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皋文艺|走进1643年的春天,他们感慨万千……

文化如皋又传喜讯

如皋初中教师郝明智

(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

出新书了!

东皋文艺|走进1643年的春天,他们感慨万千……

这本《走进1643年的春天》也引发了如皋五位“才子”生出诸多感慨,并挥笔成文。

他们发现了啥

他们感悟到啥

一起来感受

1

丁山燕:用智慧之犁深耕教育沃土

东皋文艺|走进1643年的春天,他们感慨万千……

明智所著历史文化散文集《走进1643年的春天》业已付梓,不久将会与广大读者见面。一次沙龙闲暇之余,他托我写些感想,我便随口应承下来。旋即又有一丝悔意,一是自己离开教育战线多年,平素关注文学类作品的热忱式微,怕是难免因说外行话而贻笑大方;二是随着工作的不断变动,自己也迎来一波又一波新的挑战,需要学习研究的课题很多,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也不少,需要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并结合当地实际通盘考虑的战略性决策更是马虎不得,现在着实很少有时间坐下来完整读一本散文集或长篇小说。但是,当年对文学的追求、对教育的情怀驱动着我,使我充满激情读完这二十余万字。此时,方有如释重负、如饮醍醐、酣畅淋漓的舒适感。

由于对当下的文学鉴赏(批评)理论比较生疏,要想让我对整本书进行高屋建瓴的评判,那是力所不逮的,故而仅就具体的篇目进行“碎片式”的罗列——

作为本书的开篇作与代表作,《走进1643年的春天》以如水的情怀,历史的眼光,个性的视角,温润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全国文明城市、世界长寿养生福地、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如皋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通过董小宛那双慧眼,消失的摩诃山、邱公祠、寒碧楼、状元坊巍然屹立,大成殿、迎春桥、文昌阁、定惠寺、靖海门风采如初,丝毯、木偶、印刻、盆景的魅力历久弥新,豆腐、蟹黄包等各类小吃也是余香满腹而三日不绝……我们真切触摸到了大明帝国黄昏之际如皋的文治与昌明、辉煌与梦想。

《有一缕香,在心中飘荡》以“藿香”为行文的载体,短短的四千文字横亘三十载的峥嵘岁月,字里行间饱蘸着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挚爱,对童年时光的无尽唏嘘与感慨,对优秀教师英年早逝的无限叹惋……对一切美好事物进行了热情讴歌,对“美”的被毁灭表达了难以抑制却又装似“洒脱”的悲悯。

《覆巢之下》以王朝覆灭时的官N代为扫描对象,以大量的史实为基础,夹叙夹议,一唱三叹、九曲婉转,向我们全面展示了在社会的大动荡背景下前朝官宦子弟的人生际遇,有拔剑而起的快意恩仇,有潜伏蓄势以待复仇的工于心计,有非暴力不合作的避世守节,又有改换门庭的“跳槽达人”,当然也少不了为虎作伥的民族败类,因为现象过于斑驳复杂,只可一睹方为快。

《看江》一文情怀饱满,在历历往事中还原同学情谊,在个人遭遇的回顾中致敬师恩,在尝试穿越中哀婉永不可穿越的暧昧青春,在个人角色的不断转换中寄语莘莘学子,最后结语的思索无疑是拉升了全文的格调与立意,于我们的写作而言可谓颇有裨益。

《孙山之外》一文似乎是为初中阶段的一个小说单元而量身定制的,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无疑是批判性的,为了读者对科举制度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作者点面结合、高度凝练,将科举各时代落第考生的现场反应、旁观者的态度以及落第者“后传”予以分类描述。就文字展开的指向而言,此文似乎极为适合中学生阅读。

《独钓满目苍凉》突破了往昔“写话体”的窠臼,抓取姜尚、庄周、李白以及柳宗元四人“钓鱼”的特写镜头,有对社稷的忧思,有对“三观”的哲思,有对生活方式的冥思,在无意间鼓励读者从小我走向大我,提升了认识的境界。这篇文章是几位初二学生根据“导演”的耳提面命而成,实属难能可贵。

《帝国斜阳下的剪影》截取中晚唐时期几个对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试图用这几滴水来折射太阳的光辉,把武元衡、黄巢、韦庄等文坛上熟悉的陌生人推搡到历史的镁光灯之下,并让他们“潇洒走一回”。作者试图通过这些人物的具体诗篇来“窥探”其心路历程,用辩证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进行剖析,就此而言可谓创新之处。

《大同:那些干冷与潮湿的点滴往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竺可桢先生鸿篇巨制《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为具体武装,以大同在大秦、北魏、大唐和北宋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为观察点,在风霜雨雪中讲述阴谋与杀伐,在骤起骤落中慨叹城市命运,在动荡分裂中遥望民族融合的伟力。这篇文章看似历史味很浓,但语言还是文学性的!

《日落鄱阳孤山青》聚焦几年来的考古界的“红人”海昏侯刘贺,以史实为依据,以悠长且宏阔的时代为镜像,从王朝的传统出发,从帝国的福祉出发,对主人公的道德禀赋进行条分缕析,对苍生的需求进行客观陈情,在历史的偶然中找寻必然,在发展走向的必然中喟叹历史的吊诡和人物命运的无常,不禁令人掩卷长思。

《一路向西》以构建和谐统一的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为诉求,热情讴歌锡伯族勇士率领族人的伟大西迁,着力于表现他们对帝国中央政府的无限赤诚,着力于表现他们对白山黑水的无尽思念,浓墨重彩地表现他们西迁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却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浓墨重彩地展示西迁后的他们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民族团结合作的牺牲精神以及战天斗地创造美好生活的冲天豪情。

《走进1643年的春天》内容着实丰厚,可圈可点的不少。从学习品读的视角看,本书的语言倒是值得一提,贴近大众而又稍微浮游在上一点的,对广大读者尤其是中学生而言,处于“跳一跳就能够到葡萄”的状态。本书虽是散文集,但在具体的叙事过程中,作者显然借鉴了不少小说的笔法,也算让人不断心生波澜呗。也许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文学质地,作者在文章中还仅仅结合故事情节有机“镶嵌”的些许诗、词、曲和赋,但不影响阅读,因为作者予以了无痕迹的很接地气的解说。这可以说是阅读书稿过程中的意外收获。

最后,我祝愿明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灵动的智慧,更加自信的笔触,在如皋教育的沃土继续深耕细作,用更加丰硕的成果为教育如皋添加更为厚重的注脚。

2

朱洪海:遇见有趣的灵魂

东皋文艺|走进1643年的春天,他们感慨万千……

王尔德说,这个世界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的确,遇见明智,算是精神世界里最有意思的事情了。

(一)

从汪国真到贾平凹再到张贤亮,从诗歌到散文再到小说,如数家珍一般。而聊得最为热烈的当属陈忠实的《白鹿原》。老彭仰着头斜倚着坐在窗前,明智站在他的对面,身体微向前倾,投入地讨论着陕西秦岭兹水白鹿原上白家和鹿家的那些错综复杂、百转千回的故事,族长白嘉轩、大儒朱先生、长工鹿三,还有那个美丽但如同妖孽一般的女人田小娥,人物的大小过往,故事的情节脉络,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等不一而足。

我渐渐意识到,这和寻常见过的所有聚会都不同,这更像一个小型的读书分享交流,他们聊的不仅是一本书,还有关于文学,关于梦想,关于所有阅读过程中的那些美好的记忆和感受。

窗外片片黄叶在空中翻飞着飘然落地,我的目光悠悠地望向了定慧寺对面的如师校园,心中暗暗忏悔:当年,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的时间太多,在图书馆埋头苦读的时间太少了……

聚会结束,夜已深。路边的人行道上,有人用浑厚的嗓音哼唱着周华健的《朋友》。是的,交几个老彭还有明智这样的朋友,真不是一件坏事。回到家,我没有马上睡觉,而是将书架上那本买回来还未拆封的《白鹿原》翻开,细细地品味。

(二)

夏夜的皋城霓虹闪烁,带着刚刚出版的小说去赴书友的晚宴。在滨河路边停好车,步行来到荷兰小镇西南角的小城家宴。我和明智都很喜欢这个小店,除了与老板娘是朋友,还因为这店名让人有种莫名的亲切。朋友订的是这里最大的包厢,临街一面是完整的落地窗,整条小街的车水马龙都在眼前无声地流动。

书,是应邀带来的,每人赠予一本。简约的封面,蓝印花布的装饰底纹,笔力轻灵的书名题字,还有左上角两句意蕴深刻的话语,吸引了大家关注的目光。明智放下手中的酒杯,郑重地捧起书本细细端详,慢慢翻阅,神色间有惊喜和赞叹。良久,举杯,一周内为你写篇书评呗。包厢内人声鼎沸,酒意开始上头,我微笑不语,只看到面前的餐具上有欣喜的亮光在闪烁。

几天后的一个午后,在办公室读着明智发来的长达5000多字的书评,内心被一种神奇的感觉填满。高沙土地素兰香,题目朴实温馨,内容却是另一种撼动内心的风格,读来如水银泻地一般气势磅礴。他从作品“书写普通人的忧伤”的角度切入,回顾了主人公在少女时代、媳妇时代中的点滴往事,总结出兰馨的可贵之处在于高贵的灵魂,在与精神力量的强大。

他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从文学的角度发掘出作品的小说元素与特征,他读得专注、想得深入、讲得洒脱,字里行间是那样的气定神闲、不慌不忙。此刻,我作为他的读者,只能静静地聆听,默默地感慨。

“这样的乌托邦忽隐忽现,始终难以触摸,但在不经意中把我们带进一个令人心仪的境界,这恐怕是作者始料未及的吧。”明智的话总会轻易地走进你的内心,和你同频共振。是的,的确未曾想过,有了此文的解读,作品仿佛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更多的价值。而这文字来去之间流过的时光,更是平添了几分情谊的味道。

(三)

暮春时节,护城河边的柳枝上早已缀满了绿意,一眼望去,草色如醉柳如烟。走在如皋初中校园内的人流中,一眼就看到了女儿的教室,明智笑吟吟地在门口候着。

这是初二期中考试过后的家长会,我坐在女儿的座位上,低头翻看桌上的试卷,我注意到阅读理解的短文选用的就是我散文集中的《阳光下的鞋摊》,文后的问题无需多看,一定是来自于明智深刻而极富特色的个性解读。

第一次有机会聆听了明智的课堂,我最关注的还是写作。明智的思维是跳跃式的,语速极快,不断变化的语调加上丰富的肢体语言,让他所说的内容变得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一篇100分的文章背后都有哪些支撑呢,我以为,40分来自于你的生活,40分来自于你的阅读,还有20分来自于写作的技巧。”他的头微微昂起,脸上带着惯有的微笑。那个瞬间,我忽然觉得,做他的学生真是一件不错的事。

其实,女儿一直就是这样认为的。在明智的班上已经近两年,其它的成长暂且不谈,写作能力的提升让我倍感欣喜。这其中,写作技巧的指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女儿逐渐找到了自己语文学习中的兴趣点,对于历史题材类的文章尤其喜欢,每每遇见总是爱不释手,这大概也是得益于偏爱历史且功底深厚的郝老师在日常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我把打印版的《走进1643年的春天》放到女儿面前时,她满脸的惊喜,忍不住轻轻“哦”地叫出了声。大略翻看几篇,忍不住感慨,郝老师的文章读起来好慢啊,我得细细品读才能明白。

(xx有一天,和我们共同的好友元宝聊天。说到明智,元宝反复地念叨着,他对你很是欣赏啊。我笑着说,我对他也是极其崇拜的啊。

你是怎么样的人,看你的朋友就知道。很幸运,我有一个明智这样的朋友。我和他的交往,因为比较贴近内心的缘故,所以才对他有了更为深刻的感知和认识。

明智,真是我遇见的最有趣的人。

3

苏乔明:明智的酒和明智的文章

东皋文艺|走进1643年的春天,他们感慨万千……

其实,我欣赏明智的喝酒甚于欣赏他的文章。

我是不喝酒的,我对酒从无好感,我认为天下第一等难为之事便是喝酒,无论什么酒,白酒啤酒黄酒红酒,清香浓香酱香曲香,洋河茅台五粮液人头马,从未入我法眼。但我自诩有个优点,不以个人好恶为评判标准,从不排斥饮酒之人;但我更不会推崇好饮之人,尤其是所谓的文人雅士、骚人墨客,而对明智,是个例外。

明智是性情中人,对于喝酒,他从不掩饰自己的嗜爱,也从未有暗箱操作如掺水换水、如侧翻泼洒、如倾吐纸巾之逾规之举,他是酒中君子。我欣赏明智喝酒实是赞其酒品。

2013年秋,我校初二学生赴长江青少年素质基地拓展培训,我和明智均是带队老师,当时学校有纪律规定,所有带队老师一律不得在外吃饭,更不得喝酒。培训中途,几位友好同事前来看望,实是借慰问之名行喝酒之实。等晚上把学生安顿停妥,我们几个悄悄溜出去吃饭。我照例是不喝酒的,而明智作为驻岛代表,必须喝。用他的话来说,“兄弟们不远数十里,来长江小岛探视,不喝足喝好,对不起大家!”“兴尽晚回舟”后,明智烂醉如泥,鼾声如雷,我则被折磨得整宿未眠。

十多年前的语文组人数不多,一个备课组基本控制在十人左右,组内老师们不定期聚餐,轮流坐庄,酒我出。不多,一瓶而已,无论优劣,是酒就行,撕掉外包装,外套内侧口袋一塞,不显山不露水,施施然飘出校园,径往小酒馆而去。众人早已圈成一桌,摆出两只三红碗,明智和另外一位女老师,一人一碗,二一添作五,一碗倒半斤,心照不宣,互不推辞,相视一笑,其他老师则七嘴八舌、吆五喝六,起哄说笑喧闹中,开吃!彼情彼景,犹在眼前,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

那年到扬州翠岗中学交流,活动间隙,被安排游瘦西湖。湖畔一角有角桥,桥下黝黑餐条鱼往来穿梭,怡然自得,配以湖面荷叶窈窕、莲香袅袅,极富诗情画意!众人正赞叹间,明智挤入人群,只一眼,便道:“这样好的餐鱼,做成花生米鱼冻,搭个酒,来事啊!”如此大煞风景,众皆愕然,随之哑然。

那次的民主生活会,程序进入互相批评阶段,有人笑说:喝酒误事,又伤身体,新常态下我们还是都戒酒吧。明智急忙说:“少喝一点,少喝一点!”似乎真怕别人剥夺了他的喝酒权,引得大家一阵哄笑。

写至此,眼前不由又闪现出他们几个酒友觥筹交错间将某小店所有小糊涂仙酒喝得一瓶不剩的情形,想来是何等畅快惬意,何等爽直豪迈,心之所向,不由神往。如若不是心仪之人,不是谈得来的几个弟兄,一人喝闷酒,酒少喝,话少说,酒不多,人已醉。那又是怎样的无聊和无奈啊!

都说酒品就是人品,我认为不无道理。明智是真性情,对人真,对己真,不矫揉造作、忸怩作态,更不世故圆滑、刁钻精灵。明智好饮,但其实酒量一般,五六两正好,七八两易醉,半醉半醒之醺醺然间,感觉绝佳。酒多话多,恨不得把心窝子掏给人看,说者泪光盈盈,听者唏嘘不已。真应了韩磊的那句歌词:“实心的汉子,心里的话搁不下,直来直去说说吧。” 其人也真,其文也真,也许唯有心怀坦荡的真汉子才能写出大气磅礴、纵横捭阖的真文章。

明智初到我校,在教科室干他的老本行。当时我分管教科室工作,有时教科室文稿拟好之后,明智总会请我修改。现在想来,也许惯性使然也许故作谦虚,新时代八股文如通知、告示、计划、总结等正式出稿前总会请“相关领导”审阅,而“相关领导”也总会“也许惯性使然也许毫不谦虚”地这里圈圈那里划划,从标点到词句,再到篇章结构,似乎改得越多就越能显示自己的才华一般。而请示之人也总会按照要求再次修改,有时甚至二稿、三稿、若干稿。写到此处,不由汗颜。也不知当时一旁的明智内心是否早就冷哼连连颇不以为然,也真难为他了。当然,现在我每有文稿初成,早已是必请明智修改了。

明智的文章尤以历史情节浓郁为甚。明智自己讲,成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是他的“鸿鹄之志”,而对于我而言,老家的民中没有专职的历史教师,初中毕业进了师范,成天玩着所谓“吹拉弹唱”,历史唯求及格以免扣一个月的二十一元菜金而已,就像贫瘠的土地上永远刨不出丰收的喜悦一般,提到历史,我只有故作洗耳恭听之沉默状。而明智不同,从大唐盛世到董冒情缘,从广袤塞北到如皋小城,千年历史渊源,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深厚积淀,可见一斑。

当然,后来明智成了一名语文教师。作为一名专职教师,单纯从授课角度讲,他的课初听并不见精彩,普通话一般,讲课技巧也并不出类拔萃,但就像“古典美女”一样,越看越耐看,他的课听多了,就会发现,就像用陈旧的洋河大曲酒瓶装了梦之蓝原浆酒一样,越品越有味,还好,初中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会“品酒”,于是,郝老师的课、郝老师的文章常受学生的追捧。也许这就是底蕴使然吧。

我尤佩服明智的“文胆”。也许是常饮酒便豪气干云的缘故,明智的写作常有惊人之举。每年的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后,仿写《感动中国》颁奖词,已坚持多年,敢和央视大家PK,实不多见。不但自己写,还撺掇学生写。不但写颁奖词,还写古体诗。在他的熏染下,外出游学、基地培训之际,学生总是笔不释手,于是,便有了学生版的《念娇奴》《江城子》《满江红》。

明智告诉我,想搞个集子出来,收纳自己和孩子们的文章,也算对自己这几年的笔耕有个交代。我很高兴,就像听到相处多年久而未孕的闺蜜要生小孩一样的高兴。厚实的文稿用长尾夹夹着,拿在手中,沉甸甸的。现在不少所谓作家的著作,字体大,行距大,有插图,有空白,如果挤掉水分,留下的干货,恐怕没几两了,这样的文章,不看也罢。

春华秋实,又一个收获季将至,把酒临风,吟诗作赋,其喜洋洋,此乐何极,也许这就是明智的春天吧。

4

杜新建:飞过华夏千秋 打通任督二脉

东皋文艺|走进1643年的春天,他们感慨万千……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中唐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

“为时而著”,意味着对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对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想要真正做到“为时而著”,须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体验时代、感悟时代,为时代而唱。

若只为时代而唱,是不够厚重的,诚如中国人一向自豪地称赞华夏文明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即便在所谓大数据、“互联网+”的时代,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历史。哪管其是万里长城中的一块砖,还是敦煌莫高窟那一抹宁静的微笑;无论是一把辛酸泪,还是千里共婵娟、万里觅封侯。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密码,我们要努力博古通今,才不枉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走进1643年的春天》中,来自金陵的董小宛款款走来,她的慧眼为我们描绘出明末如皋的繁华富庶;荀顗、赵孟頫、冒襄、张岱、夏完淳等历史人物的面容一一浮现在我们的面前,还有武元衡、李商隐、杜牧、黄巢、韦庄等留下的诗文,姜子牙、庄子、李白、柳宗元的垂钓之思,林林总总……琳琅满目的文化画廊让我们目不暇接,作者不仅叙述人物事迹,而且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西汉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作者评说古人千秋功过,足见其才情与思想。文章纵横捭阖,信手拈来,让我叹为观止。

《走进1643年的春天》中还有作者伴随着时代成长、成熟的一条脉线。细细读来,我们似乎可以咂摸到他在长江边食用小鲜鱼的甜美,可以想象出他读阅《史记》时的手不释卷,听得见他在祖国边疆伊犁的惊叹之声……作者将自己的心理、认识的发展轨迹呈现在读者面前,实属难能可贵。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他对小姑奶奶的叹惋,为呆嬢嬢的消逝唏嘘不已……桩桩件件,点点滴滴,日常世界里的芸芸众生如暮霞晨露,鲜有人顾及他们的随阳而逝,而作者将他们绘成水墨山水中的氤氲虹霓。作者的浓浓苍生意、拳拳赤子心,溢于言表,让我感同身受。

此种读后感,据常规写法,要写一写与作者的关系、写作背景和大致感想。与作者明智兄相识相知已二十载,他嘱我写篇读后感,接任务后我实为惶恐。虽也曾写过几篇论文,但如此皇皇巨著我却从未涉猎,岂敢胡说妄言。读完此著,掩卷静思,除了钦佩还是钦佩。

最后用几句写下我的感想:《走进1643年的春天》,你是否就是两千年前班固《两都赋》中东都主人洋洋洒洒的未终之辞?你是否就是一千年前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的那一杯酒?你又是否曾是四百年前冒辟疆水绘园中的那月下曼歌?

5

彭之俊:这样的书 这样的人

东皋文艺|走进1643年的春天,他们感慨万千……

当明智将厚厚一叠书稿捧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先是大吃一惊,继而小心翼翼接下,置于我的案头。一连几个夜晚,在灯光的陪伴下,我抚摸着书中的每一段文字,还原着书中的情境情节,常常掩卷而思,时而拍案叫绝,遂随手写下一些感想,既是完成明智布置的作业,也是完成一次书香的洗礼。

这是一本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书,我从中读到了明智的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就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屈原、范仲淹、岳飞、林则徐等先贤让家国情怀世代流淌,唐诗宋词中表现家国情怀的名篇千年流传……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不管环境怎样变化,每一名中国人都应具有家国情怀,尤其是当代的青年人,更应“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更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应“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智是一个读书人,骨子里流淌着家国情怀,为文也处处彰显着家国情怀,体现着一个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草木萌发,春山可望”,我们已经走进新时代的第一春。在新时代的第一春,读《走进1643年的春天》一书,想象着董小宛28岁短暂人生中最美好的春天,试图去看清大唐帝国斜阳下的剪影,盘点海昏侯刘贺的戏剧人生,慨叹锡伯族人的西迁征程。在几千年的历史岁月中,明智将目光投向了西汉的皇权更替、投向了唐朝的藩镇割据、投向了大明的江山崩塌,也把视野定格在王朝更替后的官N代、定格在历代满目苍凉的独钓客、定格在孙山之外的读书人,我能想象到一个历史研究者、一个文学爱好者,在研究那些王朝由盛转衰、研究那些个体是非成败时的心情,由此,也对明智选取这些作为书写素材更为体认和敬佩。我们常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砥砺前行之路上,带着这样厚重的历史,带着演绎千年的文化,再多的艰辛、再多的困难,只会让我们的信仰更为坚定、信念更为强固。

还是要再说说《走进1643年的春天》这篇文章。古城如皋,别称雉皋、雉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冒辟疆董小宛的故事在这座城市家喻户晓。我无意去说这篇文章的构思之精巧,也无意去说这篇文章的想象之独特,而是我从中读到的明智对于家乡一草一木、风土人情的了然于胸,是通篇洋溢出的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读这篇文章,你会随着董小宛的步伐漫游如皋,水绘园、定慧寺、孔庙大成殿、文昌阁、靖海门、龙游河一一呈现,爆米花、董糖、麦冷蒸、风筝一一入眼,可以说,这篇文章就是一幅精美的古城如皋游览攻略图!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明智将这些地方性元素融入写作中,也是他追求地方性写作的折射。在全球化背景下,这样的写作、这样的追求值得肯定。

这是一本书写教育温度感的书,我从中读到了明智的教育情怀。

细读明智这本书中叙写教育的几篇文章,我想到了一个词:温度。被评为中国教师报“2014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长”的方华出版过一本书《做有温度的教育》,教育要让每一个人感受到温暖,让每一个人都能以健康快乐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每一天每一件事,这样的教育就会有温度。教育牵动着千家万户,教育的初心就是要成就每个生命。由是,我们倡导“做有温度的教育”,呼吁打造“眼中有人、心中有爱”的教育,让校园环境有温度,让教育服务有温度,更要让教师成为最有温度的教育人。

还是来读读这几篇文本吧。读《再锤再炼再出发》,我们看到扫净一屋后学生们可喜的变化,我们听到基地上空充盈的青春之歌,谁还能说这里面没有成长、这样的教育没有温度?读《江城子》《念奴娇》,我们看到一个个小小男子汉的豪情万丈,脚踏坚实大地,燃烧青春梦想,我们听到“千金”“公主”们拔节成长的回响,经历暴风骤雨,毅然成长为木棉、桂花树、梅花,谁还能说这里面没有关爱、这样的潜滋暗长没有温度?最让我感动的是这篇《怀念太阳最留恋的烟火人间》,短暂的援疆支教生活,进一步点燃了明智的教育激情,通过他满满的情思,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温润如玉、脆亮爽直、乐观灿烂的教师,看到了一支德业双馨的教师队伍。如此,有温度的教育,并不遥不可及。

这是一本描述生活沉重感的书,我从中读到了明智的人文情怀。

散文家海马在其《荞麦》一书的写作札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写的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然而,这些或静止,或飞翔的尘埃,却反射着生活、时代、人性的光泽和晦暗。……故乡或者乡土,让我感觉到一份沉重和辛酸。”文学评论家汪政先生称这种写作是“驮着故乡爬行”。的确,乡村生活、乡村人物,组成了我们这代人的记忆,在对乡村生活、乡村人物的书写中,有我们的性格和灵魂。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一代人的宿命。

海马先生解释自己写“小人物散文”,是“为了忘却那些痛苦的记忆,以及躲避心灵的伤痛和沉重”,我在和明智的对话中,在从《那个秋天的雾》《大叔》《小姑奶奶》等文本中,更多地感受到这样的写作是回望我们成长的乡村,是证明我们的乡土基因,是带着故乡上路。曾经读过一篇报道《回不去的故乡:无法阻挡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曾经生活的村庄渐渐成为只能记忆的碎片。但是,通过我们不停地书写,我们成长的乡村就还在,我们就没有离开乡村。明智在书写中,对自己家族的人和事进行了再审视、再凝望,对三十多年前那位为自己义务补课的小学老师及其男友进行了再回忆、再怀念,对乡村失孤父母的养老、乡土风俗等进行了再思考、再追问……有这样的书写,我们永远不会感到虚无,永远不会感到孤独。

我的师范老师、文学评论家何平先生提出重建散文的尊严。细读明智这本书中的散文篇章,富有道义、力量与担当,散发着写作者的腔调和气息,于是,甚喜、甚安、甚慰。

感谢明智,感谢这次阅读之旅!

东皋文艺|走进1643年的春天,他们感慨万千……

东皋文艺|走进1643年的春天,他们感慨万千……

东皋文艺|走进1643年的春天,他们感慨万千……

郝明智

1977年10月生,江苏如皋人,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先后有50余篇论文见于《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师》《江苏教育研究》等教育刊物,论点被引用2000余次,先后主持或参加五项国家、省规划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先后在“人民论坛”等知名平台发表随笔50余万字。

咱大如皋这“五才子”,

你更喜爱哪一款?

校对 | 周海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