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妻子?

林梓源

顾城的心中构建了一个理想国,他身上其实有很深沉的厌世感。

翻看顾城的照片,发现他大多数时候都喜欢戴着一顶帽子,他的名字里有“城”字,北京的城墙拆掉了,他就把城墙搬到自己的头上。

顾城就用这样的方法,把自己与外部世界隔离起来,在他的诗句里,多次提及了死亡的意向。

1987 年,顾城和妻子来到新西兰威赫克岛。那是一片原始丛林,顾城想在这里实现自己的理想国,具体化表现就是一个一夫多妻的原始社会单元,一个被人类文明遗弃的模式。

所以已经结婚的顾城,与英儿有了婚外情,他想维持三个人的这种关系,在自己的理想国里永远逃避下去,随后谢烨生下儿子木耳,顾城却经常发脾气,认为木耳的到来夺走了谢烨对他的爱,他根本不喜欢这个孩子。

英儿很快为了绿卡和别人结婚,谢烨也对顾城彻底失望,准备与他离婚。

顾城的理想国顷刻倒塌,这对他来说实在难以接受,他挽留谢烨,但对方去意已决。

顾城在写给亲人的信中提到:“谢烨骗了我,她们都骗了我。”

最后他把斧头砍向妻子,然后自尽身亡。

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操作性行为。所谓操作性行为是个体以自发行为作用于环境,受到环境的强化,这种后果反过来对个体的下一次行为起促进作用,从而使这种行为不断产生。

在生活中得不到期望的结果,就可能把死亡看作是强化,认为死亡可以引起他人的关注,或得到报复的快感。顾城曾经为情人写过一本书叫做《英儿》,在书完成之后,他就萌生了自杀的念头,还得意跟妻子说,我如果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书肯定可以热卖。

顾城的错误就在于他执意把自己与现实世界隔离起来,想打造出一个乌托邦式的生活,以退缩作为防御机制,把自杀当作是可操作的,认为自杀可以换回自己想要的报酬 ,认为自杀可以解决一切烦恼。

所以在被这种可操作性的思维主导下,随着理想国的破灭,他不仅结束的自己ide生命,也将手中的斧子对准了妻子谢烨,因为谢烨也是他理想国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


高太爷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句诗和被誉为“中国唯一的一个童话诗人”顾城这个人,曾激励了多少人年少时的梦,然而顾城在写出这首响誉中国的名诗之后的第14年,与妻子发生冲突弑妻后上吊自殒。时间永远定格在了1993年10月8日,顾城37岁,他的妻子谢烨35岁。

在他们相识相爱十四年之际,顾城不再用他那双黑色充满睿智的眼睛寻找光明,而是带着他的妻子走进了永远的黑暗。

不要说是冲动,那是莽汉的借口,不要说是一时兴起,偶然中定有必然。细细看诗人的成长经历,一双灵性双眼背后,又是怎样的一种怯弱和孤独;寻找其情感纠葛,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又怎么能承受失落与别离之痛。



一、一个从小与书为伴,在年少时又正逢文革,在孤独中长大的孩子有着特有的敏感和纯粹。

顾城从小就是安静的,他不爱热闹,宁愿与蚂蚁为伴。在幼儿园,姐姐去找他,在树下有蚂蚁的地方就可找到他。在姐姐眼里,他是敏感的。

后来在文革时期,小学三年级的他被迫辍学,与爸爸一起下放,在农村过了更孤寂的十年。他的世界,只有书与远方。

二、在他23岁那年,他遇到了他的妻子谢烨。他们是彼此的解药,同时她也是他的毒药。无论是情感还是生活,她都是他不可或缺的依赖。

因为怯懦,彼此伤害。

善良如谢烨,她视英儿为好友,告知了关于顾城的一切。天真如顾城,当英儿对他投其所好后,竟然对英儿说,我们两个是天生一样的,而谢烨是我后天改造的。并且并不避讳谢烨。作为一个爱着顾城、一心一意为他付出的妻子,又怎么不在意,又怎能不伤心?

感情一旦有了裂痕,就会越划越深。而顾城是个真性情、永远不会长大的孩子。他的喜他的悲他的幼稚都在一点点蚕食着谢烨一颗曾经挚爱他的心。



三、因自己贫困无力抚养,因顾城对小男孩的排斥(不是他想象中的女儿国),因顾城没有办法解决人伦亲情与他幻想中的王国之间的矛盾,他觉得儿子影响了妻子对他的爱,是他童话城堡里的毒菌。一是兴起会打儿子,并且自己犯病。

于是谢烨不得不将儿子小木耳寄养在姐姐顾乡家,这成了谢烨心中永远的痛,同时也是顾城心中的刺。

四、大鱼的出现,让谢烨坚定了离开顾城的决心。

大鱼是谢烨在德国遇到的中国朋友,他爱谢烨,并想和谢烨共同生养一个孩子,而这正是谢烨的软肋,谢烨准备接受他。

他们共同的计划是先助顾城完成《英儿》,而顾城再自杀,这样谢烨就可与大鱼在一起了。(而天真的顾城承诺自杀竟然是因为如果自己自杀,会保证《英儿》这本书的畅销)。

书写完了,但是顾城改变主意了,他不想自杀了。他看到月光下的小木耳,想和谢烨一起过普通人的日子。但没有一个人会永远在那等你,谢烨没有答应他,只说了句,“一切都晚了”。



即使一个人再爱你,又怎么能一再纵容你的任意践踏,哪怕你是天才诗人?

顾城看到谢烨去意已决,这让情感和生活上都十分依赖她的顾城怎能接受?

于是悲剧发生了。得不到,便毁了她。这符合顾城的偏执和幼稚性性格。

顾城是一个伟大诗人,他有天才的偏激和固执。他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可是生活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当幻想被现实击碎,再美的童话也只是童话了。

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也许在顾城的世界里,这就是他用黑色眼睛寻找的黑夜里的光明。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有书共读

除了创作的诗歌,顾城生前留下了不少小说,尤其是《英儿》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证据,让我们得以窥得那段三人的畸形感情关系,以及顾城杀妻的真相。

1990年,李英也出国去了新西兰,他们在激流岛上度过了半年三人同居的生活,但是这种所谓逃脱世俗偏见的三人世界注定不会持续很久,精神王国的纯洁性与人性对爱情的固执和坚守是相悖的,爱情是自私的,再伟大的爱情也不可能拱手相让,更何况顾城是一个孩子一般的人物,他从不考虑任何生活的难题,只要精神世界的圆满,这种凋敝的生活困境,致使两个女人也无法继续维持这个纯洁王国的生存,她们不想变成顾城的影子。李英最终接受了激流岛上一位英国移民的求婚,逃离了激流岛,远去了悉尼。在离开的时候,李英说她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有了一种被爱的感觉,觉得可以逃出‘影子’了,可以让他带我出去,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电话号码、私人地址,告诉朋友我是谁。”从中也可想而知,他们这个独立而纯洁的精神王国中,真实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

值得提及的是,《英儿》这部小说是顾城口述,谢烨打字花了四个月完成的。我们很难明白这种复杂的情感关系,谢烨在顾城生活中到底扮演的是一种什么角色。开始的时候是崇拜者,是形影不离的影子,是他的缪斯,是他同甘共苦的恋人。但是在朋友的回忆中,在他们出国前夕,有一个细节值得叙述,李英第一次向顾城表白,身为妻子的谢烨就在他们旁边,若无其事地翻着杂志,而顾城与李英在旁边互诉衷肠,讲了一个下午情话,对谢烨视而不见。

舒婷曾经在回忆顾城的文章中写到, 有一次,在一位美国诗人家里的泳池里游泳,谢烨只能在泳衣里面套着内衣下水,就这样,在一旁的顾城还满脸的不开心。更不要说平时谢烨的穿衣打扮都是为了顾城存在。因为顾城想要谢烨保持初恋时那两条长辫子,谢烨就不能剪烫,顶多把辫子紧紧盘在头顶。由于顾忌丈夫的感受,谢烨不戴任何饰品。而且,谢烨基本不买衣服,都是朋友送的。


在小说《英儿》的最后,有段话倒是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顾城的性格:“我认识的G是一位诗人……他像一个孤僻的孩子那样,不喜欢正常的事情,恐惧正常的生活,而情愿落入怪诞飘渺,淫乱的幻想之中。他用他异常的想象要求他的爱人。他并不是真的要筑一个城堡,或者过一种高于现实的理想生活,在他的内心燃烧着一种不可理喻的独占疯狂。”要知道,这段对顾城本人的分析正是出自他的手笔,这才是最让人感到冰冷之处。他对自己的行为了如指掌,他对他的疯狂有着清晰的看法,他对自己的孩子气更是心知肚明,换句话说,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一种表演性人格作祟。把自己当作长不大的孩子,童话里的诗人,逃避身为一个普通人和丈夫的责任。

说白了,因为他是一个诗人,我们就对他骨子里的暴虐和大男子主义的行为视而不见,其实剖开这个精神层面,顾城杀妻其实就是任何一个城市中那些懦弱不争气的男性,想象出自己的妻子即将对其不忠而进行杀戮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这就是蔓延在中国大街小巷的无数悲剧之一,一个男子因为看到妻子跟别人搭讪几句而暴跳如雷,一个男人看到了妻子越来越优秀,自己越发自卑,恐怕离开自己而杀人,一个男人恐惧妻子跟他离婚,先杀她而好快,这就是中国无数家庭里的悲剧,而顾城也不会因为是一名诗人逃脱这种杀人的罪名。


说书人思郁

1993年10月8日,诗人顾城与谢烨在新西兰怀希基岛(又名激流岛)双双殒命,曾经美好的爱情和十年的姻缘以玉石俱焚的惨烈方式结束,顾城也永远定格在37岁的年龄上。

其实我们都知道,顾城的性格里缺乏一种成熟与坚韧,对别人都过于依赖,有点像大孩子的感觉,所以他笔下的那些诗才会那么纯净,令人神往。

对妻子谢烨更是如此。

两人在1979年上海开往北京的列车上相遇,虽然有点不愉快,但还是深深记住彼此。

后来他们第二次在火车上相遇时,顾城给周围画画,却唯独没有画谢烨。可能人们会以为顾城会因为上次的不愉快耿耿于怀,这么想就真的冤枉顾城了。

因为顾城给谢烨写得第一封信曾写道“我觉得你亮得耀眼,使我的目光无法停留!”

多么憨态可掬,多么青涩明媚,这大概是每个人对待年少爱恋时表现。

越是喜欢,越是假装不在意!目光游移不定,想好好看看那个喜欢的人,可又不敢!

后来两人书信来往一段时间后,便确定了恋爱关系。谢烨在夜大下课后,顾城总是风雨无阻去接她。

据顾城好友张毅伟回忆,每次顾城把谢烨送回家后,他一个人走在大街上的时候都会觉得要早点结束现在的生活,和谢烨赶快结婚!

可那时的顾城并没有什么名气,常常贫困潦倒,寄出的诗稿经常被退回。据舒婷回忆,顾城困难时一首诗只买四块钱,可想当时他的生存状态。

但这丝毫没有阻挡两人在一起的决心,终于在1983年8月8日登记结婚。

婚后的生活无疑是幸福的,他们游历欧美,走访名川古刹,日子绝对很甜蜜。

时隔多年,顾城好友张毅伟还记得:

顾城曾经深深吸引过谢烨,谢烨再也碰不到顾城这样用梦幻加现实、艺术加生活的方式和她交流的人。谢烨个性很强,是诗人,懂文学,有着强烈的使命感。

王安忆回忆与顾城在德国聊天时,谢烨会取出一架小录音机,录下顾城交谈的整个过程,“他说出的每一个字都不致遗漏,而被珍惜地收藏起来”。

但后来,孩子出生后谢烨渐渐不满顾城,称他像个孩子永远长不大。谢烨觉得自己太累了,明明身边有个男人却不能依靠,还要自己时刻去照顾他。

据顾晓阳回忆,那段时间顾城精神状态就很不好,一个人磨刀很长时间,竟会忘了周围人。

后来谢烨离开后,顾城在生活和情感上都遭到巨大的打击,而选择了对妻子痛下杀手。

或许就像北岛说得那样,顾城去了国外太折腾,也许留在大陆就没有那么多事。

漂泊异乡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力量,更何况远离故土,远离家人和朋友,那份孤寂本,无人可以分享。再加上顾城自己阴郁的性格,长久以往,难免会产生心里问题。

心里唯一慰藉离开了,大概任谁都接受不了吧!

1993年10月18日,北岛在《今天》冬季号(总第23期)写下编后语:“顾城和谢烨的离去令人震惊,这世界显得更空旷。回想《今天》在白雪覆盖的不足六平方米的农舍诞生的日子,已如此遥远,中间隔着深渊。往事如驶离的大船,过去的我们与此刻的我们正在告别,互相辨认。死去的朋友们成为那船的主人。”


渔孩


中国当代诗人中,有两位诗人之死时刻被人铭记,每年纪念日发表的回忆文章,老生常谈般地占据各大媒体的版面。我说的是海子和顾城。但这两位诗人之死最大的区别在于,海子的自杀被神化为以身殉诗,而顾城之死被神化为以身殉情。诗人之死反而成为了一种神化他们的最高托词。其实剥离了诗人这种看似浪漫的文学身份,还原他们的社会属性,无一例外,他们的死都是陷入各种困境之后的绝望选择。

而在出国后,谢烨又变成了顾城的管家,母亲,代理人,翻译等等。而顾城躲进小楼成一统,世俗之事,从不在意。舒婷回忆1992年在海外见到顾城和谢烨,已经察觉到这对夫妇之间的关系已经出现了问题,某天他们出去逛街,走进一家小商店。谢烨打算给他们的儿子买个小玩具,一个可以上发条的小青蛙,九十年代的人都记得那种小玩具,在海外买将近两美金,如果是平时,生活拮据的他们可能不会这么奢侈给儿子买玩具,当天是孩子的生日。临付款时才发现顾城一直沉着脸站在门口不进来,谢烨掏钱时,顾城竟然一屁股滑坐地上,像小孩子撒泼耍赖一样,死活不起来,当时把舒婷吓了一跳,以为他犯病了,赶紧去拉他。谢烨厉声呵斥:别理他,让他去死吧。我一花钱他就这鬼样子!最终舒婷掏钱买了这个小玩具才算完事儿。


还有一次,在一位美国诗人家里的泳池里游泳,谢烨只能在泳衣里面套着内衣下水,就这样,在一旁的顾城还满脸的不开心。更不要说平时谢烨的穿衣打扮都是为了顾城存在。因为顾城想要谢烨保持初恋时那两条长辫子,谢烨就不能剪烫,顶多把辫子紧紧盘在头顶。由于顾忌丈夫的感受,谢烨不戴任何饰品。而且,谢烨基本不买衣服,都是朋友送的。他们日常的餐饮更是简朴异常。大概对于一个诗人而言,他更注重精神方面的滋养,而从未在意日常生活的丰富。一个女人完全生活在诗人的巨大阴影里,活成了他的审美对象,活成了他的附庸,最终异化成了一个无法忍受的他者。

在小说《英儿》的最后,有段话倒是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顾城的性格:“我认识的G是一位诗人……他像一个孤僻的孩子那样,不喜欢正常的事情,恐惧正常的生活,而情愿落入怪诞飘渺,淫乱的幻想之中。他用他异常的想象要求他的爱人。他并不是真的要筑一个城堡,或者过一种高于现实的理想生活,在他的内心燃烧着一种不可理喻的独占疯狂。”要知道,这段对顾城本人的分析正是出自他的手笔,这才是最让人感到冰冷之处。他对自己的行为了如指掌,他对他的疯狂有着清晰的看法,他对自己的孩子气更是心知肚明,换句话说,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一种表演性人格作祟。把自己当作长不大的孩子,童话里的诗人,逃避身为一个普通人和丈夫的责任。



在他们这一代诗人当中,他是唯一一个内心保持着旺盛的杀戮欲,却渴望生活在童话世界的诗人。任何辩护都无法为这种杀妻事件开脱,因为结果已经铸就,奢谈宽恕过于苍白无力。无论他的诗歌有多好,至少从《英儿》这本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任性的男人,一个伪装的孩子,一个被欲望折磨的隐士,一个无能为力的诗人,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一个杀人凶手。



为你而改变1829107947

顾城、谢烨、李英、文昕。如今四个人都已离开人世了。

从事件层面上看,顾城的杀妻与自杀就是一场感情纠葛和意外。

顾城和谢烨1979年相识,1983年结婚,1988年到新西兰激流岛隐居。在这个过程中,两人的感情可以说如童话般浪漫,而且谢烨对于顾城有一种很深的崇拜感。

1986年时,一个名叫李英的女孩,通过好友文昕的介绍,认识了顾城并一见钟情。在顾城、谢烨出国的前一天,李英当着谢烨的面将自己的心意告诉了顾城。之后,1990年李英也来到了激流岛,和顾城谢烨过上了三人同居的生活。国外的生活是艰难的,何况偏僻的激流岛上还有必须忍受的孤独和单调,但因为有谢烨李英两个女人的陪伴,顾城反而过上了其女儿国童话城堡一般的生活。

但显然这样的关系不可能长存,谢烨和李英都在这段感情中挣扎着。先离开的是李英,1992年,李英同在岛上的英国移民约翰结婚,随后移居悉尼。英儿的离去让顾城陷入痛苦之中,他还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随后更让他无法面对的是,谢烨也要离开,她接受了一个叫大鱼的男人,并决定了和自己离婚。

而从根本层面上看,顾城的杀妻与自杀则是一种扭曲的精神世界崩毁后的必然结果。

就像其诗歌里所写,顾城把自己当作一个任性的孩子,他与现实世界永远存在着一种疏离,虽然他会木工活,可以把激流岛上的房子修得很好,甚至在院子里修建了全套的下水系统,但他的内心是厌烦日常生活的,他有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一个属于他的天真纯洁的自由王国。谢烨的宠溺和李英的出现,让他曾享受过这样的生活,但当爱人相继背叛而去,这个乌托邦顺时倾塌。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他想永远占有这一切,他更无法接受自己的纯情被玷污,因此陷入了一种混乱和绝望之中。用邓晓芒的话说:“幻想中的纯情是自欺,真正实现出来的纯情则是痞。”可以猜想,顾城生命的最后时刻应该已经处于一种心理疾病甚至精神疾病的状态了,在这样的状态下发生什么样的悲剧都不意外。

在文学史上,顾城是有大贡献的人,他的诗值得一代又一代读者阅读下去。但在最后这件事上,他也是不可原谅的。从前做《流亡的故城》那部片子时,西川讲过,我忘记他引用的是谁的话了——“我们写诗就是为了让无辜的人免于杀戮”,从顾城作为诗人,却亲手让一个无辜的人遭受杀戮,这是从根本上和诗歌精神相悖的。


徐鹏远

1993年10月8日,“朦胧派”诗人顾城举起了手中的斧头,砍向了妻子谢烨,随之结束的还有顾城自己的生命与诗人的灵魂。

这个曾为我们留下无数美好诗歌的诗人,却将自己的人生过成了一个悲剧。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寻找到的不是光明,而是他理想中的诗意生活,当他追求的梦境被现实残酷地击碎之后,他在精神上无法接受这样的改变。

有人说,导致顾城杀妻自尽这出悲剧的是顾城的情人英儿,其实英儿只是一个导火索,事件发生的根源还是在顾城身上,纵使顾城为中国的现代诗歌做出了贡献,但依然无法抹去他杀妻这个事实。

从他在婚姻中的表现来看,这个天才诗人内心其实还是个拒绝长大的孩子。

他对谢烨的爱,看起来更像是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在他们的婚姻生活中,谢烨包办了一切事务,在家操持家务,誊写审编诗稿,出门替他收拾行李,国外演讲是他的翻译,既是保姆又是秘书助理,谢烨就像一个母亲一样为顾城奉献着一切。

如若能这样相伴一生,倒也相安无事。可是顾城偏偏又爱上了另一个名叫李英的女孩,而且还第一时间告诉了谢烨。

谢烨不得不接受顾城的这份感情,她默许了李英与顾城的情人关系,并且还接纳了李英与他们生活在一起。

作为一个妻子,谢烨做到了别人无法企及的包容,这看似大度的背后,其实她的内心是在滴血。

一次次的失望之后,她对顾城渐渐失去了希望,此时,她遇到了另一个男人,一个能给予她温暖的男人,她的感情天平也因此逐渐倾斜。

而天真的顾城却要求妻子对他保持十足的忠诚。

在他所幻想的爱情王国中,谢烨只能爱他一个人,而且只能有他一个男人,绝对不允许出现第二个,即便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行!

他觉得儿子是他童话城堡里的毒菌,他的世界里,不允许有第二个男人来瓜分妻子的爱,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可怜的谢烨不得不把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

当得知妻子对自己的背叛时,他从心里上根本无法接受。顾城不仅是一个幻想主义者,而且还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他对爱情充满着天真的、幼稚的幻想,幻想着所有人都以他为中心,当这种理想的乌托邦无法实现之时,另一个残忍的极端就显现出来了。

顾城在遗书上写道:“烨要跟别人走,木耳我也得不到。妈妈,我没法忍了。”

一个拒绝长大的孩子,一个沾染着自私,狭隘,暴戾和脆弱的诗人,在面对事业由巅峰跌至谷底的打击时,在面对妻子和情人的离开时,精神彻底崩溃了。最终,当他发现现实世界不如他所幻想的那般美好时,他选择了举起利斧残忍地结束一切!

顾城的性格里同时存在着一对矛盾的个体: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有书博物馆



说心里话,我很喜欢顾城的诗,但他为何会做出这极端的行为呢?也许,只有深入到诗人灵魂深处才能得到答案。他在发现妻子谢烨与陈X私通后,固执的认定谢烨与陈X一定盼着他自杀,而杀妻自尽则是摆脱这种困境的唯一办法。



诗人临死前的病态心理集中显露出偏差认知的种种迹象。 作家李锐在论及顾城之死时认为“顾城可以说是典型的自恋型精神撒娇者”,也就是倾向,自恋必然伴随着自私,甚至是极端自私。“顾城极有天赋,这天赋在他那儿先是变成了诗,渐渐的,膨胀成一种自我神话。”这种“自我神话”具体反映在顾城身上便是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以诗人特有的浪漫气质和桀骜不逊的天性屏弃道德的束缚和压制,将生活艺术化、诗化,从而实现诗人心目中完美的人生。



这种精神特点在顾城的感情生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诗人将情人英儿接到威赫克岛,再叫妻子“让贤”,由两个痴男怨女在岛上翻云覆雨,末了,还“渴望爱慕他的两个女子也互相爱慕”。诗人的一生始终追求着某种理想化生活,而在现实残酷地打碎他的梦境时,诗人已别无选择了。


作家天地

打个比方,顾城就像一个偏执而暴躁的棋手,按自己的规则发明了一种精妙的棋局,唯一愿意跟他下这盘棋的谢烨,陪他玩到一半时突然说不玩了转身要离开,于是他急眼掀桌子了!在这个乌托邦的生活中顾城是个暴君,肆意的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他唯一的臣民~爱人谢烨的自由之上,他自己构建了童话的王国即将崩塌时,需要牺牲者的献祭,所以悲剧无可挽回。

他的确是一个渣男,落到现在,就是那种没房没车没工作,还不想出去挣钱,整天在家打游戏,女朋友把饭端到嘴边,眼睛都离不开屏幕的宅渣男,只不过他不是一事无成!他留下了至少2000余首诗歌,150余万字的作品集,他的贡献,当代中国的诗歌史上少有人能企及!

然而最悲哀的是:多年以后的今天,乃至无限遥远的未来,诗人动人的诗篇再也没人记得了,这个以诗人闻名的杀戮,却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经常被人问起!

所以我真诚的请求大家,多读读他的诗歌和著作甚至是他的那些迷幻的涂鸦,或者干脆别再提他,别再讨论他的帽子以及他和她们的那些有的没的!这个世界上向来不缺少杀戮,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各种为情的为钱的为什么的杀戮,天天上演…你们从来不缺这方面的谈资,请放过诗人和他的诗歌,愿他们安息!




  隔膜的薄冰溶化了

  湖水是那样透彻

  被雪和谜掩埋的生命

  都在春光中复活

  一切都明明白白

  但我们仍匆匆错过

  因为你相信命运

  因为我怀疑生活


Ympain

一诗秋风是传奇,黑眼睛里寻光明,惊世绝恋依海岛,血溅诗稿迷情遥。顾城,一个诗坛天才,为诗而生,为爱痴狂,为躲避渲嚣浮燥,远离祖国,远离故土,飘泊异国他乡,旅居海外孤岛,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诗歌和爱情充满幻想,在孤独中寻找诗的意境和爱的境界,大男人,老小孩,一切以我为上帝,生活中的白痴,诗歌中的王子,不知是爱情欺骗了他,还是他欺骗了爱情,在扭曲的爱情童话世界,英儿的移情别恋,谢烨的他情转移,打破了诗人内心深处脆弱,对生活的绝望,对爱情的背叛,他生活中失去了最后的一根稻草,绝望中,他举起斧头,杀死了与自己相死一儒的妻子,然后再结束自己的生命随她而去!世界哗然,惊世骇俗!一个天才诗人以这样的方式谢幕人生。悲伤之余,人们会问,顾城为什么要要杀妻,然后再自杀身死?一句话,生活不是诗歌,爱情不是游戏,只有对爱情忠贞不渝,不抛弃不放弃,相儒以沫才是人间真爱!对爱的背叛,没有爱的支撑,让顾城绝望了,为了维护尊严,顾城杀了妻子!然后以死谢罪!可悲,可叹。我这时的脑海里,突然想起了顾城的诗:母亲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要用他去寻找光明……诗的意境很美,但结局却很悲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