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死实体店的电商,反过来大量开实体店是为啥?

音乐零距离

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第一,实体店和电商各有优劣,互为补充。实体店具有的快捷,方便,和体验,是电商很难达到的。比如,你要购买一袋方便面,总不能也网上购物吧?

第二,大卖场的日子是真不好过了。一个2万sku的大超市,非食品类得占三分之一左右,而非食品类是电商的优势。而大卖场最大的优势就是生鲜类,和大部分食品!电商即使能干掉一个大卖场,却也干不掉一个便利店!

第三,实体店确实因为有房租等费用,竞争之激烈,盈利越来越难!然而,电商的费用低吗?5~10%的扣率,人工,物流再去5~8%,推广10~12%的费用,再加之价格如此透明,能赚到钱的毕竟是少数!

第四,物流成本也在不断上涨。快递员的工资也在增长,快递市场也出现了招工难的情况,电商能居安思危,发展线下结合才是明智之举!

第五,电商目前来看,对于生鲜类,尤其是蔬菜这一块还解决不了。那么,想取代实体店就根本不可能!所以电商只有跟实体店融合发展,重新匹配资源,优势互补才是新零售,才能长久!


初夏38T

无论是马云的阿里巴巴,还是贝索斯的亚马逊都要开实体店了。他们要开实体店,有着自己作为电商的逻辑。

镁客君认为,这个具体逻辑就是线上电商平台在近乎团灭线下实体店之后,需要用自己开实体店的方式,来囊括原来属于传统实体店的优势。

下面,我们可以从线下实体店的优势,和电商巨头的逻辑来具体谈谈。一般来讲,特别在物流发达的中国,线下大超市和大商场的优势,日益消退(价格又贵,离家又远),去买东西的人越来越少。

真正还有一点竞争优势的,是居民小区里的便利店。便利店的优点有二。一、非常方便,一出门就能买,还省去了物流费。二、都是日用品,重复购买率高。

而电商巨头们要开的实体店,其实是区别于传统实体店的。其线下实体店有两个方向:一、开在大商场或者大超市里。因为这里人流多,电商们的实体店在这里主要是作为体验店存在。

人们在这里试用了产品,但很少会买,一般会回头到网上去购买同样的产品。

电商开实体店的另一种方向,是和私人便利店合作,为便利店提供货源。这样既能跟新数据库,又能分得那些个人便利店的利润。这个方向的逻辑再往下推,就是电商们自己开无人店。这样可以直接挤占掉其他私人便利店,赚取更多利润。

综上所述,电商逼死传统实体店,是利用线上优势,对线下进行降维打击。但线下的实体店中,有些优势是线上无法替代的。比如方便、容易高频次购买(多次小量购买,省物流费)、以及产品可以在购买前,先实体体验。


镁客网

电商作为平台,逼死的是个体,现在它是以平台的身份,在发展自己的线下抓手。来,悟空,我们做个比喻,如果把电商比作一个人体,只有末梢神经越发达,整个人体才能变得更灵活,电商平台的盈利能力才能越强。

在2016年10月的阿里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马云在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他是把平台作为一个有机体来说的,背后隐含的就是这个道理。

每个人在电商平台都有自己的店铺,集中在平台下进行销售,只能在一块水池里生活,这是很局限性的。未来电子商务平台即将消失,线上线下和物流结合在一起,才会产生新零售。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传统的线上电商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明显短板,相对于线下实体店给顾客提供商品或服务时所具备的可视性、可听性、可触性、可感性、可用性等直观属性,线上电商始终没有找到能够提供真实场景和良好购物体验的现实路径。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们对购物的关注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价格低廉等线上电商曾经引以为傲的优势方面,而是愈发注重对消费过程的体验和感受。

这就要求电商必须通过开实体店来提升用户体验。


富凯财经

哪里有机会,资金就流向哪里。

前些年,电商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购物和生活方式,也造就了一大批靠电商起家的人,那时候,大家对网上购物的热情很高,线上购物的营业额连年上涨。所以,原来在线下实体店的消费都转到线上去了,很多店铺被逼死,甚至出现一条街一年内店铺全都关门的情况。


但随着电商生态越来越成熟,用户也越来越稳定,相应地,流量和推广、运营费用也水涨船高。拿流量费来说,电商刚兴起的时候,获取用户的成本很低,我一个在2010年开淘宝店女装店的朋友,那时候她在站内推荐她的店铺、商品,一个首页banner放几天也才几百块,可以收获几千上万的消费者,粉丝获取成本几毛钱一个,而且成交转化率也很高,所以那时候做淘宝店的人,凭着很低的流量费就可以很快地把淘宝店做起来。但现在,我朋友说,流量费高得他们这些老皇冠店都有点受不了了,更别说那些新开的店,根本很难做起来。


店家越来越难做,同时消费者也不断减少。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自2010年以来,网上零售额的逐年下降。包括淘宝在内的不少电商平台发现,从2014开始,纯电商的方式已经难以继续调动消费者。



所以,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资金开始寻找新的机会。

人们发现,虽然网上购物很方便,但是有两个缺点是硬伤,一个是看得见摸不着,大家买东西只能看图片,没办法自己拿在手上感受一下,就拿衣服来说,大量的“买家秀”和“卖家秀”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时间的问题,在网上下单后,往往要几天才能拿到东西,这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只能干着急。


所以,能解决线上和线下购物困境的,只有把它们二合一,构建新的购物模式,这就是马云一直在说的“新零售”。

新零售就是利用电商的互联网思维和技术,赋能线下实体店。具体来说,新零售在未来主要有三个特点:

1、场景营销

未来的新零售,将会打破商品按品类陈列的局面,转而通过鲜活的场景,给消费者创造一个现实的小世界。比如,现在女士们要买化妆品,只能去专卖店或商场里的专柜买,如果用新零售观念来改造,那会变成“有女人的地方就应该能买到化妆品”,从而发展处一站式的全购物体验,变成一整条服务女人的购物生态链。


2、技术加持

我们知道,电商最牛逼的地方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等的应用,实时监控用户的行为,从而做到广泛而精确的用户触达,进行精细化运营。


现在这些优势,将会被应用到线下实体店中,而且由于实体硬件的优势,这种加持还能嫁接更多的技术。比如通过用户线上账户的分析,推荐用户在线下精准地找到自己的喜欢的商品,并让用户知道商品的库存、详细介绍等,而线下用户的每一个行为又转变为数据,让个人的数据库更完善,从而不断优化购物体验。

再比如,现在的很多智能科技也能运用到线下的购物环境中,优衣库和高端百货商店 Neiman Marcus 就已经与增强现实创业公司 MemoMi 合作,在店内安装增强现实的试衣镜 Memory Mirror。这面“魔镜”会根据顾客的身型数据帮建立用户档案, 顾客无需反复地挑选和试穿,镜子会实时地显示颜色建议、样式以及搭配建议;如果当时无法确定购买,顾客可以通过Memory Mirror 将自己的试穿视频发送到自己的账户中,回家观看考虑后再决定是否要在网上下单。


3、线上和线下渠道的全面打通

互联网虽然在理论上能触达无数的用户,用户的访问和购物量也没有上限,但无法具体感知商品成为互联网电商发展的天花板。而线下每一个店的人流承载量、服务时间都有着明显的上限,而且由于缺少数据化的技术应用,对用户的把控和渠道的管理也一直阻碍着是实体店的发展。所以,如果把线上和线下的渠道全面打通,就意味着在平台、仓储、渠道、店面维护等环节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链,多平台分配客流,为每个顾客打造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改进经营模式等,都是以后新零售的特点。


其实这也是我们商业的发展不断接近本质,商业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或提高效率,电商的兴起是提高了购物的效率,但没有解决用户体验的问题,现在的新零售,就是在电商高效率的基础上提高了用户体验,这个趋势是符合商业本质的内在逻辑的。

所以,现在大量在开的实体店,也不是以往老模式的实体店了,它们将在新零售的路上不断探索,重新带给我们一个新的购物环境。


科技扯谈官

在电商刚刚出现时,实体店确实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但并没有被逼死,就像马云说的,这批死的实体店并不是电商太强,是实体店本身就有重大的问题,电商只是加速了它的死亡而已,不少传统的实体店由于经营模式传统,租金人力成本高昂但售卖不足,服务态度差,铺货渠道有限等原因,倒在了电商快速生长的周期里。最好的反例就是那些注重“消费者体验”、“人性化设计”、结合现代支付方式的24小时便利店,他们在电商的冲击下基本没有太大的影响,反倒是因为移动支付的发展,降低了运行成本,随着新零售的出现,这些24小时便利店好像又站到了风口上,重新焕发生机了。

至于,为什么电商到今年又开始大量的开实体店,比如京东的便利店,阿里的盒马生鲜,各类无人便利店等等,客观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线上流量越来越贵:随着线上电商的激烈竞争,很多线上流量的成本已经不比线下流量低了,甚至在很多领域线上的流量成本比线下成本更高,反观线下,很多实体店正需要进行升级和改造,移动支付已经越来越方便,这正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呀。

2. 线上数据与线下数据:随着移动互联网这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在网上的行为基本已经被采集完毕,但线下的数据还是维度较少,布局线下能够更完整的刻画一个用户的喜好等用户画像,对未来的商业扩展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

以上观点,希望对你有有所帮助。


铅笔道

实体店曾经被电商逼死。现在电商又反过来开实体店。

看起来好像不可思议,实际上,正是基本的经济学理论能解释的。

传统的实体店,在小范围的区域里是垄断的,也是有定价权的。这就造就了这些门店的租金也比较高。当电商来袭,这些实体店的租金和固定运营成本没有能够及时降下来,但生意已经受影响了。然后,关门大吉。

而电商呢?早期依靠低价和网络效应,很快获得了客户。在电商获得了客户,有干死了实体店之后,电商就成了垄断性的销售者了,价格反而卖的比原来的实体店高。

但是,接下来的竞争,就是电商之间的竞争了。实体店被灭掉之后,消费者感受到了没有实体店不方便,还是需要实体店的。于是,哪个电商能够抢占实体店资源,无疑在竞争中就会占据优势。

那么,电商做实体店,与原来的实体店,有什么区别呢?至少有几点不同。一是租金,电商的议价能力强,租金可能就有优惠了。二是货品调配能力,电商能够根据该区域消费者的需求,配置最佳的产品组合。三是成本和物流优势,这也是单个实体店个体户实在无法比拟的。

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属性。有很多商品,是需要实体店的,当电商垄断了网上销售之后,反过来建设实体店的网络,是一个电商战胜另一个电商的关键。就是网络和渠道的能力。

现在,有不少电商巨头,参股超市,大概就是这个逻辑吧。不过,像7-11,便利蜂等小微型实体网点,也许在未来更有价值。建议创业者要重点考虑这种业态。


孙建波

这就是最近一年一直在热炒的所谓新零售啦!

现在人们的消费习惯逐渐成型,线上的销量已经占到很多品牌的百分之八十销量了。

但是这些品牌不仅没有放弃线下店,甚至有线下店面继续大幅度扩张的趋势,这是为何?

像最小米之家、阿里无人超市或者很多的服饰品牌,都拿出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线下布局。

这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强体验!

在电商刚刚兴起时候,很多品牌不屑一顾,说是人们有逛街的需求,而且像衣服不在身上试穿一下怎么知道合不合适。

然而经历过一番惨烈的厮杀,那些墨守成规的品牌很多一蹶不振甚至就此消失了。但是借助互联网获胜的商家们,却发现,那些人说的并没有错。

于是很多商家在保证线上份额的情况下,就力所能及的布局线下了。例如近些年借助互联网火爆的杰克琼斯,很多大商场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当他新出一件风衣时候,你看着很喜欢,但不知道自己hold不hold住,去附近的实体店试穿一下就好啦。

像小米之家的野心就更大了,当然了我觉得这类的形式都是在借鉴苹果。

总所周知,营销最重要就是为客户建立认知。

像小米之家不是卖某一件商品,而是告诉你一种生活态度。

上至空气净化器、机器人,下至台灯、手环,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小米都告诉你他的态度。

当你接受了这种生活态度,那么对于小米的那些产品就好接受了,甚至过渡为传说中的米粉。。。。。。

各大线上的霸主,都在全力布局线下了。大家都在摸索,线下还是那个线下,但是玩法已经完全不同了,且看大神们演绎吧。


姑婆那些事儿

我曾经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在光线暗沉、货品杂乱、空间逼仄的小店里,哪怕只是顺道买瓶矿泉水,也能听到店主在与朋友的聊天中慨叹电商的冲击之大,哀呼实体店没法做了。

但环顾四周,我实在想不到这样的小店还有多少生存空间,将“电商冲击”当成自己做不下去的理由,简直是往自己脸上贴金了。

其实,所谓的“国内实体店难做”,仅仅是一部分实体店的现状,相反,还有不少实体店越过越滋润。

近年来,中国电商发展极其迅速,许多人用欧美仍以实体店为主作参照,呼吁保护实体店,但这个说法简直是偷换概念。发达国家固然在电商领域走得相对慢一点,实体店的生存空间相对也大得多,但自有其客观原因。比如欧洲人相对更习惯实体店,其实是因为生活节奏太慢,生存压力小,日本的便利店体系极其发达,则是因为全世界最发达的交通网络覆盖,由此衍生了通勤族消费模式。至于中国,地域太大,经济不均衡,但大家的物质需求又因为网络化社会而呈现一定程度的趋同,这就给电商提供了发展空间。

更重要的是,无论欧美还是日本,实体店都跟国内的旧实体店有很大差别。明亮的店面、或通透或柔和的采光、精心设计的摆放,还有无处不在的美学,都使得逛街变成享受。大品牌的标准化,小店的个性化,都体现了“设计无处不在”的思维,也提高了购物体验。我不少设计界的朋友都曾专门为了拍摄店面设计而出国拍拍拍,每家小店都能拍出匠心独运之处。

换言之,国内许多实体店近年做不下去,根子并不在电商,而是因为自己的落伍,因为自身无法给顾客提供好的购物体验。而那些有特点的实体店,还活得很滋润呢。有个性的小店自不必说,标准化品牌也有其长处,比如7-11,让你在它和那些逼仄阴暗的杂货店里挑一个,你挑谁?

所以,所谓“电商冲击实体店”,实际上仅仅是实体店的自我洗牌。在这一背景下,电商选择做实体店就再正常不过了。一直以来,电商受限于网络的隔阂,无法给用户提供直观的购物体验,这也成了网购的最大短板。再加上线上成本越来越高的因素,电商由线上转向线上线下结合,实属必然。我倒是很期待这样的洗牌,因为在电商思维的驱动之下,因为对购物体验的重视,我们的实体店在设计、在美学上应该都会更上一层楼吧。


叶克飞

前两年当当准备开实体店的时候,我还差点参与其中,但李国庆最后没有按口头承诺给某位老师做,好像是当时有私募资本像私有化当当,遭遇突发情况未能实现口头承诺,后来也就没了下文。

当时我调查市场思考过这个问题:

1、这几年线上流量越来越贵,线下反而因为电商等多种原因导致生意越来越难做,竞争度减少,线下流量反而便宜。出于流量成本考虑,线下是非常值得尝试的渠道;

2、“三只松鼠”上市后,我曾仔细看过他们分享做线下店的逻辑,有道理:线上做出品牌后,比如三只松鼠,在线下竞争中要比其他商店更具优势(提升进店量和销售转化率),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线下店提升顾客对品牌的感知。原理非常简单:线上品牌和用户的交互环节非常少,这就导致品牌能够影响到客户观感的措施非常少,而通过实体店可以增加交互环节,让顾客进店实际感受品牌、认知品牌,这是弥补品牌感知缺失非常好的手段之一;

3、线上品牌利用品牌优势拿到便宜的线下流量的同时(当当书店入驻商城的议价能力就非常强),线上品牌的实体店可以作为仓储中转点提供更多快捷服务、提升电商运营效率(就是O2O),比如加急送书等等;

4、小米等以前重电商品牌开实体店的逻辑除了上面几种原因,更重要的是需要下沉到三线城市尤其是乡镇渠道。在这些渠道互联网、电商影响力较小,中老年更认实体店、有安全感,而这些人群是非常重要的客户群体,开实体店也就非常必要。


王凯

电商已沦为传统,实体店将逆袭崛起

电商的成本越来越高。

电商已经突飞猛进地发展了很多年,现在的电商成本之高已不低于实体店:人工11%、天猫扣点5.5%、推广成本15%、快递12%、售后2%、财务成本2%、水电房租2%,加上税务,如果没有50%以上的毛利率,电商根本没有办法持续经营。

每当万物沉寂,必有强大的新生命在孕育,它会引领下一轮万物复苏。

大萧条里必然藏着大机会。

在这个充满着变数的时代,各种逆转都会随时发生。

比如,在PC时代,淘宝革了百货的命,京东革了电器卖场的命,天猫超市革了卖场的命!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它们却又被沦为了传统企业,而近期,关于实体店逆袭案例越来越多...

实体经济不是被电商打败的,而是败给了自己。

传统的一打品牌,线上销售越好,线下关店越狠。

价格优势就是关键因素,所以,只要做不到线上线下同价,实体商家就会被自己打败。

请记住:最优秀的商业模式,一定诞生最兵荒马乱的时代!

反观几大电商平台,无论是阿里巴巴、京东,还是亚马逊等,他们无一例外的遭遇到了瓶颈,抬头就是天花板,利润增长趋于放缓,市场需求几近饱和。

电商靠着“价格搅局者”、“成本搅局者(轻资产)”的身份,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吹起了一阵风,也酿造了很多泡沫。

导致了一切以所谓“创新模式”和“投机性经营”的电商企业死亡之路。

双11经济是典型的赔本赚吆喝,价格战导致中国零售走向无利润时代,电商在毁灭传统经济结构的同时,本身也陷入了沼泽无法自拔。

最近的兵败2017的黄太吉,要搞餐饮生态做移动互联外卖,每单的抽成比例高达40%-50%,目前半数工厂店已关闭,合作的有品牌餐企,目前2/3已出走。

还有之前热门的美味七七,顺然倒闭。

不只是传统电商大户,垂直领域的电商更是在经历大逃亡,今年上半年已有20多家电商倒闭。

电商的优势也正在消失,现在开一家“网店”的成本已经超过实体店房租了,比如对于淘宝来说,每引来一位顾客的成本大概在80元上下,但是很多商品的售价都不到80元!

2017年的前2个月还没结束,一批电商企业已经倒下!

无法持续打动消费者,盈利模式弱,陷入补贴大战,巨头卡位竞争,商业模式过重,盲目扩张,创新缺乏已成为电商致命症结。

这两年,电商的运营成本在大幅增加,但反观实体商业,降租早已是共识,这两年,连地标性的购物中心都在顺应趋势,给商家更多折让,不乏恒隆、华润、瑞安这样的顶级商场。

其实,日本也曾有过实体店衰退期,但几年的调整后,更强调人性化的细节服务,匠人品质打造家的延伸,更多贴心的基础设施,品质至上打造特有卖点,还有商场无敌的售后服务,目前已重新稳定崛起,当下的中国正如同当年的日本。

现在众多实体店之所以还在徘徊,是因为他们还没有醒来。

一直在拼价格、拼门面优势。未来那些同质化的产品将越来越没有竞争力,唯有那些能为用户提供独有体验的实体店,将脱颖而出。

在这个大趋势下,很多电商也被倒逼着从线上走到线下,开设实体店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体验的场所,弥补自家短板。

这就是“消费升级”的本质,如今的90后、00后,消费的喜好及习惯已大大不同,越来越多实体店玩出竞争力,选择颠覆出发展新路。

未来5年,实体店真正的机遇已降临,传统实体店一定会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