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温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奋进

翻阅2017年榜单,翠鸟又传唱着这一季的传奇,131棵楷模树傲然伫立。他们手擎着熊熊燃烧的精神火炬,用新时代之光引领荆楚儿女不忘初心、砥砺前进。

4月17日,他们其中的10位走上2017荆楚楷模年度人物发布领奖台。

“荆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温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奋进

少年孝子王子豪

“荆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温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奋进

父亲在,家就在!

为救治全身90%被烧伤的父亲,襄阳市第二十中学的13岁少年王子豪挺身而出,两次为父亲捐献皮源。

2016年10月4日,王子豪的父亲王开久在工作时发生意外,全身90%的面积被严重烧伤,随时有生命危险。

供皮后的王子豪要承受一个成人都无法忍受的疼痛,很多个夜晚他都无法入睡,疼痛如影随形,好不容易睡着,不久又会被疼醒。

儿子的皮肤在王开久的身上渐渐长好了,但他腋窝两侧等部位仍需植皮。王子豪再度站了出来。“一般人做完一次割皮手术,就疼得不会再做第二次。”他的主治医生栾夏刚忍不住感叹。在经过多次植皮后,目前王开久已慢慢好转,正在接受康复训练。

据了解,王子豪是我省年纪最小的割皮者,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蜜蜂爷爷”卢自德

“荆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温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奋进

耄耋之年,本该儿孙绕膝、安享天伦,鹤峰县86岁的老党员卢自德却像一只蜜蜂一样奔波在全县2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把中蜂养殖当成富民产业积极推广。

在他的帮扶下,该县近2万农民依靠中蜂产业或摘掉“穷帽”或健步走在脱贫路上,中蜂成为鹤峰县产业脱贫的新路子,而卢自德也被誉为“蜜蜂爷爷”。

上世纪60年代末,卢自德开始潜心钻研中蜂养殖技术。为记录中蜂的生活习性,他曾经连续三天三夜守在蜂桶边上。为了调查鹤峰的蜜源,他走遍该县1300多个自然小组,

通过三年努力,最终查得全县共有蜜源植物112科4179种,其中可以利用的有3000多种。

苦练本领,就是为了致富一方百姓。对于蜂农的技术求助,他有求必应。需要上门指导的,他不顾山路坎坷,跋涉前往;有的人家穷得连蜂箱都买不起,卢自德就自己买了送去。

身患残疾的走马镇金岗村二组村民张万兵因不懂技术,养殖的蜜蜂“春来秋走”,蜂蜜产量不高。卢自德知道后,到他家手把手教他技术,当年就让他增收一倍。如今,张万兵已成为当地的中蜂养殖专业户,年收入逾10万元。

退休27年来,像张万兵这样经卢自德手把手培训出来的“高徒”达300余人,当地中蜂的单群产量由原来的均产不到10斤提高到20多斤,最高的达到80多斤,蜂群也由原来的1万多群增加到现在的4万多群,产值达3000多万元。如今,鹤峰县正在探索打造“协会+公司+合作社+示范基地+大户+贫困户”的中蜂产业扶贫良性发展模式,大踏步向“10万人养蜂、10万群规模”进军。

“狮子型”干部杨汉军

“荆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温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奋进

2017年8月9日下午5时45分,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汉军突发心脏病倒在办公室,经抢救无效,于当晚10时30分因公牺牲,享年55岁。

杨汉军是一名典型的“狮子型”干部。他打破招才引才瓶颈,曾10天跑了1.8万公里,每天两到三场推介洽谈会。他改革招才引智工作机制,组织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按照“虚拟机构、实体运作”模式设立市招才局,创新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群众利益无小事”是杨汉军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16年夏季武汉遭遇历史罕见暴雨,作为联系蔡甸区防汛工作的市领导,他多次深入一线指导防汛工作,彻夜驻守督导群众转移工作,深入实际前往对口联系的贫困村毛冲村调研指导。

杨汉军对年轻人充满感情,时常与武汉市委组织部机关年轻干部交心谈心,教导年轻干部要把“官”做淡、把事做精、把人做“大”。他牺牲后,9名2017年选调生自发结伴前去吊唁。

在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过程中,为确保大学生能够落户安居,不看样板间,只看毛坯房,还陪同大学生到服务窗口办理落户、人才公寓申请手续,看各项政策是否顺利兑现。

2017年4月8日,武汉市举行招才局成立大会,他凌晨2点等候在机场迎接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让其非常感动。随后的一个月内,雷军多次来汉,小米武汉总部只用5天时间就在汉落地。

就在牺牲前两天,他刚随省人才工作代表团出访回来。在经过8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抵达武汉后,他直接来到办公室,召集相关同志研究工作,一直到晚上10点阅批完30多份文件才回家。8月8日、9日两天他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直到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醉心“最奢侈基础课”六院士

“荆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温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奋进

武汉大学六位院士和多位著名科学家,坚持20年面向大学新生讲授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被学生们称为“最奢侈基础课”。

这门课程既是严谨的专业知识课,更是由院士们生动演绎的爱国思政课。院士的师德师风感召着学生,民族情怀和爱国真谛引领着学生,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深度融合,让一代代大学新生入脑入心。

1997年,宁津生院士提议,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院士们联手开设《测绘学概论》,给新生讲讲测绘遥感对中国现代化意味着什么、学生学什么、以后干什么。

教学团队很快组建,延续至今已包括宁津生、李德仁、刘经南、张祖勋、陈俊勇、龚健雅等六位两院院士,以及多名测绘学界的知名教授。其中最年轻的龚健雅院士60岁,最年长的宁津生院士85岁。授课形式为每人主讲一个章节,每周一次课,从未间断。

为提高课堂的趣味性,院士们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利用新媒体等教学工具,联手编写教材教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活力课堂。虽然授课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但院士们每年暑假仍会留出时间专门备课。每位院士的课堂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如涓涓细流滋养着学生的心灵。“把摄像机放到飞机上进行测量,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放到卫星上呢?”上课铃响起,随着李德仁循循善诱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上很是热闹,李德仁随之引入当天的讲课重点——摄影测量。宁津生喜爱电子潮品,网络新媒体是他与学生课上课下互动的工具;刘经南热爱古典文学,他的课堂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张祖勋善于用生动例子将抽象转为具象,让学生理解枯燥概念的同时逐渐窥知学科全貌。

法外有情续辉

“荆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温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奋进

为了办案,续辉经常骑着摩托车穿梭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早出晚归。

从事法律援助工作20年来,续辉在工会、妇联、军营等,建立了21个维权工作站,让法律援助走进了通城县各个领域和不同群体,并以微薄的个人收入资助过数百位当事群众。

2009年腊月三十,续辉做了一大桌菜,准备与常年在外的两个孩子好好吃顿团圆饭。刚坐上桌,一名男子打来电话,情绪十分激动。他告诉续辉,自己和妻子产生矛盾,岳父岳母站在妻子一边,要求他们离婚,“我要和他们拼了”。

续辉连忙放下筷子,与男子相约赶到了其妻位于县城20公里外的娘家。通过近4个小时的劝说调解,夫妻二人言归于好,续辉回到家中已是晚上11点多,两个孩子仍坐在团圆饭桌旁等着她。

为青少年犯罪嫌疑人辩护是续辉的工作重点之一。在办案过程中,续辉用女性的善良、温情给失足者以慈母般的关怀,帮助他们迷途知返。

几年前,广西聋哑女孩小钟在通城盗窃时被抓。续辉了解到,小钟从小失聪,幼年时父母离异,为给中风偏瘫的父亲治病,她外出打工,却被骗入盗窃团伙。法庭上,续辉极力为她辩护,小钟被依法从轻判处有期徒刑5年。庭审结束后,见小钟衣着单薄,她经法院同意,给小钟买了棉衣棉裤和一碗汤面。小钟“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牵过续辉的手,写下两个字——“妈妈”

2017年4月16日,来自河南的农民工郭某在工作中发生意外,全身多处被烧伤,老板陈某某拒不支付任何费用。6月27日,郭某来到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续辉全面了解基本事实后,

成功为郭某争取到3.5万元补偿款。

最美“的哥”王华君

“荆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温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奋进

迎着朝阳出发,披星戴月而归。这是出租车司机王华君每天生活的日常。

开出租车19年,王华君安全行车170万公里,拾金不昧120多次,价值达35万多元,收到乘客送来的感谢信、锦旗36次。2014年,以王华君命名的“王华君出租车文明服务工作室”成立,并提炼推广“王华君出租车文明服务工作法”,得到乘客们的一致好评,被亲切地称为“雷锋车队”。

2000年3月的一天,王华君看到残疾女子杨丽华带着年迈的母亲在路边候车,便将车停下,搀扶老人上车,帮助杨丽华入座。当了解到杨丽华是带着母亲看病后,王华君没有收她的钱,并递给她一张名片说:“大姐,你以后想出门就打我的电话,我保证免费把你送到。”

一句承诺,18年来,只要杨丽华或家人需要乘车,王华君总会上门免费接送,甚至到银行去取低保金、缴纳水电费,杨丽华都交给王华君代为办理。

2014年,秭归县在宜农民工服务中心挂牌成立,王华君出任中心主任,为家乡622名流动党员、28600多名进城农民工架起服务的桥梁。

2016年12月31日,秭归籍农民工姜从科在高楼上作业时坠落地面,不幸当场身亡。闻讯后,他的100余名亲属赶到事发地,与企业负责人发生激烈冲突。

事态面临失控风险。王华君闻讯后,立即带着服务中心班子成员和律师火速赶到现场。经过长达14个小时的协商后,当事方达成协议,最终妥善解决。

几年来,王华君带领他的团队为农民工调解大的矛盾纠纷42起,维权金额高达1380多万元,还义务为700多名老乡在宜昌发展租店面、跑业务、垫资金,让秭归在宜务工乡亲们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平民孝子田仲生

“荆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温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奋进

14岁那年,田仲生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哥哥,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了家庭的重担。

其后数十年来,为照顾父母,他数次放弃改变人生的机会,老母亲2017年去世时已是114岁高龄,是孝感市最长寿的老人。

1966年,19岁的田仲生瞒着父母报名参军,但看着鬓发斑白、老泪纵横的父母,孝顺的田仲生始终放心不下,大哭一场,

放弃了当兵的梦想。

1970年,按政策要求,67岁的小脚母亲和76岁的父亲双双要下放云梦沙河乡田家畈合作社务农。已是棉线厂工人的田仲生数夜无眠,主动提出随父母一起下乡务农,但政策只要求其父母下放,田仲生的请求不被受理。护母心切,父母下乡的当天,一向温厚的田仲生卷起铺盖跟随下乡。7年后,83岁的父亲在乡下去世。3年后,田仲生搀扶着76岁的老母亲回城。

田仲生住在孝感一座临街的房子,旁边撑起了一个个商铺,不时有人求租田仲生家的房子,都被一一回绝。近几年,租金一再上涨,田仲生不为所动。“一楼母亲住着方便,出门走动,晒晒太阳,多好。”田仲生说。

2012年6月,田仲生的母亲夜间起床时不慎摔伤,经过田仲生精心照料,老人生命无碍,却从此生活不能自理。

近4年来,无论冬夏,田仲生每晚定时起来二次,察看母亲,或送杯水,或帮母亲大小便。为照顾母亲,田仲生一生没出过远门,最近8年,更没走出5公里范围,时间也必控制在2小时内。田仲生的孝行感动了身边无数人,2017年10月被评选为孝感市第九届“十大孝子”特别奖,2017年11月当选“荆楚楷模”月度人物。

迎“雷”而上谷山强

“荆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温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奋进

在与雷电打交道的10年间,清华博士谷山强带领团队攻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网雷击防护技术,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指标国际领先、覆盖全国的雷电监测网,自主研制多项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填补多项专业领域空白,先后获得国家专利金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电力科技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为掌握闪电活动特征,捕捉雷击产生全过程和获取精确的雷电数据,谷山强常常要和雷电进行“亲密接触”。2014年夏天深夜,狂风骤起,一场特大雷阵雨即将到来。谷山强急忙冲出家门,跑到单位楼顶的雷电观测平台等待雷击发生。电闪雷鸣间,一个个雷击接踵而至,却都没有落在预定的观测视野内。在场的所有人都觉得很遗憾,他却说:“没关系,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

随着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建设快速推进,作为大电网重要组成部分的±500kV直流输电线路避雷器研制显得尤为迫切。为填补技术空白,谷山强带领团队从避雷器每个零件设计开始,在两年时间里攻克了100多项技术难点,打造了国际首台±500kV直流线路避雷器。2016年,国际首台±800kV直流线路避雷器的成功研制,又一次实现了国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防雷技术零的突破。目前,这两种避雷器已大规模应用于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创造产值上亿元。

新法强村翁新强

“荆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温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奋进

2012年6月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后,翁新强加入某酒业集团鄂西北销售团队。因业绩突出,两年后,他被提拔为销售总监,掌管4市20多个县级市场,前途一片大好。

2014年中秋节,翁新强回家乡看望父母。看到村里的落后面貌,他萌生了辞职回村竞选村干部,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念头。

经过深思熟虑,翁新强毅然辞职参加了湖北省大学生村官招聘考试。通过笔试、面试后,被分配到湖北口回族乡小新川村担任村支书助理。

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他筹资50余万元,新建了一个占地百亩的湖北省五味子项目众筹扶贫观光采摘基地,就近安置了十几户回族贫困户就业,同时还培养了多名种植五味子技术指导员。

在项目筹备阶段,翁新强曾先后3次自费前往东北学习五味子种植加工技术。为节省花费,他坐的是最便宜的火车,单趟就需要50多个小时,吃住都在农户家里;去北京跑市场找销路,住的都是没有窗户、没有独立洗手间的地下室旅馆。

目前,他负责的五味子产业已经带动100余户回族同胞种植五味子。本村社员261户,周边分社成员782户,一共带动1043户抱团发展五味子产业脱贫项目。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许多村民前往建筑工地、金矿或煤窑工作,长年累月地吸入粉尘,很多患上尘肺病。据不完全统计,湖北口回族乡因为尘肺病去世的村民已经过千,目前疑似尘肺病患者尚有1000余人。翁新强通过走访调查和统计分析,完成了近5000字的《关于郧西县尘肺病患者群体救助的若干建议》调查报告。郧西县政府办公室专门组织相关部门研究这个报告,并出台了相应的救助方案,目前已经在湖北口实施。他创办的合作社已经无偿为

67名尘肺病患者提供5至8亩五味子种苗,并指导他们栽培。此外,他还资助了一名尘肺病患者的孩子读高中,每学期2000元。

水上村医谢爱娥

“荆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温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奋进

一条渔船,一个医药箱,25载医者仁心,撑起一方渔民的健康“保护伞”。

从1992年开始,谢爱娥和丈夫一直坚守在洪湖中心一条不足20平方米的小船上给渔民看病。湖上物资匮乏,生活必需品都要摇桨驾船,花大半天的时间,走几十里水路从岸上买来。

湖面开阔,“无风三尺浪”,小船随着波涛起伏飘荡,让人一阵阵眩晕。湖上的冬天异常寒冷,夜里不管盖几层被褥,都难以捂出一丝热气,冷得让人无法入睡。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夫妻二人相互依靠着熬过了9000多个漫漫长夜。

小小的医务室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待50多号病人,有些时候还需要划船上门给渔民看病。25年来,他们接诊病人多达3万多人次,出诊3000余次,不管白天黑夜、雨雪风霜,只要病人需要,她都要出诊。

2008年冬天,猛烈的暴风雪让湖面变成了冰的世界。一天夜里,一阵急促的电话把谢爱娥从被子里拽了出来,渔民刘丽怀孕快8个月了,突然发高烧、剧烈咳嗽。情况紧急,她连忙穿好衣服,背起医药箱,拄着一根棍子,顶着寒风在冰路上溜溜滑滑,急行近5公里赶到刘丽的家。刘丽见到雪人似的谢爱娥,泪如雨下,感激不已。

谢爱娥的两个孩子都出生在湖上,因无人看管,曾两次掉进湖里,幸亏被及时救上岸。为了安全起见,她把孩子送到岸上的外婆家生活。没能陪伴儿女一起成长,成为她心里永久的遗憾。

随着洪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一一出台,2017年1月起,洪湖禁止任何形式的渔业围网养殖行为。在渔民上岸之后,她依然选择在安置点的卫生所为上岸后的渔民们继续服务。

伴着长江汉水一次又一次的浪涌和潮击,荆楚楷模的进行曲激荡在黄鹤天际。他们绽放的道德之光、孝义之光、创新之光、奉献之光,将会继续传递人间温暖,传播善行力量,引领荆楚儿女拥抱新时代,再创新辉煌!

“荆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温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奋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