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为功 摆脱贫困——看宁德扶贫一张蓝图绘到底

2018-06-03 11:23 | 人民日报

久久为功 摆脱贫困——看宁德扶贫一张蓝图绘到底

图为宁德市古田县纪委监委干部近日同浣下村村委委员进行廉政谈话。

推进“造福工程”,结束船民“海漂”生活

溪邳村地处闽东东南沿海的盐田港畔,依山面海,是福安市连家船民聚集的纯渔业行政村。连家船民以船为家,捕鱼运货为业,常年漂泊江海,居无定所。溪邳村党支部书记刘明福从小就生活在连家船上。“当年我们一家六口人挤在一艘连家船上,白天黑夜都在海上晃。”回忆起当年船上的生活,刘明福感慨万千,“居无定所、老无所依、无学可上、有病难医,说的就是当时的连家船民了。”

为解决溪邳村连家船民上岸难的问题,福建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政府免费提供土地,负责路、电、水、通信、广播电视信号等“五通”工作,同时对上岸建房村民实行资金补助,解决了349户1425人的上岸定居问题。截至2013年,最后137户渔民也全部上岸定居,溪邳村村民从此彻底告别“以船为家,终日漂泊”的生活。

渔民上岸了,接下来问题便是如何让渔民稳得住、富起来。溪邳村因地制宜,利用渔村优势,成立合作社,使用瓶养章鱼、立体养殖等新技术,水产养殖规模越做越大,打造出了溪邳村特色海洋发展之路。2017年溪邳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8756元,而这个数字在上世纪90年代只有850元。“事实证明,只要思想意识不贫困,以滴水穿石的韧劲奋斗,摆脱贫困是早晚的事情。”刘明福感叹道。

扶贫先扶志,发展更有精气神儿

在屏南县双溪镇安泰艺术城,“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从6岁孩童到83岁高龄老人,村民闲暇时间不再是打牌唠嗑,而是纷纷拿起画笔,画古街老巷,绘小桥流水,村民的创造力和人文情怀得以绽放。作为政府全力推进的艺术扶贫项目,2015年成立的安泰艺术城创办了“双溪古镇国际残疾人艺术教育中心”,向村民尤其是残障人士提供免费艺术教学。两年多时间里,吸引国内外学员2万余人前来培训,带动贫困户500多人、残疾人150多人创收,目前已有独立艺术空间42家(含残疾人工作室10间),艺术客栈30家。学员作品通过自媒体和电商等渠道销售,现已累计卖出画作6000多幅,总值500多万元。

“画画让我收获了自信和尊重”,自小患有侏儒症的沈明辉在教育中心已经学习两年多,现在已经拥有自己独立的画室,每幅画价格达1000元—2000元,其作品《生命之树》在2016年拍出1.1万元的高价。沈明辉在摆脱贫困的同时,精神面貌大大改变,如今的他是一个自信独立、自力更生的小伙子。“通过画画我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证明自己有更多的创造力,这让我觉得充实和自由。”

精准发力,治病就要治在病根上

溪邳村依托“造福工程”实现稳定脱贫,双溪镇通过艺术扶贫让村民收获自信和尊重……在宁德,许多村子通过长期探索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致富路”。

“多年来,宁德市牢牢把握‘精准’这个扶贫工作的核心要义,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用绣花功夫提高扶贫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宁德市委副书记林文芳介绍说。

走进下党乡下党村,古色古香的建筑掩映在青山秀水中,远处茶园绿意盎然、长势喜人。今年72岁的王光朝经营着一家“幸福茶馆”,他是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来下党乡调研的亲历者之一。“当时村子里一寸公路都没有,他们一行步行3个多小时才进到村里。”说起当年的情形,王光朝记忆犹新。

下党村山青水绿,具有良好的高山茶生长环境,有茶园600多亩。但此前高质量茶叶找不到销路,一直是村子的老大难问题。治病就要治到病根上,从2014年开始,下党村推出中国首个扶贫定制茶园,保证了茶叶销路,茶青每斤价格增加到10元,茶农每年每亩可增收4000元左右,村民年人均收入达11000多元,村级收入从零增加到22.3万元。

位于福鼎市的赤溪村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1984年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元,280多户村民散居在14个偏远自然村中。经过10年就地扶贫、10年搬迁扶贫、10年旅游扶贫,赤溪村已经旧貌换新颜,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致富小康路。

回眸闽东与贫困作战几十年,曾经的“弱鸟”如今羽翼渐丰,期待飞得更快更高。“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早期开展扶贫实践的地方,他倡导的‘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一直鼓舞着宁德人,我们争取多抱几个‘金娃娃’,不断地为幸福生活、美丽家园而奋斗。”林文芳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