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为何3个日本兵就能控制10万人县城?

justtheone

这是事实,虽然很夸张,但我们有先例。清朝入关的时候,20的多万的八旗人口,还不是控制了全中国?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看了@萨沙的回答,把当时中国人不愿意当兵,缺乏国家民族意识作为主要理由,这有失公允。因为老百姓知道,去给国民党当兵的下场实在是太惨了。


近代著名教育家蒋梦麟曾考察过抗战时期壮丁(被国民党强征的老百姓)的生存状况,结论是抗战时期大约有1400万的壮丁还没上战场就死亡了。这些人受到国民党部队的非人虐待,被随意打骂、干重体力活、吃不饱、一旦生病就被遗弃,处境悲惨。所以谁会真心为这样的国家卖命?很多人不愿当兵情有可原,而这也是国民党最终失败的一个原因。

二、中国人的顺民思想。近代百年就是一部军阀混战史,城头变换大王旗,对老百姓来说,安稳的过日子成了一种奢望。在非前线的沦陷区,秩序相对安稳,当顺民种地交税换平安在战乱年代不失为一种选择。为何?因为当时的老百姓还普遍缺乏民族国家概念,给谁缴税对他们来说没有多大区别。如果反抗,全家受牵连,没有坚定信念、深仇大恨的人很难选择不当顺民。


三、日军强大的战斗力。正因为日本人厉害,所以才能出现几几个日本人控制一个县城的情况。一旦出现状况,日军倚靠交通网能够迅速到达,守住县城。大家知道国民党军队收复的第一座日军据守的县城是何时何地么?是1944年的云南腾冲县。3000鬼子全军覆没,我军在空军的支援下阵亡1万多人。

四、大量汉奸的存在。20多万八旗为何能征服全国?因为数量众多的汉奸部队。清朝很聪明,在征服全国后,他们只把主要八旗士兵驻守在几个重要城市。其他小县城,也就十几个人罢了,维持秩序的主要是大量汉族人的绿营兵。

日本人的做法和清朝类似,汪精卫等汉奸走狗心甘情愿为日本人卖命,日本人让他们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在一些县城,日军也就派出几个人罢了,其他的工作交给皇协军和伪军就够了。抗战时期,中国的伪军有200多万,远远超过日军数量,全球仅此一例。


石头有话说

这个问题的确不是夸大,是真的,而且不在少数。

许多人都知道抗日神剧假,像手撕鬼子这种科幻情节根本不可能出现,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抗战有多么残酷与可怕,像三个日本兵控制十万人的县城!

关于此事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日军战力

侵华日军都是职业军人,他们从小受军事化训练,接受武士道精神洗脑,一个个都是悍不畏死的魔鬼,他们训练有素、战场反应迅速,且极为擅长白刃战,而且相对于中国军队,日军有碾压之势。

日军单兵作战能力强,协调作战也很擅长,但他们显然不是无敌的,三对十万,怎么也不可能嬴,但要考虑到这三位是杀人无数的正规军人,而这十万是平民百姓,可能不少人连鸡鸭都不敢杀。

平民不敢杀人

不敢杀人是人的天性,所以说战争反人性,因为它逼着人去杀人,特别是第一次杀人,极难克服内心。当然,战场上你死我活毫无考虑时间的时候除外,因为这时不杀人就等着被杀。

十万百姓首先就不敢杀人,其次,十万百姓不可能一起出手,日军的凶残恐怖早已传开,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十万人不可能一起向日军发动进攻,偶尔会有一些勇者站出来号召,但他们能不能号召到所有人尚且是一个问题(绝大多数情况叫不到几个人),而日军却不会坐以待毙,可能这些人还在号召就被日军一锅端了。

伪军

而且,日军只有三个,但伪军不止这么少,一个县城,至少会有数十位伪军,多的甚至有百来个,这些人也是杀过人的,而且平日狗仗人势,更添平民恐惧。

事不关己的顺民心理

中国的封建社会太长了,漫长的愚民压制导致政府与百姓分离,换不换政府百姓是不会有太多切身感受的,只要不威胁到他们就好,毕竟换谁不是皇帝,他们还是平头百姓。所以在清军入关的时候,鲜有平民抵抗,但是在剃发易服的时候,大规模反抗了,因为威胁到了自己。

民国以来一直就是军阀混战,城头变换大王旗,对老百姓来说,安稳的过日子成了一种奢望。后来日军来了,在非前线的沦陷区,秩序反而相对安稳,百姓过的日子甚至可能比以前还好点。

而且当时的老百姓普遍缺乏民族国家概念,被谁统治对他们来说没有多大区别,甚至有人提议反抗还总会被人以顾虑否决,如你杀了他们三个又怎样?日军势大,万一他们屠城怎么办?

精明的日军充分利用了这种心理,在心理层面对百姓进行压制,使其不敢反抗,也兴不起反抗的念头。

日军援军

另外还有一点,十万人就算杀掉了日军也很难维持,消息传出后日军援军会很快赶来,一群手无寸铁的平民,如何抵抗日军的进攻?日军进城后,必将以血腥镇压来震慑其他人。

简述

当我们提起二战中一个英军士兵能够俘虏数十乃至数百意大利士兵的时候,我们或许会笑,但当我们提到三个日军占据十万人县城是时候,我们又是什么表情?

我又想起了南京大屠杀中的记载,几个日本人就能押着几百个中国人,这些国人知道很可能会死,也知道他们一拥而上能够解决掉这几个日军,但他们没有,因为最先冲上前的人一定会死,而且冲上去以后,附近的日军会赶来,他们也是死,他们还抱有幻想,幻想着等待他们的不是死亡。

这不是国人独有的,犹太人被德国人屠杀、德国战俘被苏联人屠杀,也都有这种情况,或许,这是人性的弱点?


平沙趣说历史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日本能在二战中如此猖狂,与中国当时的各种乱象有直接联系。中国至抗战时,积贫积弱至极,亘古未有。不管是军事、经济、政治等表面的实力对比,更兼有士气、民心、气节,都可以说到了前所未见的寡廉鲜耻的地步。日本敢于以小博大,以寡凌众,是因为他们得到的关于中国的情报都是官无战心,兵无战意,偌大一个中国,竟如无主之地;江山社稷,竟如失鹿之状。终于,引起豺狼觊觎之心。

以东北沦陷为例,九一八事变时,沈阳城和北大营的驻军加在一起兵力超过3万,而攻城的日军不足2000。东北全境的东北军有18万之众,竟然被2万余日军赶到了关内。

此时的东北军撤到了河北北部和热河一带,计有30多万人,如果此时能振臂一呼,打回老家也未必没有可能。然而接下来的事态发展,却让人瞠目结合,锦州重地,不战而退,山海关只安排2000人驻守——这是开门揖盗吗?

日本军队随后向热河省发动进攻,此时东北军在热河的总兵力有11万之众,仍有一战之力。蒋介石也不敢大意,特别派遣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前往热河督战。然而即使如此,热河抗战也打的极为窝囊。除了东陵大盗孙殿英部在赤峰积极抵抗,阵亡1823人外,日军基本没有受到多大抵抗。赤峰沦陷后,日军从山海关从热河南部发起了攻势,南北对进。随后,中国军队再一次溃败,官长们纷纷弃城逃跑,跑到了北平。日本军队第8师团仅仅用了128个骑兵就占领了热河省会承德,至此热河全部沦陷。承德沦陷,是为史上一大奇谈。

(日本128骑兵进入热河省会承德)

偌大的一个省会,仅仅只需要128个骑兵就能攻占;那么一个小小的县城,如何不能用3个日本兵就能控制住呢?

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可臻治道。无奈当时的中国确实文恬武嬉,自私自利,毫无国家观念。介公在当时,也不过一个军阀,控制东南半壁而已,在这众多的军阀里,算是有血性了。这些肉食者尚不谋国,如何让这些底层百姓做有组织的抵抗?

如果当初战死沙场,本事不济,武力不如人,输了无怨,死了无悔,青史无恨;可事实上,却是这些居于上位者以国谋私,贪生怕死,以至于贼人势炽,国将不国。

3个日本兵控制一个10万人的县城背后,不是日本人势力有多大,反应出来的是中国彼时太少忠义者愿意为国死难,没有国家势力在背后支撑。日本士兵怙恶不悛,罪大恶极,终于让国民觉醒——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民众的觉醒,使得中国的抗日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个全民抗战的阶段。日寇的铁蹄踏破了中原千家万户,也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人的血性,在惨重的牺牲中抗战胜利,我们最终迎来了民族解放的曙光。


而知而行

我之前在井冈山地区做过几年口述历史,采访过不少抗战亲历者。


期间遇到过一个江西吉安人,他是抗战最后一年被日本人抓了壮丁的。其中有个细节印象深刻,他谈到“当时我们有五六十个挑担的,都是男的,老老少少都有,日本人只有两个,他们押着我们走了几百里,找了几个年轻的挑担的帮忙管理和维护秩序。他想带着我们一起去日本,到了日本有老婆,有房子住,吃喝都不愁,所以就是两个日本兵就将我们五六十个人控制住了,后来要不是遇到红军和白军打仗,日本兵跑了,我们说不定还真去了日本”。


这里面透露了几个重要信息,第一个信息:日本兵很擅长让中国人管中国人,给他们权力和愿景,让他们能够帮忙卖命,有些人可能乐得如此,可以用更少的日本兵控制更多的中国人。所以抗战时期,皇协军的数量有时候可能多于日本兵本身,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信息:抗战时有许多中国人是非常麻木的,他们宁愿受苦,熬一熬就过去了,或者等待解放,也不愿意自己去主动抗击,主动牺牲,除非威胁到极大的利益,或者被逼上绝路。那时候民众的觉悟并不是普遍都那么高,也并没有那么乐观。


第三个信息,日本战后人口大量缩减,缺乏劳动力,所以在战争快要结束时,打起了将中国青壮年引诱引渡到日本,为战后经济建设服务的。但是真正到了日本会是过好日子还是做奴隶就不知道了。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又在战争中深入研究了中国的国民性,在东北三省的奴化教育就很成功,所以他们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和来分裂、引诱、拉拢、指使、控制许多中国人,所以现在说的13年抗战,其中的许多仗,与其说是跟日本人打的,还不如说是跟日本人控制下的中国人自己打的。要是没有一群觉悟了国民和真正努力抗战的队伍,说不定会有更多的人不知不觉就从麻木的国民,变成了日本的奴隶。


从这个角度看3个日本兵控制10万人的县城也就不奇怪了,当然也应该不是纯武力控制,中间应该有许多的不为人知的手段,比如抓住地痞流氓给利益上的许诺,或者扶植本地的土匪黑恶势力等等,如果有更多的史料,我们就会更清楚的了解这个问题。


李艺泓西平王后裔

3个日本兵控制10万人的县城,不是空穴来风。

1932年日军占领东北拜泉县,3个鬼子1辆车,在村里整体转圈,吓得人们以为有很多日军,不敢抵抗。

吉林省伊通县,相传是4个鬼子拿下的。

为啥日军能如此轻易得手?

关键是没有抵抗的军队。

中国军队战斗力再低下,如果有那么一点点的抵抗,也不会让3个鬼子如入空城,顺利占领一座城。

东北军不抵抗是日军顺利占领的主要原因。

东北军参谋石原莞尔曾经嚣张地说,虽然张学良号称50万大军,而关东军只有不到2万人,但不肖2天就可以拿下奉天。

“对付张学良,不需要传家宝刀,竹刀就够了。”

是什么让石原如此坚信东北军必败?

第一,日军武器先进。

“拿两门大炮去吓唬吓唬张学良就足够了。”

第二,援军随时可到。

即便真的打起来,已经调兵遣将到中朝边界的日军也可以随时过来支援。

第三,知道张学良不会抵抗。

日本打仗从来不冒进,情报间谍四处活动,在确切地知道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后,判断中国军队绝不会在东北与日本开战,这才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

所以,3人拿下一座城,不是日军多神乎其神,而因拱手相送。

有人说,没有军队,光城里面的老百姓一人一拳,也能把他们打扁啊。

如果是打架没问题。但别忘了,这是战场,老百姓没有领导、没有武器,无力反抗,不敢反抗,官兵都逃跑了,谁挑头去抗日?

况且,日军以凶残恐吓为主要手段,打心理战,光吓唬吓唬就够了。

恐吓之下,必有汉奸。三五个兵侵略得逞,汉奸“功”莫大焉。

这些都是战术方面的原因,最关键的,是不抵抗战略。

如果要怪城中不抵抗的老百姓,不如怪不抵抗的政府和军队。

真打起仗来,中国游击队让鬼子疼得很。

总之,三四个日军占领中国一座城的事,是日军自我宣扬、自我神话的宣传,虽确有此事,但认识错误,不是中国人打不过,而是根本没有打。

真打起来,

如果同样的装备,中国军队在战场上的表现,绝不比日本鬼子差多少。这话是日本另一个军官辻政信在日本战败后的1952年说的。

由此可见,中国打不过日军,主要败在武器装备的落后上。

(史料参考《昭和三大参谋》等)


飞春读传

看了这样的题目,“精日”者肯定又有理由了。但我有点怀疑其真实性,3个鬼子能控制一个十万人县城?十万人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他们淹死,控制一个村庄有可能,一个大县城不可能。鬼子最小的编制是分队,十几个人,管辖一个县城不可能把自己的编制搞散,这样会失去战斗力。

我们看一下当时侵华日军的编制:日本陆军编制分为分队、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师团。步兵小队大概有50-70人,配有两挺轻机枪和两个掷弹筒,步兵中队大概有180-250人,也就是三个步兵小队加上一些卫生员、通信员等非战斗人员。步兵大队大概有1100人,统辖3-4个步兵中队,还配有重机枪、步兵炮等重武器。步兵联队大概有3800人。步兵旅团统辖两个步兵联队。师团大概有25000-30000人,一般统辖两个步兵旅团。

日军最小的战术单位是分队,相当于中国军队的班。每个分队13人,包括分队长、4名机枪射手和8名步枪兵。有轻机枪一挺,编制四人(组长、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这四人配备自卫手枪,在战斗中有时也携带步枪(机枪射手除外);八名步枪兵,每人一支单发步枪。特别加强的部队中,加强班会多配置一个两人携带的掷弹筒。

日军的一个小队,稍稍大于中国军队的排,一般由三个分队和一个装备三个掷弹筒的掷弹筒分队构成,共54人。

日本人兵力有限,最大的可能,一个县城驻扎有一个小队的鬼子,虽然鬼子穷凶极恶,战斗力强悍,但是区区几十人也太少,关键他们有帮手,一个段子说:抗战为啥打了八年,主要是汉奸多啊。因为有伪治安军帮助他们祸害老百姓,老百姓手里又没有枪,只能任人宰割。那些汉奸队伍抱着吃粮当兵,有奶便是娘的观点,不顾民族大义为鬼子卖命。所以鬼子人数少一点,有汉奸部队帮他们看家护院,也够用了。

另一方面鬼子占据了交通上的便利,一旦中国军队攻打县城,他们一个电话可以立即调来援军,只要他们顶住十来个小时,大队鬼子就杀到了,面对缺乏重火力的抗日军队,一个小队抵抗十来个小时不成问题。


浩荡扬子江

从1931年到1945年的14年间日本侵略者先后占领了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等大片地区,而侵华日军总人数120万人,根本无法掌控这么大片的土地,所以很多不重要的、不处于前线的县城就只留下几个日本兵驻守。在抗日战争中3个日本兵就能控制10万人县城的情况有很多,日本人是怎么做到的?

1、抗日战争中汉奸太多。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伪军数量能达到150万到200万人之间,再加上各种投靠日本人的帮会分子、地主劣绅武装,是这些人帮助日本人在控制地方。汉奸们打仗可能不行,但欺压祸害普通老百姓各个是能手,镇压地方、强征物资、绞杀抗日分子,所以每个县城日本人驻扎几个人当头目就够了。

2、日军的机动性好。当时侵华日军县城和县城之间会有很多驻兵的碉堡存在,一些大县城更是有日军中队(180人-250人)、大队(1100人)编制的机动兵力存在。日军的机械化、骡马化程度比中国高得多,机动性好,一个县城出事四周立即支援,所以抗日武装很难打下县城。

3、很多中国百姓因为家人、财产问题不敢反抗日本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很高,但真正能做到毁家纾难的人毕竟是少数。在日本人占领的县城中很多人是得过且过,只要不到他的家中杀人抢东西就不反抗日本人。

可以说抗战中几个鬼子控制一个县城的局面不是什么奇闻,而是很多现实原因综合在一起的结果。


当狗容易做人难

日本在二战中最开始的优势,并不是兵力数量上的领先,而是先进的武器和军队的秩序以及军人的素养。从甲午战争开始,清朝人就接触过日本人,知道他们的凶狠无耻。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变得更加狠毒和无耻。


于是,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就被吓怕了,他们不是没有力气,只是从心理上产生了畏惧。而且,日本人手里有真家伙。毕竟,神剧里那些飞檐走壁的大神在民间极少存在,所以大部分人生活在恐慌当中。

这与清朝时期高度封建的愚民治国政策有关,老百姓很少敢于质疑统治阶级,而如今统治阶级被打败,他们就知道,这个势力一定不容小觑。无限放大的恐惧和人民整体的愚昧无知,让他们只能顺从。



三个日本兵控制一个县城,这并不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因为当时不知道这三个日本兵后面还有多少力量,所以不敢轻举妄动,怕惹怒日本人,这还是因为愚民政策下普通老百姓大都缺乏反抗精神。可想而知,只要杀死其中一个人,那么日本人很有可能下令屠城。所以,只能忍了。


历史密探

冷漠,没有国家概念。

其实从大清朝一直到抗战,国人都缺乏现代的国家意识,真正唤醒我们国人的国家意识就是抗日战争。

清朝统治者为什么原来一直不准汉人进关东呢?电视剧里满族人为什么喜欢说“从龙入关”呢?从龙入关指的就是跟随皇太极入山海关。

清朝统治者虽然坐着天下,本质上他们都觉得关东才是他们的家,万一有一天待不下去了,他们还是要回去的,所以不准你们汉人把地给占着。

清朝的大臣分成满大臣和汉大臣,满大臣才可以自称“奴才”,汉大臣却只能称“微臣”,皇帝叫满大臣“奴才”是因为是一家人,叫你“奴才”透着一股子亲热,而汉大臣要加入八旗才能有资格自称为“奴才”。那时候的家国情怀其实是只有家没有国的。国家的统治者都是这种态度,你说老百姓对国家能有多少概念

所以八国联军入侵,才会有老百姓争先恐后的去卖蔬菜、卖食品、当挑夫、搞运输。

所以3个日本兵就能控制10万人县城也不稀奇,所以老蒋在对日宣战的时候要说:“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守土有责。”

我是“天下会会天下”,我在今日头条等您关注!


天下会会天下

这种问题其实问得很没水平,完全是哗众取宠。

首先,不可能有三个日本兵去驻守一个县城;其次,当时也不会有哪个县城会有十万人。

如果是一个县十万人甚至二十万、三十万人,这没有什么,但说当时一个县城要有十万人,那还了得?最起码也得是接近省会级的城市了。这是常识性问题。

至于三个日本兵驻守一个县城的问题,可以负责任的说,这是不可能的。



道理很简单,三个日本兵算什么编制?一个班?一个班也差得远、远远达不到啊。派三个日本兵去驻守一个县城,这不是找死吗?

真当国共的游击队等敌后武装是吃素的?早给你端了!要知道,军队行军作战最怕什么?

最怕的,就是落单,尤其是团以下,别说一个小队,就是一个中队(连)、一个大队(营),也给你吃了!因为基本作战单位,是以团(日本称联队)为基准的。

由此可知,日军不可能会派出三个士兵去驻守一个县城的,日本的军事素养相当高,不可能会做这种蠢事。



还有,也不是所有县城都会有军队驻守,是否驻军主要取决于军事需要,比如一些大中城市、一些交通枢纽,或者战略要点,即使不是县城,同样会有日军驻守。

但是,很多并没有战略价值或者日军认为是安全的县城,未必会有日军驻守,否则每个县城每个要点都要驻军,试问日军哪里来的这么多兵?

也正因为日军兵力不足,所以看似日本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包括华北、华中、华东等等,其实在很多纵深地带,都活跃着国共的游击队和其他敌后武装。

因为日本控制的据点之间,往往有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真空地带,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敌后武装从中间穿插基本是安全的。



譬如戏剧《沙家浜》中揭示的,当时的游击队就在上海周边,近在咫尺。

否则的话,八年抗战中如何会发展出几百万的敌后武装力量,试想他们是如何生存又如何壮大的?如果日军控制力真的这么强,是不可能做到的。

换言之,当时一个县城别说三个日本兵,就是一个中队,如果没有迅速的后援保证,日军恐怕也是不敢的。

道理很简单,这种分兵策略,基本就等同于送死。游击队武装虽然弱,但集中一个团的兵力打日军一个中队(连),还是大有把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