏將軍黃權以及趙融、廖淳、傅肜、杜路、劉寧、陳式等分別統領各部;車騎將軍張飛率所部1萬人馬由巴西郡的閬中南下,兩支人馬相會於江州,即今重慶市,但張飛還未動身即被叛軍殺害。

吳班是國舅吳壹的族弟,也深得劉備信任,馮習是南郡人,追隨劉備由荊州來的益州,當初的地位與魏延差不多,現在進步也很快。趙融等人都是帶兵的將領,但事蹟不多,在後世的名氣也不大。

除此之外,此次隨劉備出征的還有:尚書令劉巴,侍中馬良,太常卿賴恭,光祿勳卿黃柱,少府卿王謀,大鴻臚卿何宗,太中大夫宗瑋,從事祭酒程畿,從事王甫等。

二、為什麼沒帶魏延

劉備稱帝前先在漢中稱漢中王,之後要留下一員將領鎮守漢中,當時大家都認為應該留張飛,就連張飛也這樣認為,結果劉備提拔了魏延,讓魏延在漢中留守。

漢中的重要性不亞於荊州,魏延是一員猛將,很有作戰經驗,對劉備也非常忠誠,這是劉備親自挑選的人,從魏延鎮守的情況看,也較為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漢中方面始終沒有發生過警訊。顯然,此時把魏延從漢中調走是不明智的,劉備讓魏延繼續留在了漢中。

三、為什麼沒帶馬超

馬超投奔劉備以後,劉備待他很優厚,給他的官職也很高,一度超過了關羽,成為蜀漢武將之首,劉備稱帝以後,關羽被拜為前將軍,關羽這才重回武將之首,免強超過了馬超。

然而,馬超在蜀漢的日子並不好過,他平時很小心謹慎,劉備也沒有讓他掌實權的打算,他的職務頂多是個掛名,而馬超的名氣慢慢也淡了,在徵吳這樣的戰事裡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馬超大概這個時候身體不太好,也許是心情太壓抑,所以馬超雖然年齡不算太大,夷陵之戰時還不到50歲,但身體狀況卻不佳,劉備是221年發兵伐吳的,馬超死於222年,年齡和身體狀況也是劉備沒帶他出徵原因。

四、為什麼沒帶趙雲

趙雲也不在此次東征伐吳之列,有人認為這說明劉備對趙雲不信任,尤其此次東征趙雲又提了反對意見,劉備有意疏遠他。

另一種看法認為,蜀漢能獨擋一面的大將目前看只有趙雲、魏延等人,魏延守漢中不雲不了,但益州也要有大將留守,所以趙雲沒有參加東征。

相比較而言,後一種看法更靠譜,因為劉備隨後命趙雲留守江州,這個任務也很重要。


南門太守

夷陵之戰關乎國運,劉備為啥不帶諸葛亮,趙雲,魏延,馬超等猛將?(邀)

提問前一句,實際是事後總結的,估計劉備事前並沒有意識到,起碼對這件事的嚴重性認識不足。為啥不帶趙雲,諸葛亮?這在演義中基本說清楚了,就是諸葛亮,趙雲是眾位大臣中反對派的代表,一文一武,一唱一和。你說帶



上這兩位,彆扭不彆扭?其實,趙雲劉備還是用了的,只是督後軍,沒派前鋒。難道忘了嗎,劉備從馬鞍山敗退,一路逃往蜀國,是趙雲在國境線接應劉備,一槍刺死追擊的吳將朱然,劉備才死裡逃生。因為劉備傾國伐吳,諸葛亮保太子劉禪守成都,這任務也挺重大嚴肅,是不是?魏延嗎,那時漢中太守估計還沒卸任,劉備心中也清楚,東出伐吳,漢中方向一定不能放鬆,只能加強。不帶魏延順理成章。



至於馬超,演義中描寫,史料中記載,都沒有詳細說明,聯繫馬超在章武二年去世的情況,估計前一年伐吳時馬超病情比較嚴重,無法成行,可能是主要原因,至於一些說劉備一直懷疑馬超,壓制,不用馬超云云,覺得有點胡編亂造,危言聳聽,譁眾取寵,不合邏輯,還是不說也罷。而馬超年紀輕輕,病因很可能與當初家人被當面殺掉,把頭顱從城頭拋下,對馬超的打擊刺激太大有關。這也與什麼不被重用,鬱郁不得志等說法沒有關係。

(0:15)


流譽後

自負,輕敵,嘔氣這才是夷陵之戰,劉備不帶諸葛亮以及趙雲、魏延、馬超等猛將的原因。



的確,為了保證後防的安全,諸葛亮在成都坐陣留守。為了防備曹操侵入,魏延在漢中無法脫身。趙雲不同意出兵伐吳,馬超不被信任,這些都算是劉備不帶他們的表面理由。

但如果劉備不是自認為有能力打贏這場戰役,他能不多帶幾個得力之人去嗎?坐陣成都有兒子劉禪在,諸葛亮可去;意見不同劉備說了算,趙雲可去,不信任的人帶在身邊更放心,馬超可去。可我就是不帶他們,以我劉備征戰多年的經驗,有張飛,傅彤,馮習等人幫忙,我就有能力打贏這場戰役。

所以說夷陵之戰,不帶他們的原因是自負。


輕敵也是不帶諸葛亮等人的原因。

孫吳當時沒有得力的帥才,呂蒙新亡,陸遜剛剛嶄露頭角,徐盛,朱然等人不過是匹夫之勇,在戎馬一生的劉備眼中,這些人根本不是自己對手,既然孫吳沒有人能抵擋自己,帶這麼多人何用?

所以說,輕敵是夷陵之戰不帶諸葛亮、趙雲等人的第二個原因。

諸葛亮是文臣之首,趙雲是最得力的武將親信,連這兩個最得力之人都不贊成我劉備出兵伐吳,劉備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既然孫吳沒有人能抵擋,我又有能力打贏,那我就不帶你們,自己去,打贏了讓你們看看。

所以嘔氣是夷陵之戰不帶他們的原因之三。

劉備一生,戰敗過許多次,但都挺過來了,如果不是這三個原因,劉備又怎會在夷陵之戰慘敗後鬱悶而亡呢?




晨雨若宴

劉備恨不能一口吃了孫權這個背盟的小人,他打著為關羽張飛報仇的大旗興師伐吳,當然想集全蜀漢的精銳力量,但是還有一個曹魏政權在北方虎視眈眈,劉備不可能傾巢出動。蜀漢政權還是要有人主持運轉的,不支持劉備討伐東吳的異議人士,劉備也不想帶,所以夷陵之戰,諸葛亮、魏延和馬超等人缺席了。

諸葛亮是蜀漢的丞相,劉備親征,諸葛亮留在後方主持日常工作。前方打大仗,後方要有能人保證政府有效運轉為前方提供糧草軍器,這是必須的。諸葛亮的擔子其實也很重,保證後方安穩的前提下為前方大戰提供支持,這工作也不是誰都可以勝任的。

諸葛亮其實不太贊成劉備伐吳,他不太會衝在前面作為劉備的軍事助手,他知道無論蜀漢和東吳打得怎麼樣,從大局上看都是輸。這渾水還是不趟的好。

對不熱烈擁擠伐吳的人,劉備也不會把他們放在首發陣容中。無論從工作需要還是個人情感上,劉備都不會帶諸葛亮討伐東吳,而對懇切勸阻伐吳的趙雲,劉備完全是從感情上就不想帶,那就讓他負責押糧運草吧。你趙雲是有本事有經驗,但死了張屠夫不吃帶毛肉,關興、張苞這些新生代已經越長起來了。

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劉備當時自我膨脹。劉備在漢中擊敗一生中最大的敵人曹操,從曹操嘴裡強奪漢中,他以為他的軍事能力已爐火純青。而當時勸阻伐吳的臣子們卻認為他是被怒火燒著了腦子,他也因此殺了、貶了一些反對伐吳的臣子。

漢中是蜀地的門戶,也是奪取關中的跳板;漢中是劉備奮力奪取的,記載著劉備的榮耀;漢中更承載著劉備重溫劉邦故事的理想。這樣重要的地方,劉備讓倚重的大將魏延鎮守,所以身負防守曹魏重任的魏延不能參與伐吳。

馬超死於公元222年,夷陵之戰也是222年,劉備伐吳時馬超應該有病在身,而且那時馬超因彭漾的事情已不為劉備信任。當然,以為自己指揮藝術如火純青的劉備,被看不起的陸遜火燒迦營七百里,這個鍋馬超也不用背。


龍久於池

失去荊州,結惡東吳,蜀國就失去了爭霸天下的條件。陷於兩面作戰的蜀國如何用兵均是把自己放在危險地步。劉備畢竟稱帝,出外打仗,幾個重要的關口必須有頂級將領來鎮守。打東吳也不是真正要把東吳滅掉。當時是不可能的,所以劉備親征,只不過解氣散心,讓東吳賠償一些,東吳也不願死拼,都面對強大的魏國,不願消耗。某種意義來說,戰略思想就就是鬧一鬧,顯擺一下,排場是要,精英盡隨。結果劉備在別人的忍讓下,自信心大漲,非要大幹,持久幹,失敗是必然。從劉備軍旅生活,沒有頂級人物坐鎮軍營,只有失敗再失敗。


xfl7233890

先簡單介紹下夷陵之戰

發動夷陵之戰的主要原因就是有兩點,關羽被殺,同時丟失了荊州這塊戰略要地。

蜀軍這邊,劉備親率大軍討伐,主要將領有馮習、張南、傅肜等。

吳軍這方,陸遜率軍應戰,主要將領有孫桓、朱然、潘璋、徐盛

結果:蜀軍大敗,元氣大傷。東吳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實力也受到損傷,最後以雙方停戰議和終結。

如此重要的一場戰鬥,為什麼蜀軍沒有大將參與呢?

我們來逐一分析一下

為什麼沒帶諸葛亮,在我看來主要有這兩點原因。

首先,劉備本人就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統帥,馮習、張南也不是泛泛之輩,再加上張飛的協助,在劉備看來取勝並不是問題,沒想到還沒和劉備會師,張飛就被殺。

其次,諸葛亮除了是軍師,同時還是蜀漢的丞相,劉備外出,家中必須有人穩定局面。

說完諸葛亮,再說說趙雲

夷陵之戰前,趙雲曾極力勸阻劉備不要興兵伐吳,《雲別傳》中曾有記載:“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說明趙雲和劉備在伐吳的意見上持相同態度,所以趙雲被派去鎮守江州。

再說魏延,更是鎮守漢中要地,抵擋曹魏,分身乏術。而據說馬超此時已經重兵纏身,夷陵之戰剛結束,馬超就病逝了。


一點點歷史


古風9381428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