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以拳顯,拳以載道!劉成德先生談太極拳!(內部文稿實錄一)

道以拳顯,拳以載道!

——濟南洪傳陳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劉成德先生談太極拳(內部文稿實錄一)

道以拳顯,拳以載道!劉成德先生談太極拳!(內部文稿實錄一)

洪傳陳式太極拳有什麼特點?

洪傳陳式太極拳是陳式太極拳的一個支脈,太極拳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形成了陳、楊、吳、武、孫式五大流派,陳式太極拳是源頭,其它四家都是學自陳式太極拳,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形成了新的流派。在其它太極拳已經名滿天下的時候,陳式太極拳一直湮沒無聞,長期不為世人所知。陳式太極拳第十七代傳人陳發科先生(1887-1957),1928年到當時的北平(今北京)授拳以後,陳式太極拳才為世人所瞭解,並廣泛傳播。陳先生對陳式太極拳的發揚光大做出了里程牌式的貢獻。

陳式太極拳能夠在濟南生根開花,歸功於洪均生先生,也就是我的恩師。洪先生是河南禹縣人,自幼隨父在京,少年因體弱多病而輟學,後經人介紹從師於陳發科先生學拳,不但身體轉健,而且很好地繼承了陳式太極拳。1956年,洪老師赴京,經陳發科先生晚年親自審定拳式,允許其傳授這套陳式太極拳。洪師隨陳師爺十五年,師徒感情深厚,時隔多年,每每提及恩師,言情間溢於崇敬之情。洪老師幾十年如一日,在濟南積極傳播太極,弟子及再傳弟子遍及世界各地。過去民間把洪老師傳的這套拳稱之為“濟南拳”,在洪老師仙逝以後,我們為了發揚光大洪老師所傳的陳式太極拳,也為了永遠銘記洪老師傳拳之恩情,把這套拳稱之為洪傳陳式太極拳。

說到洪傳陳式太極拳的特點,我們認為洪老師在自己的演練教學實踐中,通過自己幾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勤奮,的確在理論總結

技擊實踐等方面發掘豐富了這一拳法,他在太極拳理上首次提出手法的公轉與自轉,公轉的正旋、反旋;自轉的順逆以及腿部纏法的具體要求;根據“腰為車軸,立如平準”的原則,提出太極拳要求隨遇平衡;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虛實順逆之分:他特別強調,“太極是勁,動作走螺旋”,對捆勁作出了更具體的說明,對螺旋纏絲進行了詳盡的探討,這些理論都是創造性的見解,對後學研練太極拳有很大的幫助。

洪傳陳式太極拳也逐步形成了理精法密,擊技實用的特點怎樣才能練好洪傳陳式太極拳?這個問題要從源頭上說起,太極拳以太極為名,來源於太極,從理論上是有來頭的,是傳統中國文化的產物,符合於中國古代人們對世界的認識理解,符合於中國的哲學、醫學、自然科學思想,所以太極拳不是一個拳術,而是一種文化,這是一個文化拳道以拳顯,拳以求道。太極拳是小道,它和太極比起來是雕蟲小技,我們追求的是太極這個大道。

太極者,無極而生。無極是渾沌,太極是什麼?是陰陽。太極圖中用黑白兩個“魚”來表示陰陽。學習練習洪傳陳式太極拳是一個充滿樂趣,又十分艱苦的過程,每一個有志於此的人,都要做好心理準備,把太極拳當成一種事業、當成一種文化、當成一種真理的求索,謙虛謹慎、不辭辛勞、持之以恆、充滿熱情地投入進來,經過日積月累的磨礪,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才有可能有所成就太極拳每一個流派都有自已的特點,在練習中也有不同的要求,要因式而宜,因人而宜。

濟南洪傳陳式太極拳經過兩代人的研究整理,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點和要求,我在幾十年的練習和教學實踐中,也有一些心得體會,希望對熱愛太極拳的同志有所啟發。劃圈和手。從對太極拳不認識到認識這樣一個過程,應該從何處入手呢?

我在教學中,強調從劃圈入手,劃圈是認識太極拳的開始,是基本功。洪傳陳式太極拳特別強調“圈”的運用,認為整套動作都是由正手圈和反手圈這兩個圈所組成的。描述一下正手圈的過程,以右手為例。下盤半蹲成側馬步,右腳尖向右側與身體成45度,左腳向內扣,兩腳成“川”字步:左手拍腰;右自然伸展到最遠端,與身體呈45度夾角,右手手型為掌形,中指額冷

第一動為松肩墜肘,右手自然放鬆,隨著肩、大臂小臂的放鬆回落,保持指高於掌,手高於肘的狀態。側馬步不變。

第二動身體向左側轉動,右手隨之左轉,腰檔調整,變正馬步。

第三動松腰擋下塌,同時中指領勁,右手掌心對胸口,手掌斜對左肩井。

第四動身體右轉,右手隨這向右開出,手領肘,肘領肩,步型漸變成側馬步,恢復起始狀態。

反手圈。。。

未完待續


劉先生曾被眾多刊物邀請寫書,都以婉拒,原因是劉先生感覺文字容易誤導人,正如“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字再清晰每個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所以整理此文稿分享給眾拳友,還是希望別誤傳了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