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為什麼很少參與幼兒教育

父親為什麼很少參與幼兒教育

父親為什麼很少參與幼兒教育

1、耐性不夠, 忽冷忽熱

大部分男性做父親後在養育孩子方面明顯不如母親有耐性,嫌孩子髒,討厭孩子愛哭,高興時哄得孩子歡天喜地,心煩時罵得孩子摸不著頭腦,生氣時打得孩子哭哭啼啼,孩子有了錯就表現出灰心喪氣的表情,毫無忌憚的給予劈頭蓋臉的批評,對孩子抱有過高而不切實際的期望,並且對孩子的問題表現得極不耐煩,往往是用“一邊玩去”、“你知道什麼”等話語把孩子支開。

父親為什麼很少參與幼兒教育

2、藉口多多,推卸責任

很多父親這樣認為:男同志整天在外面跑東跑西,哪有時間照顧孩子,教育孩子主要是母親的事情。這些藉口推卸了父親的教育責任,因而父親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遠遠少於母親,漸漸就不瞭解孩子。應該說,父母對於孩子來說一個都不能少,誰也代替不了誰。有些國家十分盛行父親“陪產假”,其目的就是讓孩子在出世時就能享受到父親的照料和養護。父親能為男孩子樹立一個母親之外的大人的形象,從而讓孩子感受到父子關係。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僅有母親的養育是不夠的,父親的參與影響孩子的交往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尤其對女孩具有更大的影響效果。

父親為什麼很少參與幼兒教育

3、剛多柔少,寬嚴失度

在家庭中,父親象徵著一種雄性力量,雄壯、威武、勇敢、進取,但一般缺乏對孩子撫慰、擁抱、呵護的柔性,很多的父親認為,男人嘛,就該說一不二,把對孩子的柔情等同於“女子氣”,動不動就對孩子吆三喝四,造成孩子對父親“敬而遠之”,這種遠離只代表溝通的失敗,沒有任何教養的魅力。其實一個能展現母性力量的父親,不但不會使他的雄性力量遜色,反而會因為其剛柔並濟而使他的雄性力量更具有深度和智慧。父母對子女影響力的大小,並不完全取決於父母的職業、受教育的水平和教育方法,還取決於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否融洽。據統計,無論是嚴格的家教,還是寬鬆的家教,都能找到成功的案例,但成功人士在受教育的年代裡無一例外的希望有一個寬鬆環境。寬與嚴的度可以用於孩子的融洽關係來把握。古話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爭,雖令不從”,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得好。如:要糾正孩子亂扔垃圾的壞習慣,你光靠一遍遍地說還不行,還要做給孩子看,孩子看到父母的行為自然會模仿,同時也就較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了。父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卻要求孩子去做,孩子怎麼會聽你的?

父親為什麼很少參與幼兒教育

4、目標不一,教育失衡

夫妻倆人的教育觀點和方法、對孩子的要求常常是各執一詞。比如一個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一個卻說孩子還小呢,應該多幫助他(她);孩子犯了錯誤,一個不以為然,一個卻非要孩子立刻改正。兩人經常為這些事情發生衝突,搞得孩子不知所措,無所適從,還老鑽大人的空子。這樣就很難樹立家長的威信。前後的教育也要一致,要善於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能一會兒高興起來隨便逗笑孩子,一會兒心情不好又任意打罵孩子。

父親為什麼很少參與幼兒教育

縱觀目前幼兒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缺失的種種表實現,我們不難看出很多父親對孩子的教育還存在一些觀念和方法上的偏頗,致使父親對孩子的影響變得淡薄、膚淺。導致現代幼兒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缺失的原因很多,諸如“男主外,女主內”、“相夫教子”等封建傳統觀念的束縛、日益加劇的社會競爭壓力等,但追究其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父親對自己角色和兒童發展缺乏科學的認識和必要的知識儲備,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幼兒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責任和地位。新世紀前後,教育改革從觀念層面、制度層面全面展開,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兒童全面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國上下的共同行動。這一切為父親角色的重塑提供了可能,也提出了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