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风声绕梁

科举制度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开创,相当于国家正式开始了国家级的教育制度建设,而教育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一定是最最重要的事情,科举虽然不完善,但是也是从多方面未中华文明后来的发展带来本质上的变化。

一方面,隋以前,汉以前,能当官或者说掌控国家话语权的基本都是士族贵族,普通百姓进入权力中心机会极小。虽然亭长刘邦开创了汉,但是汉后的三国南北朝两晋实际上仍然还是主要士族贵族在权力中心,没有出身即使有机会读了书,也难有被推荐进入权力机构的机会,除了三国时代的战乱时代也许能打出来几个。但是科举的发展过程就彻底改变了这个游戏规则,普通百姓只要能读书,至少有一个直接的机会可以进入权力机构了,这不仅丰富了权力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稳定了社会。

另一方面,原则上的对全民开发权力机构的科举制度,间接地也会提升普通人对于读书的积极性,换句话说这也是全面的素质提升,就相当于今天的印度制造业在人力成本低还干不过中国,其中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整体国民的素质差距大,能中科举的人也许不多,但是一定是会吸引绝大多数有机会去读书的人去读书,这就是民间文化的发展,也是社会的稳定。要不是皇帝跟身边部分人乱来,一般情况下普通百姓都不会想着去搞事情了。而且这种不同阶层间的人力流动,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是有着非常多的好处,即使在今天也是这样嘛。

当然了,好处很多,坏处也不是没有,尤其从明开始,八股文成为科举的主要内容后,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有很严重的禁锢,这也是清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很大原因之一,一位的为了官帽,思想的守旧不懂变也不敢变,甚至害怕变化而压制变化。

科举制度另外一方面来说也间接地压抑了科学思维的发展,压制了对技术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发展,按说中国对数学的认知不必西方晚,还更早,可是确估计主要用与手工艺行当了,而缺乏深入的研究,毕竟当官有权才是最高贵的普遍意识深入民心了,哪怕今天都还很严重。

总的来说,科举仍然是伟大的,中华民族能有今天,科举制度功不可没,这也是中国今天能在多民族多民俗下仍然能形成统一思想文化认知的主要原因所在。


帅八叔

秦二世而灭给汉朝的教训深刻。西汉早期只能实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也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史称文景之治。可一味无为带来就是地方豪强势力兴起。到汉武帝时期的盐铁论,迁豪强至边塞等等措施。一是充实国库,充实边塞,打击匈奴的目的,二来就已经显示出地方豪强势力的已经影响到汉帝国的政策。此时,汉武帝敏锐察觉到地方豪强的威胁,然后放弃黄老之术,采用独尊儒术,外儒内法的治国理论。这就是以后所有帝国的大政方针。

但帝国太大了如何管理就依然是个麻烦是事,儒术就是一个好工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套教化,自觉管理自己多少比严刑峻法有效果。这就为什么要独尊儒术了。

但皇帝的是一个人,必须要依靠一部分人间接管理这个国家。汉武帝后,很多皇帝幼龄登基,有客观条件因素,也有外戚,太后,宦官的有意为之。中间的争斗,对错不论,但帝国逐步失去地方控制,豪强势力和儒家大族合流,通过把持察举,荐举控制了帝国地方政治形态。到东汉时期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士族。东汉光武帝也是在南阳豪强势力支持下才建立的东汉,也就开国是光武帝和他儿子汉明帝对地方豪强,士族势力多少有些控制力。其他皇帝也就失去控制了。这其后大多是幼龄登基,估计背后就是外戚,太后,宦官,士族平衡体系有意为之。汉朝就在这些势力争斗中摇摇晃晃走着,无法平衡时,但国家还要管理,这些人只管顾自己利益,没事还好,一有荒年歉收,百姓活不下去,还是争争吵吵,农民只有起义,然后在镇压农民起义中,豪强势力雄起,汉朝灭亡。

事实上,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就是地方士族豪强兴起时期。就是这些势力是统一的阻力,他们的存在阻碍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曹魏被司马取代就是司马家是士族得到士族支持。曹魏根基太浅。没有得到地方士族的有效支持。而且曹魏出身寒门,虽说有东征西讨打下北方一片江山。但士族们依然看不起曹魏。否则袁绍也不会天天把什么三公挂嘴边,就怕人家不知道他是士族。同期的东吴和蜀汉也是士族把持的。诸葛本身也是出身士族,否则不会,诸葛家两边都有人。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也是替蜀汉造势,说给东吴我们家也是豪门。其本质上当年士族势力控制着中下层社会,只有得到士族的支持才能有根基。所谓的人心向背其实是控制于这些人之手。

既然是得到士族的支持才有天下,那么也就受制于士族。士族不是一个单一一个人或什么家族,本质上是就是多个地方豪强势力,本身就统一的最大阻碍。而且他们之间就是纷争不断,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的战乱不休,就有他们的影子。他们的争乱严重影响了对北方的入侵的抵抗,这就是五胡乱华的原因。

很多结论都说,西晋统一后执行了错误的分封制。其实不尽然,西晋有天下,是士族势力的大族支持下血腥屠杀曹魏势力后才立的国。这种情况下,司马家政权受制于世家大族,迫于无奈只有分封诸王去看守地方的世家大族。但后来事情表明,诸王更不可靠,这就是西晋的有名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后西晋彻底不行了。本来东汉末年由于战乱人口损失较多,已有大量胡人内迁中原,西晋八王之乱的打来打去,算是消弱了西晋的军事实力,胡人开始造反起事。这就是后来的五胡乱华。

中原大族一看不行了,随即携带着司马家的人,南渡长江避祸去了,这就是衣冠南渡,随后建立东晋。这种情况东晋王朝就更加受制于世家大族,也就是所谓的王于马共天下。

士族也不见得就是历史书写得腐朽,落后的代表。士族的形成其实就是,自秦灭六国,六国贵族消失后,朝廷对地方管不过来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全国各地一种血缘纽带的地方势力。士族的毛病就是谁当皇帝无所谓,就是别影响我家的利益。于是这些势力之间纷争不断,而且这些势力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各个士族之间互相争斗使得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而且会扩大问题。最后就是血腥的内讧,刀兵相见。东晋以及其以后的宋齐梁陈内部的杀戮不断,背后就是士族之间的纷争。

中原的无险可守只得由着五胡乱华,然后是鲜卑的魏朝的兴起。在北朝由胡人部落,军事酋长战乱兼并,最后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形成了类似士族的军事贵族,这就是关陇军事集团,最后形成八柱国的贵族集团。基本上北朝后期以及隋唐前期的统治势力。杨坚,李渊,宇文家族,孤独家族等均是出自这一军事贵族集团。

南朝经多年士族内讧,已没多少实力。随后被隋朝统一。虽隋统一,但杨坚知道自己的王朝受制于关陇军事贵族,要想办法制衡这些人,所以就得其他人当官。出于察举,荐举最后受控于士族的教训,那就考试吧。这就是科举制度的由来。这一制度彻底摧毁了士族再次兴起的可能。使得世家大族再有势力也得来考试才有当官的资格。从此以后,中央才算是对地方豪强势力有控制力。在这之后,中国就再无百年以上的分裂了。虽有短时分立,但随即就统一。

但科举制度明显的是影响了关陇军事贵族的利益。于是借隋炀帝东征朝鲜半岛的失败,关陇军事贵族推翻了隋朝。然后李渊在这些人的支持下建立了唐朝。但唐朝不也一样继续执行打击关陇军事贵族办法。从开唐,经李世民,武后,直到唐玄宗时这些势力才退出历史舞台。在这之中武后任用酷吏,使劲折腾百官,但却没有太大后遗症。其实背后真相就是武后以株连的方式,打击李氏皇族的同时也是在有目的处理这些八柱国的人,然后提拔科举的人。开元盛世的人才其实都有武后朝提拔的。

隋炀帝其实不是什么昏君,很多事的记载都是动机不纯。大运河的开凿,对后世益处甚大。征高丽也不是什么错事,唐朝建立,最后不一样要继续征高丽,这是必须的国家大事。

由后世辽对宋的威胁来看,以及安史之乱兴起于河北三镇,征高丽是必须。否则,一开国就在幽州和东北那里有个地方独立的敌对势力,那就什么事都别干了。隋炀帝的问题是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失去对这些人的控制,仅此而已。


沙中土大溪水

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一个创新改革,是选拔人才制度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大进步,经历朝各代的不断修改完善,形成严密完整的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制度,影响后世各朝各代采用,以及周边国家效仿采用,直至封建社会终结。


科举制度,摒弃了前朝豪门权贵把持的、形成“上品皆豪门,下品无白丁”的选拔人才的推举制度,不问出身贫贱富贵、有无权贵背景的读书人皆可参加科举考试,出仕为官;当然,读书人贫者还是少一些。

(实际上,还是有些限制,有的朝代,皂役、娼妓、伶人、商人家庭不可参加科考,据说,诗仙李白,因祖上罪刑、商人家庭等而不得参加科考)

科举制度敞开仕途大门,以考绩取人,唯才是举,使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中下层读书人士,进入仕途成为可能,极大地调动了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走上治国理政的仕途,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工作效率,出现如王安石、张居正等改革家,被民众誉为“青天”的包拯、海瑞等廉吏清官;也缓和了上层统治阶级与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矛盾,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但是,至清代,科举制度形成刻板、教条的“八股文”形式,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闭塞言路,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的需要,在科学技术、民主思想的冲击下,全国各阶层有识之士的呼吁、抵制下,于1905年终结于河南省开封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其发生、发展,在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改革、创新,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但是,因循守旧,不思变革,腐朽没落于历史进程,其消亡也是必然的。


z山海

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制度,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的影响都是有进步的意义的。 它不但是对固有的世袭制度的补充,拓宽了国家选贤任能的渠道,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考试制度,有了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在选拔任用人才时客观性得到提升,同时也让更多没有显赫背景的阶层得以有向上阶层流动的机会和可能。 自隋唐以降的朝代,在选拔任用人才上,基本上都是在沿用科举制度。也大多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科举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读书人的思维。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名字长才够拉风

科举制度使得寒门子弟有了努力的方向,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皇权。也导致人们太过功利,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沈括的梦溪笔谈,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都不受重视,被别人认为是奇技淫巧,下肢末端,阻碍了社会发展

士农工商由科举制开始逐步加深,各阶级分化严重


冷星魂1

第一:为当朝选择官员多了一种方法;是国家机构改制的重要基础。

第二:安定民心,首先通过科举考试从平民百姓可以变为官员,让群众看见希望,不会经常闹事,闹革命,起到稳定国家安全之用。

第三:帝王权衡之术,不科举考试,官员都是继承制度,难免长期权力下放无力回收。有科举考试新晋官员均受儒家思想教导,忠于君王,这样可以起到平衡权力。

第四:奴役思想;科举考试,用的教材是有规定的,这样也思想从小学习开始就如何爱国,如何忠于皇帝,如何为皇家发展做贡献。这样从开始就是奴役思想,让你听从皇家之命。

第五:也算是重文化教育,开始注重人才培养,人才选拔,让文化在唐时期得到飞速发展,这是我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可以说是由“科举考试”主导的文化发展。


面包体育

这个制度开始之后中华民族就一直处在挨打的位置上。这种创新看似公平,叫背书的去做事情,你得知道书与实际有多大差别,为了考试不去了解实际也是极端的。汉民族被蒙古人与满人统治都是在这个制度施行之后。


山坚海阔

经常玩三国游戏的朋友都知道,隋朝之前,人才都是靠推荐得来的,世族大家把持了人才的通道,寒门很少有人能进入官场。



隋文帝杨坚开创了科举制,想入仕必须经过考试,这样,世族,寒门的地位是相同的 ,只要有才华,大家凭本事考试。

科举制代表了世族的衰落,寒门的崛起,变相繁荣了古代文化。

但是,科举考试有严格的出题范围 ,就是四书五经,而且文章格式必须按照八股文的套路来写,不允许借题发挥。

科举考试一方面繁荣了文化,让寒门子弟也有机会通过读书入仕。另一方面,科举考试严重束缚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眼界,让知识分子读的书只能为封建王朝服务。

从这个方面来讲,科举制度又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王俊杰猛

隋唐开创的科举制度在以后的一千多年的人才选拔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知识分子通过科考而走上历史舞台,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到了明清时期,考试制度只限于八股文,限制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