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期,曼施坦因提出什么样的绝妙计划,能扭转苏德战场的窘境?

透明小溪看历史

首先给出答案,简单的说就是“灵活机动的波动防御,消灭敌有生力量”。

一、二战后期,德国的窘境。

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德军已经开始“力不从心”了。曾经战无不胜的德军面临着两大困境 :一是兵力资源的枯竭。德国人口只有八千万,但是苏联的人口是德国的两倍多,同时还不算盟军一线的兵力数量。前期和苏联的硬战已经损失大量兵力了,德国的预备兵力出现危机。


二是德国的战略资源匮乏。德国的战争资源无法和苏联相比,苏联地域面积大,有着大后方,可以源源不断生产各种战争资源,不受德国轰炸。但是德国几乎没有战略纵深,二战后期,德国所有的合成油工厂都惨遭盟军轰炸。战争后备资源出现严重不足。


二、曼施坦因的“绝妙计划”。

面对苏德的实力对比,曼施坦因提出了自己计划:以机动灵活的防御消耗苏联人的有生力量。苏联虽然人口多,资源多,但是苏军的战术素养和装备质量不如德军。曼施坦因希望:发扬德军战术素养和装备优势,机动中消灭苏军,达到机动对数量,积小胜为大胜的目的。今天看来,这和我军的“运动战”很相似,核心是: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运动中歼灭敌有生力量。


三、希特勒的“固执己见”。

面对曼施坦因提出的“绝妙计划”,希特勒一口否决,他高估了德军的实力,要求德军不准后退一步,一道防线都不允许丢弃。甚至准备组织德军进行战略反攻。最终德军固守阵地,在苏军的铁甲洪流中一批批倒下。希特勒也为自己准备了一颗子弹。

做大事要有大格局,希特勒舍不得一城一时的得失,最后只能满盘皆输!


小弹壳001

无疑是曼施坦因提出的以歼灭苏军南翼兵力的后发制人的作战方式。

曼施坦因明确提出德军无论如何也不会具有苏军那样在兵力上的数量优势,要充分发挥德军擅长的机动作战方式。所以德军要么对苏军的深远目标进行攻击,当然要吸取斯大林格勒的教训,必要时刻采取有计划的撤退,宗旨是德军要掌握主动权。假使德军兵力不足以满足进攻作战时,就要通过利用东线辽阔的地域来吸引苏军进攻,然后发动决定性的反击彻底包围歼灭苏军大量的有生力量。


曼施坦因指出这一决定性的作战必须在南翼进行,只有在南翼进行计划实施的合围战,南边的大海可以代替德军一个合围苏军的集团军,德军只需要集中全部进攻兵力于北翼直接将苏军整个南翼包围于亚速海边,无疑此举将弥补德军兵力不足的劣势。

这是一次大胆的作战,需要以下两个前提:

1、德军最高统帅部必须将战争总体指导的中心放在东线,而东线的中心又必须放在南翼(曼施坦因认为苏军的进攻重点也是在南翼,所以只有在南翼才可能迎来苏军大规模的进攻,达成后发制人的设想,歼灭大量的苏军。事实上苏军确实以南翼为进攻的重点。)。在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必须集中对苏军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如此才能赢得作战的成功。而德军要集中如此数量的军队就必须坚决的撤出不必要的次要的战场,抽调西线、挪威等地的军队,撤出东线一些突出部的防线,节省出军队用于这次决战。


2、要想达到后发制人的目标,必须保证把苏军南翼的主力吸引进德军的作战设想地域,为了防止苏军在1942年那样撤退,德军必须放弃顿涅茨地区以及从这里通向第聂伯河下游的通道,这对苏军来说是巨大的诱惑。苏军一旦打开这个通道则有可能彻底围歼东线德军于第聂伯河东岸,造成德军整个防线的崩溃。所以这一巨大的诱惑苏军最高统帅部绝不会轻易放弃,进而投入大量的部队,而一旦这些苏军进入这一地区,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北翼集中的强大兵力将向南或西南方向发起决定性的突击,一直进攻到南边的大海,把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苏军包围于南翼,一举粉碎苏军的南翼集团。

而德军一旦粉碎苏军的南翼,继而可以彻底的由南翼继续向北部的苏军中央部位的集团发起第二次打击,也就是说德军必须在1943年利用自己的优势作战方式迫使苏军同其进行决战,通过不间断的进攻打击,迫使苏联同德国达成东线的和平,让德国腾出兵力和物资用于盟军即将到来的西线和意大利的登陆。


曼施坦因计划的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大会战,目标就是苏军的整个南翼,德军将不再是进行局部的作战和零散的投入部队,集中全力于此役,彻底粉碎的苏军的南翼,让苏军难以短时间重建南翼的防线,反过来德军利用这一巨大的缺口继续进攻苏军的中央和北部的集团。

该作战计划同曼施坦因进攻法国的计划一样,规模宏大,目的明确,那就是以彻底粉碎苏军的整个防线为目标,就像当年以彻底粉碎法国的抵抗为目标一样!


小小狼王

曼施坦因不愧为世界顶级战术专家。

其妙招的核心是不打阵地战,不打守城战,不打消耗战。

利用德军尚有的精良装备和训练有素的作战人员,实行快速机动作战,瞄准运动中的苏军,快速机动的德军主动出击,在战区形成德军优势,力求全歼该战区的苏军。

从而打破苏军的数量优势。

机动中拖垮苏军,机动中消灭苏军,重在全歼,避免击溃。

此计划,精妙绝伦,但势所难为。

苏联地域广大,德军占领区,苏联游击队活动频繁,运输线受到危胁。

二战后期,德国后勤物资保障已渐渐困难,油料明显不足,能保障阵地战己属不易,大规模的纵深机动作战无法保障。

更何况,经过战争洗礼后,盟国的战争潜力被激发出来,由此产生巨大的战争力量,轴心国们已经不可阻挡。

战争的天平倾向盟国,大势所趋,轴心国无可耐何。

灭亡是必然,战术上有些成功或突破,不能改变轴心国灭亡的命运。

命该如此,白废挣扎。

#凌远长著#


爱之育之

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可谓天下无敌,然而因为两线作战,加上苏联恶劣天气,德军在1943年已有点力不从心。在经历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国基本上已没有能力对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了。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失利以后,他指挥了著名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当时苏军多于德军数倍。曼施坦因巧妙指挥,一举歼灭苏军。“哈尔科夫反击战”后,曼施坦因任东线主将,负责抵御苏军的主攻部队。然而,面对苏军当时强大的兵力,谁都不敢保证能阻挡住。

这时曼施坦因审时度势,提出一个基本上可以扭转战局计划。这个计划设计巧妙,只是被希特勒否决,让德军失去最后一线希望。


曼施坦因提出:用灵活机动的波动防御和苏军周旋,最大程度发扬德国陆军精锐优点,持续消耗苏联人的有生力量。

这个计划是他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分析和判断得出的结论,因为苏联的人力和资源实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这样打法才最恰当。再者,到了二战后期,德国的人力,物资也已快用完,加上盟军没曰没夜轰炸。后备资源也快拉响红色警报了。而苏联地广,人多资源丰富,还有盟国源源不断支援。基于此种状况,曼施坦因才提出“以机动灵活的防御消耗苏联有生力量”的战略计划。



苏联人多,但战术低于德军,苏联装备多,但质量低于德军。发扬德国陆军优秀战术素养和装备精良的优点,以灵活机动防御战消耗苏军。以机动对数量,积小胜为大胜。如此计划实施,德国在东线至少能与苏联打成平手,再将主兵力投入西线,这也是德国最好的结局!

但希特勒没有批准此计划,并要求死守,甚至还要求进行战略上反攻。所以到了后期,德军基层官兵的精华被苏军一次次吃掉了,最终,苏军的钢铁洪流淹没了德军!



总结:或许曼施坦因的计划可以延缓纳粹德国覆灭的时间,但大势已去,就算打个平手,纳粹德国也只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透明小溪看历史

比起古德里安和隆美尔这两个天才人物,我觉得德军中的曼施坦因和莫雷尔两个人才分别是战略和战术方面的真正艺术家。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利,是一个节点。



这场战争本身是二战转折点,这个节点之后德国在正面战场上几乎每次大会战人数和装备都要少许苏联了。

以少打多。

闪电战就是这个样子,快速摧毁你的有生力量,在你的反击力量成规模之前毁掉你的指挥中心,占领你的工业区和农业区,让你没有还手之力。

巴巴罗萨计划前几个月,德军一个照面就消灭了200万以上的苏联军队,可是苏联太大了,人口也多,还有出色的战时经济运转,英美还不停的送出大量援助。




斯大林格勒之后德国的攻势彻底慢下来了,对于后勤体系不够强大的德国,慢就相当于致命,相当于鲨鱼停止游动。

我比较佩服的是曼施坦因的极度冷静和清晰的思路,在惨败之后苏军反攻时他敏锐的发现了苏军反攻队伍之间脱节过大,他用几次先撤退然后突然反打的方法消灭了苏军的大量部队,并且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策划了一场撤退加合围的战斗,但是希特勒越权指挥让这个设想失败了。

曼施坦因的设想和拿破仑当年十分相似,用机动性代替兵力,退一步掌握主动,拿破仑面对优势敌人的时候总以炮兵阵地作为诱饵,建立堡垒,用骑兵迂回歼灭敌人的有生部队,所有部队都不固守一处,始终在运动中。

而曼施坦因以哈尔科夫反击战为代表的作战就差不多是这个思路,在德国闪电战破产被迫转入持久战的情况下,在苏联后勤更胜一筹的时候,德军必须依靠机动部队使用,消灭大量苏军有生力量来夺回战场主动权,为此可以放弃一些不必要的地区争夺。

斯大林格勒的溃败后,德国军官们在士气低落的撤退途中迅速完成了兵力集结,而苏军在反击中却没有大致方略,德军搜寻着每一个苏军的缺口进行反击,使得1942年苏军的反攻攻势基本瓦解。


但是苏军重整旗鼓之后有了更庞大的兵力,更多的坦克,而在双方都打算在1942年留下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做文章的时候,由于情报泄漏和希特勒的犹豫不觉,德国丧失了先手一播的机会。

在苏军已经建立好阵地的情况下,德军依然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打出了更高的战损比,但那已经没意义了,如果此战歼灭的苏军再多一倍才可能让情况回到数个月以前。

此战之后曼施坦因以致整个德军手里的牌只能耗时间了,德国彻底失去了先手的权力。

就像打扑克,中途岛和瓜岛让日本人打光了打大牌,瓜岛之后美日双方其实在太平洋实力还算均等,虽然每回合大家都能抽牌,但是美国一回合抽10张,日本抽1张,这牌能玩?

希特勒已经把最大的牌都甩在了斯大林格勒,曼施坦因等人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养仓鼠的哈士奇

作为二战迷和德粉,很乐意回答这样的问题,著名将帅曼施坦因曾在1943年德军不利的情况下,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大败苏军,这就是著名的"北顿涅茨盆地奇迹" 由于元帅艺术般的指挥淋漓尽致,苏德战场上挽既倒于狂澜,又打了一次经典的反击战。运用多兵种协同作战和装甲集群机动作战,又给苏军一次重创。后来库尔斯克会战若不是临时被调兵,说不定真能包抄苏军,恢复1941年的状态夺回战场主动权,恐怕二战历史都要被改写了。

库尔斯克大会战,除雷德尔将军外本,有一部德军已突破苏军两道防线,但因盟军在意大利登陆,元首抽掉了曼施坦因的精锐部队,最终德军失败。

库尔斯克会战前,曼帅希望通过迂回到亚速海的罗斯托夫以包围红军,发动奇袭战,但元首拒绝了


坚持一切正确的原则立场


智库学者陈功

大势已去,无力翻盘了!曼施坦因无论提出什么好计划均无用。《战术》

希特勒只有不惜一切代价和英美讲和,全力以赴应对苏联,才有这可能性?【战略】


清纯的哇哈哈

德国人的傲慢注定了结果是,怎么计划都是作死时多掉一口气罢了。在寒冷的俄罗斯,列宁格勒战役不给士兵准备冬装,莫斯科战役不给士兵准备冬装,小胡子这个奥地利小地方出来的家伙,根本就2000的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是个什么概念。两场战败还没让这个自信心爆棚的家伙长记性,斯大林格勒又记吃不记打不给士兵准备冬装。曼施坦因反击战结婚也一样,穿着夏季服的德军士兵在冰天雪地的俄国冲锋,那不是战斗是自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