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是影,劇是劇:還是不要籠統稱“影視產業”為好

影是影,剧是剧:还是不要笼统称“影视产业”为好

傳媒大眼導讀

無疑,電影產品和電視劇產品都屬於文化產品中的視聽類產品,它們與傳統商品一樣,也存在生產、銷售和消費的關鍵環節。

而在產業鏈角度,信息產品的這幾個環節則表現為製片、發行和放映播出。

製片主要是指影視作品的生產,發行則主要是指影視作品到達受眾或消費者的渠道,而上映播出是指影視產品到達消費者的終端觸點。

按照產業經濟學的觀點,由於產業化進程造成規模化和專業化的不斷深入,根據分工不同,傳統產業經常會被劃分為製造業、運輸業和零售業等業態。

影是影,剧是剧:还是不要笼统称“影视产业”为好

站在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角度,並參考內容產業的概念,筆者認為,文化產業內部按照產業鏈思維和社會分工的不同,可以主要劃分為內容產業、渠道產業和終端產業等三種不同業態或子產業。

這樣,我們就看到了電視劇產業和電影產業更為清晰的一個產業鏈條,即“內容產業(製片)—媒介渠道產業(發行)—終端消費產業(上映播出)”。

但是,即便電影和電視劇作為內容產品有著類似的產業鏈環節,其在內容生產方面存在著高度的相同之處,但是在產業鏈的發行和播出環節,二者仍然存在較大的差異性。

播出平臺的基本性質不同

電視劇的播出平臺主要是電視臺,電影的上映平臺主要是院線。

直到目前為止,電視臺仍然屬於事業單位,不能進行市場化和產業化。

影是影,剧是剧:还是不要笼统称“影视产业”为好

2001年的《關於廣播影視集團融資的實施細則(試行)》規定電視臺及頻道由國家主辦經營,不得吸收境外資本和私人資本。

2009年《廣電總局關於認真做好廣播電視製播分離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切實加強頻道頻率管理,嚴禁頻道頻率公司化、企業化,嚴禁將頻道頻率變相出租、轉讓或承包。

即便是電視臺一度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運作模式,它仍然不具備法人主體的明確身份,這是廣電產業化進程中仍然未能解決的關鍵問題。

而與此相對應的則是,院線改革早在2001年的《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中就提出了以資本和供片為紐帶,實行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和統一管理的發行放映機制。

2002年的《電影管理條例》明確允許多元化的資本進入放映業。

2004年《關於加快電影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跨省整合擴大院線規模,鼓勵系統內外國有、民營資本參股、控股或者獨資組建院線。

改革之後的電影院線,已經徹底擺脫了事業屬性,成為身份明晰的市場主體。

對於電視劇和電影而言,二者之間的播出平臺存在著事業體制和產業體制的本質差別,這也在根本上上影響著兩個產業的產業化進程。

渠道形態和終端形態不同

在終端形態方面,受眾在家裡通過電視機就可以對電視劇進行觀看,而如果想看電影需要到電影院進行觀看,對於很多年輕人而言,去影院觀影已經成為一種日常的娛樂體驗方式。

對不同終端的連接形成了不同的網絡運營商和媒介集團,對電視終端的連接形成了無線電視網、有線電視網等,而對影院的連接則形成了院線。

電視劇的首輪播出平臺主要是中央電視臺和各省級衛視電視臺。

各級電視臺和廣電集團的管理既有縱向“條條”管理,又有橫向屬地的“塊塊”管理,這種“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規制特徵,加之行政區隔和地域壟斷因素,使得電視劇的發行和播出直到目前仍沒能形成全國範圍的渠道運營商或網絡運營商,沒能形成媒介渠道產業的規模優勢和範圍優勢,而且造成了資源配置的低效和浪費。

影是影,剧是剧:还是不要笼统称“影视产业”为好

電影院線制的推行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下按行政區域劃分設置的多層次發行模式,促進了電影發行渠道和終端形態的規模化和網絡化經營。

早在2002年,全國第一批院線就已組建完成,30條院線中就有11條打破了行政壁壘實現了跨區域經營。

到 2013 年底的時候,全國註冊院線共 45 條,其中29 條院線年度票房超過億元,6 條院線年度票房超過 15 億元,萬達院線以 31.61億元票房位於全國院線首位。

終端形態和渠道形態的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電視劇產業和電影產業的商業模式和產業化進程。

兩個產業的商業模式不同

電視劇產業的商業模式是B2B模式,而電影產業的商業模式是B2C模式。

影是影,剧是剧:还是不要笼统称“影视产业”为好

對於電視劇的製片方而言,目前它的收入主要是來自於電視劇不同媒介平臺的銷售,而電視臺是其主要的銷售對象,視頻網站的銷售收入根據不同級別的首輪衛視播出平臺而進行差別定價。

因此,面向電視臺的發行和公關工作成為電視劇發行的關鍵。

對於電視臺而言,其廣告收入中相當大的比例依賴電視劇,電視臺並不與製片方分享由電視劇創造的高額收益,而是憑藉自身在渠道方面的壟斷性,通過壓低單集價格的方式進行劇集購買。

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便電視劇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電視劇市場的規模仍然較小重要原因。

電影作品則是面向消費者的營銷,最終由市場決定其票房的高低。

電影製片方、發行方和院線按照票房情況進行分賬,製片方能夠獲得票房30%左右的分成。

這種市場化和產業化程度較高的商業模式決定了電影的製作必須深深的紮根於對市場和觀影人群的洞察和研究,按照市場需求和受眾口味進行生產,而電視劇的生產在面向市場需求的同時還不得不考慮作為事業單位的電視臺的需求。

商業模式的不同造成了電視劇產業和電影產業在產業鏈各環節利益分配的差異,也造成了電視劇製片方和電影製片方對於產業、市場、受眾、內容和風險的不同態度。

此外,政府規制對待電視劇產業化和電影產業化進程也存在很大差異。

主要表現在,在保留電影內容審查權力的前提下,對於電影產業鏈各個環節微觀經營層面的全面放開;而對於電視劇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即播出平臺卻始終牢牢把控,沒有絲毫鬆動。

認真研究這一問題,就會發現主要原因在於規制者對不同內容產品的定位差異和不同渠道的管控差異造成的。

當然,隨著今年廣播電視和電影兩個領域的監管部門逐漸分離,未來電影產業和電視劇產業的發展也可能會繼續表現出更大的差異。

影是影,剧是剧:还是不要笼统称“影视产业”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