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鼓楼的故事

明代后期,河南巡抚认为钟楼、鼓楼妨碍了巡抚衙门的风水,下令将钟、鼓二楼上的钟与鼓互相调换,将钟楼改为鼓楼,鼓楼改为钟楼。

在卸钟进行互换过程中钟纽断了,钟从楼上掉下来,摔个粉碎。后来将碎铁片熔化后重新铸了新钟,但新钟发音远不如老钟响亮。 巡抚十分气恼,但也无可奈何,只好作罢,但从此对钟楼不管不问,任其破损、坍塌也不加修缮。到了清代,钟楼已经破损、坍塌得不成样子,康熙十年(1671年),河南巡抚郎廷相下令将钟楼拆掉,从此开封就没了钟楼。拆下来的砖瓦、木料在大相国寺内建了藏经楼。钟楼存在的时候,那个地方叫钟楼口,钟楼拆掉以后,其处叫“拆楼口”(谐音错叫为“车路口”)。开封鼓楼一直保存了下来,但1948年6月开封第一次解放时毁于战火,只剩下了一个基台,1976年,这栋在历次的战火、洪水甚至文化大革命革中屹立不倒的建筑,最终不幸被拆除。

清人冯应泰写的七言律诗《登鼓楼》:“危楼高矗壮天中,极目新城冯玉祥时期的四面钟百尺雄。梁园繁华归逝水,宋家议论散秋风。地钟嵩岳千层翠,险亘黄河万古虹。兴废不堪登眺感,疏砧又动夕阳红。”“诗情”和“实情”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这里原来并不是广场,而是耸立着一座高大的建筑物——鼓楼。据《开封胜迹志》记载,城内原有钟、鼓二楼,东西相望,以报昏晓,相传为宋太祖创建。在很久以前,宋代钟、鼓二楼早已不复存在。到了明初,在宋代钟、鼓二楼遗址上又建起了钟、鼓二楼,是一座体现明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

开封鼓楼的故事

冯玉祥时期的四面钟

据王宴春先生考证,开封鼓楼建于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年),由河南都司都指挥。

使徐司马所筑,后倾损失修,至明景泰元年(1450年)重修,因时遇久雨成灾未竣。明天顺五年(1461年)再修,又因黄河决口停工。当时谣传修鼓楼有水灾之患,所以鼓楼日久不修破废,时人称“破鼓楼”。

明嘉靖六年(1527年),镇守太监吕宪力排众议,毅然重修,结果平安无事。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第三次攻打开封,明统治者以水代兵解围,洪水将存在了一个多世纪的鼓楼淹废。

清康熙元年(1662年),鼓楼又进行复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河南巡抚阎兴邦又组织重修,时至6个月竣工,但后又遭损坏。

迨清光绪七年(1881年),河南巡抚李鹤年对鼓楼进行大修。修后的

鼓楼台基高5米,台基中间砖砌瓮门,瓮门纵贯大街,门下东西通车行人。台基北,有关帝庙一座,穿庙出向上有门,门内作砖铺阶,人可循阶而上。台基上,建有两层楼,东西面阔各大间,上层四周布游廊栏杆。东西檐下各悬巨匾一块,西檐下额题“声震天中”,东檐下额题“无远弗届”。楼上南间架有牛皮巨鼓一面,直径约1米,声音深沉浑厚,能传数十里。

辛亥革命后,鼓楼北隅建天中饭庄一座,天中饭庄与鼓楼间架有天桥,可相互通行取乐。1928年,冯玉祥二次主豫时,将第一层楼改为“中山图书馆”,上层改为“消防队”和“新闻联合会”,四外走廊作为火警瞭望台。楼顶中央增建一尖塔式四方楼,四面装有巨型自动钟,20世纪70年代初的鼓楼台基鸟瞰为全市报时之用。台基上西南悬挂一口火灾报警大铁钟,据说此钟是从曹门外“十方院”移来的。1930年前后,一楼“中山图书馆”又改为“通俗图书馆”。1948年开封第一次解放时,台基上两层楼为炮火所焚,仅剩下一座台基。

新中国成立后,开封多次对台基加以整修,作为节日检阅观礼台和全市广播宣传中心。1976年11月,将鼓楼台基拆除辟为广场。从此,鼓楼在开封消失了。

开封鼓楼的故事

日伪时期开封鼓楼

原鼓楼上悬挂的“声震天中”和“无远弗届”8个大字,每字约1米见方,皆为楷书,甚见笔力。其中,“声震天中”4个大字,更为海内外书法家所称赞,与鼓楼同享有盛名。数百年来,凡文人墨客来汴者无不到此大饱眼福,但是“声震天中”这被誉为书法绝笔的4个大字究竟出自哪位大家之手,却一直众说纷纭,是古城开封一个不大不小的“悬案”。

“声震天中”匾额上落有题款,上款为“皇清康熙廿八年岁次己巳季春吉日”,下款书“巡抚河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河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宣镇阎兴邦立”。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开封全城覆没在黄河水之中,鼓楼倾圮殆尽,仅存旧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河南巡抚阎兴邦组织重修,匾额上的题款只能说明重修之事,而绝非能说明“声震天中”是阎所书。

由于匾额上未署何人所书,自然就引出了许多传说。按常人的逻辑,这些传说又多在非名人身上打转转,因为人们猜测如果是名人所题,自然是要落上大名的。早年传说这“声震天中”4个惊人之笔的大字出自一狱吏之手,此人因倾尽心力,书后累病而亡。到20世纪30年代又有新的传说,传说刘峙主豫时期,僚下秘书写一笔好字,因吸毒被监禁。秘书深知主子沽名钓誉,要求与主子单独谈话。秘书说:吾写“声震天中”4字能超过鼓楼上4字,以主席名字落款。刘峙默认,在秘书书后派人深夜将原匾额换下。后来,那个秘书羞惭自己的字不能上高,又将原匾额换上。到20世纪50年代,李村人先生著《开封名胜古迹散记》时,说这4字是杞县秀才孟鼎所书。20世纪80年代初,据书法名人靳选先生说:这几字相传是其祖上靳标崧所书。据孔宪易老先生说:这4字出于邑人袁舜裔之手,乾隆游河南来开封,曾看此匾额,并说在县志上有记载。

原鼓楼上方巨匾“声震天中”出自谁手及其下落,一直众说纷纭,成一“悬案”。直到近几年才有了答案。据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修缮鼓楼时,将“声震天中”匾卸下,其字气势雄浑,结构神韵俱佳,历来使书人赞叹,令开封人自豪。当时,许多人围观欣赏,有人请北书店街的中原照相馆照了一张像片,两天之后牌匾又装回到鼓楼上。后来,鼓楼及牌匾均毁于战火,这唯一留下来的一张底片保存在蒿国全先生的家里。多年来,蒿先生精心珍存,每当有爱好书法的朋友到家中玩时,也只是让他们看一看底片,从未洗印。现在,这唯一的底片已由蒿先生专程捐给中国翰园。公涛先生亲自指定冲洗、放大、镌刻成碑,立于中国翰园之中,使“声震天中”重放异彩。

开封人对鼓楼比较熟悉,但对钟楼却较为陌生,因钟楼拆毁已有300多年了。开封钟楼哪里去了?钟楼是怎样“销声匿迹”的呢?

开封的钟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鼓楼晚建1年。作为报时的公共设施,钟楼一般都建在城市的中心位置。而当时开封城的钟楼、鼓楼位置与古制却相反,鼓楼建在城池中心,钟楼却建在偏侧。据说当时的河南某巡抚因患病,怀疑自己的病因是钟楼所处的风水地势所引起的,故此,他下令将钟楼、鼓楼对换,以后鼓楼便位于城中心,钟楼则偏于西侧。后来,开封钟楼哪里去了?在过去的岁月里曾有不少的传说。其中一种传说是:晚清时期,有一巡抚到开封任职,上任后却不理政事,经常和一帮人通宵达旦地寻欢作乐。早上,洪亮的钟声经常惊醒刚入睡的巡抚大人。他大为恼火,叫来师爷下令道,以后早上不准再撞钟。师爷为难地说:“晨钟暮鼓这是开封城多年的规矩,不好改呀。”“不好改,惹我恼了,把钟楼给拆了。”师爷不愧为高参,马上顺着说:“想拆钟楼好办,但要叫众百姓心服、口服,并赞成拥护。”师爷说着便献上妙计。

两天后,巡抚大人召见城内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们,他讲道,最近,有人报告说钟楼年久失修,恐怕雨季到来下雨倒塌,伤及路人,特暂时关闭钟楼,拆掉重建,不知众位意见如何?

老人们听后道,感谢大人为民着想,为地方造福,但是拆钟楼再重修,银两出自何处?巡抚道,国库存银不多,但可拿出一些,本人俸禄全部献出,也望全城父老捐助一点。众老听完后深受感动,齐声说,大人为百姓造福,我们赞成,不足银两,由全城百姓募捐。

不久,开始拆钟楼,建着慢拆时快,只几天,开封城中的钟楼就被拆除了。以后,官府年年催要捐助修钟楼的银两,但只见收钱却不见钟楼动工的迹象。不久,该巡抚升迁到外省,带着众百姓捐助的银子,溜之乎也。古城众百姓得知后,痛恨万分,便将钟楼拆除后的遗址叫为“拆楼口”,以后时间长了,讹传为“车路口”(在今省府西街胜利市场一带)。

钟楼拆除的情况据有关史料记载是: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决口,洪水淹城后,钟楼台基被淤于地下一部分,楼也大损。待到康熙十年(1671年),巡抚郎廷相看钟楼损坏,楼下门洞也无法通行,下令将钟楼拆除,所得建筑材料全部搬运到大相国寺,用于藏经楼的修建。从此,钟楼从古城消失了。

2011年3月,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晋升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鼓楼复建被列入2012年开封市十大重点旅游项目工程。鼓楼复建设计理念有三点:一是在尊重清光绪七年(1881年)所修建鼓楼的基础上,适当将基台尺寸放大(原尺寸:24米×19米;现尺寸:32米×27米),以体现新建鼓楼的宏伟气势;二是新建鼓楼中心轴位置保持与鼓楼街、寺后街中心对直;三是方便鼓楼周边通行。目前,鼓楼复建方案已经通过专家论证,即将对社会公布。2013年10月16日,开封鼓楼重建工程圆满结束,鼓楼重新屹立在开封这片古老的大地上。

开封鼓楼的故事

从修后的鼓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