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儀拳武術文化歷史淵源

兩儀拳屬內家拳術,崇尚高尚武德,歷代宗師授徒非常謹慎,從不輕意外傳,所以此拳在世間流傳很少,精通此拳的更是為數更少。

兩儀拳昌盛於宋,距今已有千餘年曆史。清朝嘉慶年間,河南固始縣一個武術世家出了個武狀元(約1795年—約1878年),因為羨慕大內的高超武術,他放棄了出仕作武官立功邊疆的機會,而做了一位大內侍衛。四十多年間他研習了各種武術,學習了兩儀拳,並與《脈絡學》、《納卦經》、《內功經》、《五禽戲》等相結合,取不同流派的技法之長,總結出了一套系統的內功練法,完善了點穴絕技的巧妙手法,尤其在兩儀拳陰陽手中的身法:進高打低,輕靈,穩固,抬腿踢腳,輕如鴻毛,重如山嶽,以智勝蠻,剛柔並濟,乘勢如飛,形成獨到之處。最終成為兩儀拳的第十代掌門人,而後告老還鄉了。

兩儀拳武術文化歷史淵源

武狀元家鄉河南固始縣,他遇到了街頭賣藝習武為生的魏洪申(生卒約1838年—約1925年,尉氏縣人)。經過交談,他發現魏洪申不僅身強體壯,認真刻苦、天分極好,而且孝順父母,心地善良。便萌生了把自己所學的絕世武功傳給他的想法。於是武狀元把魏洪申兄弟倆帶回家中,並教授武功,成為其關門弟子。魏洪申經武狀元親手指點,苦練兩儀功夫五載(約1860年前後),最終因出類拔萃,被立為兩儀拳十一代掌門人。約1865年前後,魏洪申辭別恩師,回到家鄉河南尉氏縣,至此兩儀拳功夫就開始流傳到民間,開始了隱蔽地薪火相傳。

約1888年春,魏洪申來到沈丘縣劉橋村。自幼習武的段升堂(1873—1957年,沈丘縣大邢莊人)通過親戚關係拜魏洪申為師,魏洪申把兩儀拳教授給段升堂等八位弟子,後來又立段升堂為兩儀拳第十二代掌門人。

其後段升堂又將功法傳給侄子段勤功(約1904年—1984年,沈丘縣大邢莊人)等八位弟子,並立段勤功為第十三代掌門人。

兩儀拳武術文化歷史淵源

兩儀拳武術文化歷史淵源

2004年1月3日,張震領與其弟子傳人幾經努力,終於在河南電視臺《武林風》的首播欄目中現場展示了兩儀拳點穴功夫,兩儀拳首次藉助現代媒介展示於世人。隨著越來越多的兩儀拳傳人走出國門,到世界各地參加武術表演、對外推廣宣傳兩儀拳,兩儀拳逐漸在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得到當地武術愛好者的喜愛。

2006年,第二屆世界武術節在鄭州舉辦,兩儀拳弟子現場展示兩儀拳點穴功夫,並讓國外選手現場體驗兩儀點穴解穴的神奇之處。2009年,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黑龍江電視臺、山東電視臺、河南電視臺、《大河報》等媒體相繼報導了兩儀拳點穴功夫。2009年6月,兩儀拳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兩儀拳武術文化歷史淵源

2015年張震領已有78歲高領,年事已高,就把兩儀拳培訓基地的一系列事項就交給他的嫡系傳人張坤負責,張坤是張震領的長孫,年幼時即跟隨張震領學習武術,在各大電視臺張震領都是帶著張坤去表演兩儀拳。張坤兩儀功夫了得,為人豪爽。近年來,前來學習的弟子學員都是張坤傳教,張震領指導,因此,張坤與兩儀門內的師叔、師兄弟的關係很好。2015年,張坤在兩儀弟子的輔助下成立河南兩儀武醫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兩儀拳進一步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