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南科理工男成新銳推理作家,新書豆瓣評分8.8

2018年5月19日,熱門推理小說《鐘塔殺人事件》新書分享會在深圳壹方城覔書店舉辦,作者“青稞”現身。

厲害!南科理工男成新銳推理作家,新書豆瓣評分8.8

活動現場

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青稞”還有另一個身份。

他真名叫洪穎,是一枚純正理科男,目前是南方科技大學2016級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

在校期間,他先後跟隨課題組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支持項目、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以及深圳市基礎研究項目等多個重大專項的研究,並且拿到香港城市大學的博士offer。

理工科出身卻成推理作家,看似截然不同的兩種特質,在他身上完美融合。

厲害!南科理工男成新銳推理作家,新書豆瓣評分8.8

洪穎與主持人

理工科背景成創作靈感

洪穎第一次與推理小說“觸電”是在初二的時候,但當時只是隨興而至,沒有深入接觸。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讓他看到了東野圭吾、島田莊司的作品,“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學習中、課堂上,甚至是做實驗的過程中,洪穎經常靈光一現。看似與文學毫不相干的材料與工程專業,卻是他寫推理小說的靈感來源。

厲害!南科理工男成新銳推理作家,新書豆瓣評分8.8

洪穎坐在校園草坪上,身邊是他的作品

在洪穎看來,理工科和文學之間並不是特別割裂的狀態,二者能互相借鑑,他寫作時也會運用物理化學的知識。“科幻小說家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學物理的,比如劉慈欣。”洪穎說。

一次暑期洪穎前往美國,當地教堂高聳的哥特式建築、五彩的玻璃和精美的壁畫帶給他無窮的想象。

受此感染,他寫下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賞決選入圍作品《巴別塔之夢》,圍繞巴別塔這個獨特的建築結構,展開了他的“新本格”派推理故事。

每天寫作1小時 新書豆瓣評分8.8

推理小說最初的動力,源自閱讀的積累。洪穎說:“遊刃有餘是因為厚積薄發。”

在兩年時間內,洪穎平均兩天讀一本,共讀了三百多本小說。一開始他只是喜歡閱讀,從沒想過自己會寫書。

“不是每一個讀者都想成為作者。但有時候讀到一個作品,發現自己有和作者不同的解答,就想著是不是可以寫下來?”於是,他開始嘗試自己寫小說。

校園生活也是啟發靈感的來源之一。“我有時候會和其他人一起進行頭腦風暴,一個人的想法畢竟有限。”他說,“我會就一個故事中的一個懸念向同學們提問,這樣就會產生很多新點子。”這種發散性思維為他打開了另一扇窗,構築了天馬行空的異想推理世界。

“寫小說確實累。但一旦有了思路,下筆就快,就不覺得累。沒有想法的時候,就暫時放空自己。總之貴在堅持。”洪穎這樣描述自己的寫作經歷。

學校的課業和學習緊張而充實,洪穎經常晚上十點多鐘才返回住所,睡前他會寫一個小時小說。就這樣每天一個鐘頭的習慣,洪穎堅持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成就了他豆瓣評分8.8的作品《鐘塔殺人事件》。

厲害!南科理工男成新銳推理作家,新書豆瓣評分8.8

小說《鐘塔殺人事件》

跑論壇 連載小說 還收穫了愛情

推理小說給洪穎打開了生活的另一扇窗口,拓寬了他的人際圈子,讓他認識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志同道合的夥伴。朋友們的鼓勵是洪穎走上創作之路的契機。

由於愛好推理小說,洪穎涉足過各種論壇。他發現,這裡聚集了許多推理小說愛好者,不少人在此上傳自己的作品。

在他們的鼓勵下,洪穎嘗試著在貼吧連載了自己的第一篇推理短篇小說。

經過時間的沉澱,他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當初對他發表尖銳批評的人,不少已經成了志同道合的文友,正可謂“不打不相識”。

通過貼吧裡其他作家的推薦,洪穎的網絡作品《浮島幻想》在雜誌上發表。另外,在推理圈子中他還收穫了寶貴的愛情。

“青稞”=“青科”

說起與南科大的緣分,洪穎表示,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本科畢業後,考取碩士研究生前,也考察過其他幾所理工科大學,但南科大的師資力量、校園環境和科研設施深深吸引了他。

考研前他聯繫到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郭傳飛老師,郭老師的學術功底和科研能力令他十分欽佩。

開始的時候,洪穎每天去實驗室,偶爾去圖書館,有時會聽幾場和自己專業相關的講座,他笑稱自己“有點兒宅”。

厲害!南科理工男成新銳推理作家,新書豆瓣評分8.8

洪穎在實驗室

漸漸地,他感受到這所學校除了一流的師資和科研設施,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和濃郁的人文環境也讓人迷戀。“在這裡學習,能真切感受到校園文化和氛圍的獨特之處。這種氛圍讓我覺得很充實,也讓我的寫作受益不少。”

為什麼筆名叫“青稞”?洪穎告訴我們,青稞是一種種植在青藏高原上的禾穀類植物,堅韌不拔,適應能力極強,同時還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諧音。

他也想對和自己一樣對文學感興趣的理工科同學說,不要侷限自己的思維。“我們要學會追隨本心,做自己想做的事。理工科的學生也同樣能夠在人文社科的領域裡綻放光彩。”

談到對未來的規劃,洪穎表示會以科研為主,同時堅持自己喜愛的推理小說創作。

--- 南方科技大學 ---

新媒體中心

文字丨童小晉

圖片丨新星出版社、蘇佳慧、餘引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