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激活傳統年俗 科技驅動國民消費升級

互聯網+催生過年新方式

 買年貨,可謂是春節的必修課。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年貨市場充滿了AI氣息。《報告》顯示,土特產、保健品、衣服鞋帽等年貨“老三樣”正在被無人機、智能音箱、掃地機器人等“新三樣”取代,蒸汽拖把、洗碗機、擦窗機器人、烹飪機器人,購買人數增幅分別達到了320%、188%、169%和145%。

而用手機“掃福”,似乎已成為春節的新年俗。《報告》顯示,全球參與“掃福”的城市超過2300個,到除夕夜22時18分,全球有2.51億網友通過手機集齊了五福。

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不僅提高了生活效率,也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春節帶爸媽和家人出門吃喝玩樂,成為新年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口碑平臺數據顯示,今年除夕,通過口碑和支付寶下單的年夜飯消費超過30萬頓。新零售網紅店盒馬鮮生春節期間各城市分店線下體驗消費飆升,北京、杭州、上海到店消費的人數分別比平時增長了131%,129%,89%。

互聯網讓年俗煥發新光彩

 一些傳統年俗尤其是手工製作(泥塑、剪紙等),在工業化的社會里,逐漸失去了主流地位和話語權,而如今的直播技術、移動互聯網,又將他們搬上屏幕。我們不僅能看到這些“年貨”的成品,還能體驗製作過程,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年俗新體驗。

 中國80後、90後的年輕人開始成為消費主體,他們所具有的時代特徵和個性特點為旅遊消費帶來了新氣象。傳統的春節“購物遊”“觀光遊”,正不斷擴展出“深度遊”“個性遊”“體驗遊”等多元旅遊新內容。春節過法的變遷,折射出社會生活方式日益多元。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傳統與現代並存,可以不喜歡,但是應當尊重,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新年俗折射國民消費升級

 新時代的互聯網年味,提升的是國人的生活品質。一方面,國民收入提升引致的消費升級,讓中國人不再執著於“年夜飯”的物質誘惑,願意追求更多的精神消費。“城會玩”的同時,“村也變得更會玩”。據天貓春節“照常買”數據統計,今年春節期間,進口生鮮成交額同比增長近300%,智利帝王蟹、波士頓大龍蝦、新西蘭長壽魚、加拿大北極參等都成為年貨餐桌寵兒。此外,水果大軍裡的智利車釐子一枝獨秀,支付訂單同比增長400%以上。福建省農村消費者的消費也很突出,農村淘寶數據顯示,他們網購水產類產品的數量排名全國第一。

 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科技讓春節出行變得更方便。刷刷春節的朋友圈,你可以看到各大景區、商業街、廟會,甚至博物館、電影院到處都是人流。《報告》也驗證了人們的觀感:帶父母出門年夜飯、出境遊、看電影正成為中國人過年的新潮流,“最喜歡去海外過年城市”前五位是北、上、廣、深、杭;大年初一,單場購票3張及以上的用戶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90%……

 總之,互聯網+時代,春節的意義悄然改變,從一個更強調儀式感、禁忌感的“過年”,變成一個更親切宜人的與家人休閒、團聚的假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