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低分从河南考入西电,他一路开挂,专业第一、两次国奖,斩获国际数模竞赛欧拉特等奖

范英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网络工程卓越班2015级本科生。1518028班学习委员,专业排名第一,曾获两次国家奖学金,一次特等奖学金,数学建模美赛Oustanding Winner和Leonhard Euler Award,数学建模国赛省一等奖,数学竞赛省一等奖。

高考低分从河南考入西电,他一路开挂,专业第一、两次国奖,斩获国际数模竞赛欧拉特等奖

【人物故事】

跟大多数人眼中天赋异禀的“学霸”不同,范英晨入校是以河南省最低分数擦线被西电录取的。然而,面对高考不理想的成绩,范英晨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努力准备入学考试。结果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网络工程卓越班。凭借这股不服输的精神,他一路开挂,第一学期取得专业第一名,获得特等奖学金,随后四个学期专业排名一直保持第一,获得两次国家奖学金,并在各级数学建模竞赛中斩获各类奖项。从小白到“小牛”,范英晨是如何成功逆袭?

高考低分从河南考入西电,他一路开挂,专业第一、两次国奖,斩获国际数模竞赛欧拉特等奖

谈到课程学习,范英晨略有腼腆。他说,自己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的读课本,读顺读通读懂。学习最重要的不是独立知识点识记,而是要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终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架构,这些东西只靠考前突击绝对学不来,必须通过深入思考。用他的话来讲,在课堂上,他把注意力和重点放在了老师的讲解思路和这节课的基本框架上,下了课自己再好好看书,学习具体的知识点。范英晨认为,学习一定要有庖丁解牛的精神,搭建起一整套知识体系架构要花很长的时间,但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样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

然而,小试牛刀的范英晨并不满足。他认识到,单单熟记不同模型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条件,而没能很好的理解每个模型的内涵意义,就做不到活学活用,解题思路就无法打开。

在九月份举行的数学建模国赛中,范英晨针对自己的不足,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数学建模培训。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不顾西安的夏天酷热难耐,又一次拿出那种把知识学透的精神,每天往返于宿舍和教学楼之间,埋头于模型和题目,读课本,查论文,不断加深模型理解,加强解题技巧应用。功夫不负有心人,范英晨和团队拿到了陕西省一等奖。这次获奖坚定了他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寒假期间,他和团队成员张小玉、陈文岗一起报名参加了数学建模美赛的培训和选拔。相比于国赛,美赛的题目开放性更强,考验参赛者的发散思维和学科交叉应用能力,具有更强的挑战性。他们选择的方向是网络科学。经过15天的培训,指导老师出了两套题进行考核。可是面对之前根本没接触过的网络科学题目,这次范英晨真的没有了灵感。在绞尽脑汁、痛苦挣扎两天之后,三个人干脆跑到礼仪广场上,在厚厚的雪地上画画,放松心情。但是暂时的放松并不意味着放弃了学习,相比做题和比赛,他认为唯有不断积累知识,才能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于是,他再一次从零出发,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深入阅读了《网络科学导论》这本书,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观看了很多相关的讲座视频,掌握了很多网络科学的经典模型,对其常见参数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在2月份的美赛中,他在拿到题目的那一刻就迸发出了灵感,在一天的时间内就将模型建立完毕。最终他们的队伍拿到了Oustanding Winner和Leonhard Euler Award的荣誉。据悉,Leonhard Euler Award旨在奖励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数学模型,一年只有一个,获奖比例仅有0.031%。

【别人眼中】

在数学建模比赛的征程上一路杀伐走来,他和团队成员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队友张小玉说:“我们团队成员性情相投,范英晨很善于活跃气氛,在团队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也会用幽默的语言调侃几句,同时总能快速把实际问题解决,和他合作非常愉快。”

对于自己最好的朋友,张一弛这样评价:“范英晨很有主见和想法。我最佩服他的,就是他只要决定去做一件事,就会拼尽全力做到最好。学习上,他不是只为了解题去找公式,他会去思考整个模型的意义、模型构建步骤和应用价值。同一个问题,我感觉他的理解总是深入和独到得多。”

高考低分从河南考入西电,他一路开挂,专业第一、两次国奖,斩获国际数模竞赛欧拉特等奖

【他这样说】

“最初报名参赛,我并非抱着拿奖的心态去的,我们整个团队也是。我们只是对数学建模有兴趣,并坚持去学习。非常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选修课程和培训选拔等一系列完备的参赛体系,据我所知,很多学校在这方面都是“放养”状态。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既然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我们就该努力。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如果说现在取得了一点成绩的话,我认为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感谢团队成员对我的包容,有了他们,奋斗的道路上我才不孤单。”

(通讯员 王琳 杨帆

(来源 西电新闻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