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利物浦大學2018校園開放日舉行

西交利物浦大學2018校園開放日舉行

西交利物浦大學2018校園開放日舉行

西交利物浦大學2018校園開放日舉行

新增影視攝影與製作本科專業

3月31日,西交利物浦大學校園開放日舉行。今年的校園開放日本科生與研究生招生諮詢同期進行,現場安排了院系面對面諮詢、招生說明會、優秀校友展示和嘉賓講座等一系列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及家長參加。

新增影視攝影與製作本科專業

西交利物浦大學著眼於大學辦學定位和國際化的發展要求,以國際人才市場的需求為導向,依託西安交通大學和利物浦大學兩所母校的學科基礎、教學經驗和資源優勢,逐步開設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今年西浦獲批新開 “影視攝影與製作”專業。

影視藝術學院由西浦與金誠財富集團通過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創建。在 2016 年順利開設廣播電視學和數字媒體藝術兩個本科專業基礎上,今年學院又新增設影視攝影與製作專業,進一步整合西交利物浦大學國際化辦學資源以及金誠財富在管理影視基金、投資拍攝電影電視劇的全產業鏈運營經驗,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影視攝影與製作人才。

根據西交利物浦大學的招生政策,2018年西交利物浦大學將繼續按專業大類招生。所有專業將按照學科分為數學、自然科學、電子信息、工商管理、建築和外國語言文學六個大類。新增的“影視攝影與製作”專業將納入 “外國語言文學類”招生。

招生制度改革穩步推進

作為新型的中外合作大學和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者,西交利物浦大學正逐步探索招生錄取制度的改革、嘗試創新人才選拔機制,以招收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認可西浦育人理念和培養模式的優秀高中畢業生。今年,西浦繼續在江蘇省和廣東省實行高考基礎上的綜合評價錄取模式,建立考生“高考成績、高校自主評估成績、高中成績”多位一體的綜合評價體系,探索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和人才選拔機制。

據介紹,今年在江蘇省綜合評價錄取的投放指標數將繼續保持為學校本年度全國總指標的5%,在廣東省綜合評價錄取的投放指標擬定為80人(以廣東省招生辦公室最終公佈為準)。多位一體的綜合評價體系即按照由高考成績、大學自主評估成績以及高中階段平時表現彙總計算產生的綜合評定成績擇優錄取,其中高考成績佔60%、大學自主評估成績佔30%、高中階段平時表現佔10%。

學子故事1:從“適度”男孩到衝刺全美專業領先的全獎直博項目

陸飛羽比約定的時間早到了十分鐘,他安靜地等在外面直到我把他迎進來。

在見面前,就從計算機系的梁海寧老師口中得知這位優秀的本科生,他參與的一篇學術論文即將在業內知名的刊物發表,就在最近還剛剛收到了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和普渡大學的全獎博士錄取。

西交利物浦大學2018校園開放日舉行

“他是計算機系建系以來為數不多直接申請到博士全獎的本科生,為我們後來的學生做出了極好的榜樣。”梁老師說。

陸飛羽聲音不大,語速平緩,談話其間時不時會笑一笑,也是很和緩的那種。

“適度”學習進大學 也曾迷茫也曾無力

“高中的時候並沒有特別用功,我覺得‘適度’學習就可以了。”

“適度”學習的他通過自主招生考試和高出一本線的高考成績晃悠著進入了西交利物浦大學計算機科學與軟件工程系。

為了儘快融入大學生活,和許多新生一樣,他報名參加了不少興趣社團,“有的真是不錯,有的就很水,交完會費就再沒見有幾次活動。”

在一次學校面向新生開展的心理測評中,他還曾因自我驅動力不足被建議進行心理諮詢。

“那時有些摸不著頭腦,有點迷茫,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以後能幹什麼。”

“從入學的第一天起,我們就被視為半個進入社會的成年人,我相信很多同學都在努力思考和探尋這個身份背後的意義和重量。”他回應說。

參加SURF遇伯樂 生活軌跡被改變

那是大二上學期普普通通的一天,陸飛羽和同學照例同去自習,偶然看到同學手邊一張夏季本科生研究基金SURF報名表。在林林總總的項目列表中,他看到計算機系梁海寧老師(下圖左)指導的一個有關遊戲的VR(虛擬現實)項目,覺得有點意思,但有些猶豫要不要報名,“之前從沒有接觸過做研究,擔心能力不足。”但他又不太想暑假無所事事,於是給自己鼓了股勁兒聯繫了梁老師。

他沒想到是,竟然順利拿到了梁老師實驗室的入場券。更未曾想過的是,自己的生活從此開始加速。

對於一個沒有任何科研經歷的大二學生來說,要在短短三個多月裡,從零開始一步步習得研究的能力,挑戰之大可想而知。

為了幫助飛羽快速入門,梁老師安排他參與到另一個項目中,便於向同組裡的博士生、碩士生和高年級的學長學習。

陸飛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他不僅要在短時間內掌握科研方法,還要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那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泡在實驗室裡。

“梁老師對我的影響特別大,他十分信任我們,總是給我們足夠的空間和資源讓我們去探索,又通過對我們的密切觀察及時予以指導。”

西交利物浦大學2018校園開放日舉行

“他還經常鼓勵我們主動提出觀點,即使想法是錯誤的,也不會直接否決,而是引導我們去思考。這對於在參與討論會初期不敢言語的我來說,是莫大的鼓勵。”

因為要經常和大家分享看法,陸飛羽更加努力地學習和工作,力圖對項目組有更多貢獻。在項目後期,為了收集實驗數據,他經常會熬到很晚,有時乾脆就趴在實驗室桌子上睡一夜。

經過團隊的努力,這個項目不僅圓滿完成,其研究設計和結果還以論文的形式在2016第15屆虛擬現實與工業應用國際會議(VRCAI2016 15th ACM SIGGRAPH Conference on Virtual-Reality Continuu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Industry)上發表。

衝刺全獎直博水到渠成 傾心科研做自己的主人

升入大三後,陸飛羽繼續留在梁老師的實驗室,他和同伴們在原先SURF項目的基礎上延伸出新的課題。這時的他已經可以擔任項目的主力角色,繼續以課題項目為中心探索這一領域的知識和技術。該課題成果發表在SCI-FGCS(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期刊上,其影響因子在計算機領域學術期刊類別中排名前10%。

與此同時,他的課業成績表現優異,領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研究導向的學習更有利於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課堂更多是在學習已經存在的東西,科研的要求則更高,不僅要掌握該領域已有的知識,還必須去探索前沿知識,弄清楚什麼值得去做。”

上課、做研究、發論文之外,他還在珠海舉辦的VRCAI2016學術會議上做論文演講、前往東京參加IVRC2016國際大學生虛擬現實大賽、利用暑假時間參與在南京大學舉辦的有關人機交互的暑期學校……在與國內外學術界和產業界的交流過程中,展示自己、增長見識、提升自信。

他逐漸確認了一件事,“我喜歡做研究並且我能把它做好。”在大多同學申研的時候,陸飛羽在家人和梁老師的鼓勵與支持下,挑戰美國大學的全獎直博。

“飛羽面對現有環境不浮躁,並且抗壓能力比較強,他有強大的自制力去完成好一件事。正因為對自身的高要求,相比同齡人,他能夠處理好更多更復雜的事。” 梁海寧老師評價說。

陸飛羽做到了,不僅如願申請到自己一直感興趣的虛擬現實和人機交互方向的博士項目,還是全美專業排名領先的大學之一。

“我好像慢慢明白了西浦所賦予我們的角色,明白了席校長在開學典禮的時候所說的‘半個步入社會的成年人’的含意。”

這個曾經的“適度”男孩,言談舉止還是一樣的溫和適度,然而他已然對自己有了清晰的方向,並且掌握了加速前進的方法。

學子故事2:要去牛津讀書的酷女孩:專業讓興趣更有趣

茅雪純從圖書館過來,手裡還拿著一本《被建構的女性》,她正在準備她的畢業論文。

目前在英語系應用英語專業就讀的她已經收到牛津大學、愛丁堡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錄取通知書,她即將在今年秋季前往牛津大學攻讀女性研究碩士專業。

對於茅雪純來說,做研究、寫論文雖然辛苦,但是在興趣的驅使下,她將自己的熱情傾注到喜歡的課題上,非功利性的努力反而讓她收穫了更多。

興趣是學習的第一步

茅雪純回憶,剛入大學,自己是被一門叫做《文學與電影》的課程啟蒙點化。此前,她一直很喜歡女性文學,“當時第一次細讀了英美女性文學作品,感覺整個思路被打開了。”

這門課通過帶領學生閱讀詩歌、散文,觀看電影、戲劇,讓他們瞭解分析和反思文本的方法。

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夏洛特·帕·吉爾曼的《黃色牆紙》和安吉拉·卡特的《染血之室》。這是她第一次體驗興趣與女性文學、父權制度、女權主義這類概念和理論擦出火花。

“這是令人興奮的結果,但老師們並沒有一開始就引入這些頗為複雜的概念,畢竟我們那時的語言水平很有限。"

“他們真的很棒,十分擅長用深入淺出的方法吸引我們的注意,激發出我們的興趣來。”

茅雪純解釋說:“老師會問我們閱讀之後的感受,是否與文本產生共情。然後再聯繫到某個理論來解釋,讓我們產生一種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感受。這樣不僅不會對理論產生抽象晦澀之感,反而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

從看“熱鬧”到看“門道”

雪純現在依舊保持著對文學和女性研究的熱愛,尤其偏愛後現代文學和創新型文學。用她自己的話說,如果說變化的話,那就是從單純的審美角度升級到透過文本、結合文本背後的社會背景及作者經歷進行多元化的思考。

這種精神上的成長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整個大學期間逐漸培養形成。她的畢業論文將目光聚焦於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女性同性情感與關係。在已有的文獻中,許多中國學者的研究傾向於將女性尋找同性伴侶的行為解釋為“探索階段”、 “自戀心理”、 “女權主義同盟”或“對男性群體/異性戀制度的失望”。

在研究中,她對這一觀點提出質疑:“以我的瞭解,這些女性並不是出於失望或者一些外界因素做出的被動選擇。他們之中有許多很優秀的人,也都是出於自己的意願和意志選擇同性作為伴侶。”

雪純對這一問題的關心不僅出於學術方面的興趣,在研究者這一身份之外,她積極參與到倡導性別平等、減少基於性別和性傾向歧視的社會活動中。

她提到《語言與社會》這門課對她的影響,“要用現實的多樣性去拓展和反思理論,而不是用單一的理論去預設一個統一不變的現實標準。

在不知不覺中我學會了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社會現實,意識到了批判精神的意義。“

大學期間,茅雪純也通過參與各種研究項目提升思維能力。

大三暑假她參加了夏季本科生研究基金項目(SURF),和另外兩名同學共同在指導老師Penelope Scott博士(下圖)幫助下完成了學術研究課題《古英語中的疾病隱喻》。她在完成畢業論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女性同性情感與關係》的過程中也鍛鍊了自己的研究能力。

西交利物浦大學2018校園開放日舉行

茅雪純的成長令Scott博士感到欣慰和驕傲,“能夠作為學生成長的一部分,是教師工作的最大樂趣。”

Scott博士說,學生參與研究項目不僅是在鍛鍊自身能力,同時也是在給予,在為學術界做出貢獻。

“雪純,還有其他很多學生,他們都非常有創造性和批判性,常常令我感到驚喜!”

好的環境讓成功事半功倍

“英語系很像一個大家庭,老師們超級好。”雪純不經意間重複了好幾次這樣的話。

“在與他們的相處中,你能感受到你是被充分尊重的。”

雪純記得大二剛開始上《文學精讀導論》,“那時候大家的英語水平還都只是能用簡單平實的語言表述理論和進行討論,但老師一直很耐心,並不斷地鼓勵我們表達自己的觀點。”

Scott博士也分享了在她的教學中的感受:“在教授語言學課程的過程中,我驚喜地看到學生們批判性地將所學運用到他們已具備的語言知識中。學生們不同的興趣和背景不僅豐富了語言學習的環境,而且對提升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十分有益。”

應用英語專業為學生提供了包括語言學、文學、翻譯和口譯在內的多種課程選擇,“學生們從這些互為補充的課程中習得的知識和能力幫助他們取得非常有創造性的成績。”

正是近四年間,老師們不斷給予的信任和鼓勵,幫助一群剛入校的孩子們建立起在另一個語言和文化環境下的自信和見識。

雪純在開始準備研究生申請時,尚未考慮過牛津大學,是老師們的鼓勵和支持讓她將牛津、劍橋納入視野。

“劍橋的女性研究側重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牛津則更側重文學和歷史等人文角度,更符合我的研究興趣。回想起來,如果不是老師們的鼓勵和幫助,我可能就與牛津失之交臂了。"

雪純說:“可能是我比較懶吧,只對感興趣的事情很投入。文學、西浦、女性研究、牛津,以及現在還不可知的未來,冥冥中一種力量指引著我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