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體檢”不期而至

■讀懂青春期:叛逆是好的開始

“原來挺乖的孩子怎麼一下子變得這麼不聽話?”“一回家就關上門不理我們,問什麼都只回答兩個字‘還行’。”“一邊寫作業一邊玩手機,一說就跟我急!”每當提到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的表現,父母們彷彿就啟動了訴苦模式。似乎就在一夜之間,叛逆、厭學、早戀、網癮等各種家庭教育難題撲面而來,令人困惑、沮喪甚至崩潰。

據中國教科院2015年的“全國初中生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初中生家庭教育普遍遭遇“中年危機”,父親的教育優勢被忽視,夫妻關係疏遠直接影響孩子成長;父母未能充分理解青春期子女的需求,溝通方式跟不上孩子的變化;超過八成孩子對初中生活不適應,而家長過度重視學習給孩子壓力很大;初二是學習分化和沉迷網絡的高發期,多數家長表示難以應對“初二現象”;家長看待孩子同伴交往有誤差,近八成初中生最不喜歡家長“追問我和朋友在一起的細節”“對我的朋友評頭論足”。

這些調查結果表明,很多父母並不瞭解青春期的孩子,並不瞭解這個階段家庭教育面臨的挑戰,沒有預備好如何陪伴孩子平穩度過這個身心鉅變的動盪期。就像夜裡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暴風雨突然降臨,視線變得非常差,既不能停下又找不到出口,除了小心減速、謹慎駕駛、左右觀望、咬牙忍耐,司機還能做什麼呢?

當孩子不再凡事依靠父母、信賴父母時,當孩子開始質疑父母、挑戰權威時,當孩子更喜歡和朋友在一起、父母不再是他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時,有準備的父母會感到欣喜,因為這些都是孩子從稚嫩開始走向成熟的信號。他們開始思考“我是誰”“我要成為什麼人”“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等問題,學習成績不再是他們生活中唯一的關注重點。如果父母仍然把成績好不好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的尺子,就彷彿“手握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親子衝突在所難免。

據美國學校心理學家謝剛觀察,初中是孩子學業成績的分水嶺,造成成績滑坡的原因一部分是學習習慣不良,更大的比例卻是“對情緒缺乏控制能力”,勝出的是那些“有積極的自我概念、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的孩子。其中,控制情緒的能力和人際溝通的能力無疑是從家庭環境中習得的,從小與父母建立起安全依戀關係的孩子,更可能與朋友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積極心理學創始人之一馬丁·賽裡格曼博士說:“養育孩子,遠遠不只是修正他們的錯誤,而是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閃光點,進而把這些長處充分發揮出來,成為一生的熱愛。”這一點對青春期的孩子尤為重要。如果父母繼續用嚴厲的教育“修正他們的錯誤”,不僅不能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閃光點,還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創傷。

當下中國父母特別難做到的,就是不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就是承認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就是甘願培養一個有人性的、陽光的、自立的“正常兒童”。當父母對孩子“恨鐵不成鋼”時,其實孩子心裡也“恨爹不富商”,就會採取或者激烈衝突或者陽奉陰違的方式反抗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但不對孩子負全責。請承認自己的有限,諒解自己的無奈。當青春期這份家庭教育“體檢報告”不期而至時,父母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角色是否有錯位現象,是否經常採用控制性、操縱性的方式迫使孩子順服,是否凡事滿足、凡事代替,讓孩子無視邊界和底線,降低孩子的自主感、能力感和自我價值感……

很多家庭教育專家都強調“有好的關係才有好的教育”“家庭是最好的情商課堂”“幸福的婚姻才能養育優秀的孩子”。當青春期孩子讓父母苦惱時,請試著用感恩的視角來解讀這份“體檢報告”,不再緊盯著孩子身上的毛病,而是用積極的心態去調整家庭關係、重建父母角色能力、走出家庭教育認知誤區、提高家庭教育素養。畢竟,沒有人不需要學習就能做好父母,危機就是契機,轉變始自覺醒。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31日第9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