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眼睛很厉害,看你一眼就把你里里外外看透了!怎么做到的?

有的人眼睛很厉害,看你一眼就把你里里外外看透了!怎么做到的?

世间人都希望有福,这个福是从心地产生,在我们的相上就显现出来,所以一般会看相的人就会懂得哪种人有福,哪种人福薄。其实福厚或者福薄,相上只是显现出来,根源在我们的心地,存心仁厚就自然感得厚福,存心刻薄面相也就薄了。《心相篇》文字不长,可是它把相学的纲要都给点出来了。它的总纲就是《心相篇》的头两句话以及末后两句话:“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这一头一尾两句,开头是提纲挈领,末后是总结,把整个相学的宗要给我们点出来。它不是一种宿命论,而是告诉我们人的相由心生,相由心转,存好心相就好,就是福相,如果心不善,念念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就变成刻薄的相、薄福的相。

《心相篇》虽然是道家的文章,但是我们也要把它当作立德修身的很好的参考借鉴。古来陈希夷的《心相篇》几乎是与《感应篇》、《阴骘文》相提并论的,有助于我们修身立德的佳作。这些都是很好的因果教育的教材。这篇《心相篇》讲的是什么?就是讲的心地的因果,有如是心就有如是相,心是因,相是果,心转了相也跟着转。我们学了这篇之后,当然目的不是为了学看相,我们

对于算命、算卦、看相这些知道它有,但是不追求,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只在表相上看,我们学的是如何修心,修心是抓住根源、抓住根本。我们不希求世间任何名闻利养、功名富贵,我们学这篇文章,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观照我们的内心。有时候观照内心不容易,所以借助相上来观察,这就很容易做到内省的功夫,帮助我们自己断恶修善。这是很好的扎根教育,同时也可以用它来择友、观人,看看哪些人是善知识,我们应当亲近,哪些人心地不善,我们要远离,所谓亲贤远佞,“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我们用这个来作为镜子,对照一下,知道哪些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对象,所以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我们简单地学习一遍,心里有了一个善恶的标准,也就知道如何去修心,改造我们的命运了。

我们来看这篇文章。“心者貌之根”,心是我们相貌的根,所以“审心而善恶自见”。这个“貌”,面貌有善有恶,面貌是善还是恶?我们先不要看别人,先看自己,我们要从审心做起,命运的善恶也从我们现前的心念就可以知道。下面说“

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我们的行为是我们心念的一种反应,有其心必有其行。儒家也讲,“诚于中,形于外”,你的心如果是诚恳的、恭敬的,你外表一定是恭敬的、有礼的,所以你的行为是你心的一种表现,我们就可能通过行为来看一个人的祸福。

因为观察心不容易观察到,心无相,我们从什么地方看?从相上观察,就能够预卜人的祸福。左丘明先生曾经著过一部《国语》,里面记载着不少春秋时期的大夫会看相,看一个人的外表、神态、言行、举止,就能够预卜他未来的祸福,都非常地应验。为什么?因为“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祸福是由于人心的善恶招感的,善就招福,恶就招祸,所以我们通过他的行为能够知道他心的善恶,也就能够预卜他的祸福

古代真有学问的人都懂,这就是看相的纲领,所以我们即使不懂这些相术,没关系,抓住这条纲领也大概能够看得出来。古代真正的读书人,当官的、做皇帝的都用这个方法来选拔人。一直到清朝末年,曾国藩先生也是用这种方法来判断这个人是国家栋梁之材还是一般庸才,是忠臣还是小人。所以有人说曾国藩先生的眼睛很厉害,看你几眼,他把你的里里外外都看透了,那是为什么?因为他抓住了这门学问的总纲。

摘自《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保富法与心相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