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家風故事館 ︳記全國“最美家庭”合水林業總場張存智家庭

在甘肅省慶陽市合水林業總場蒿咀鋪林場,林業工人張存智一家,祖孫三代守護大山,播綠護林的事蹟廣為傳唱。

慶陽家風故事館 ︳記全國“最美家庭”合水林業總場張存智家庭

1964年,第一代林業人張存智投身林業,在與飢餓鬥爭的同時,經歷了所有的艱辛與困苦,見證了國營林場建場初期的艱辛歷史。1986年、1988年他的兩個兒子張小寧、張小峰相繼走上工作崗位,共同經歷了“伐木賣錢發工資、種地養殖掙工資、挖藥採種換工資”的林業低落時期,親眼目睹了子午嶺國營林場在90年代舉步艱難的發展時期。2014年,他的孫子張旭從部隊復員後,毅然選擇沿著父輩足跡投身林業,見證了子午嶺國營林場飛速發展的新時期。三代人心繫林業,傾全家之力獻身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慶陽市林業系統國營林場職工心中的楷模。今年5月24日,張存智家庭當選2017年全國“最美家庭”。

慶陽家風故事館 ︳記全國“最美家庭”合水林業總場張存智家庭

甘獻終生育子孫

1964年,當時的國營林場尚屬於建設兵團編制,嚴格的軍旅紀律讓剛參加工作的張存智迅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技術員。幾年後,張存智被調至現在的大山門林場工作。山大溝深,氣候寒冷的合水固城川,道路不通,上山栽樹的樹苗、生產工具、生活物資等都需人背肩扛,連三餐所吃的食鹽都要徒步至30公里外的縣城購買。他和妻子棲身於一孔破舊窯洞,一方土炕、一盞油燈、一個灶臺便是所有家當。

慶陽家風故事館 ︳記全國“最美家庭”合水林業總場張存智家庭

林區的生活環境十分惡劣。在婚後的幾年裡,張存智夫婦生育的幾個孩子,都不幸染病夭亡。他們子女中倖存下來的張小寧、張小峰兄弟幼年時就隨父母工作調動輾轉多處,耳濡目染了父輩的勤勞敬業,成為像父親一樣優秀的林業人,是兄弟倆從小的理想。

退休後,張存智夫婦仍舊每年堅持為子午嶺添一筆屬於“林業世家”的綠意,他們自發造林的面積已無法丈量。直到2012年,年過古稀的張存智因患關節炎症,再也無法爬山遠行,才不得不讓兒子張小峰代替自己植樹。

俯首躬行敬業情

黃土大塬乾旱少雨,山川梁峁縱橫,多年來育苗難度大,無法展開大規模機械造林,造林工作仍依賴人工進行。艱苦的工作條件,並未讓張小峰望而卻步。1988年,22歲的他在大山門林場參加工作。

1993年,張小峰的哥哥張小寧,在運送苗木前往造林地的路上,不幸遭遇車禍身亡。52歲的張存智老淚縱橫,妻子也幾度暈厥。匆匆趕回家中的張小峰拼命壓制住內心的悲慟,與林場工友們一起含淚安葬了哥哥。張存智夫婦白髮人送黑髮人,在長子工作的連家砭林場的一片空地上,親手種下29棵蒼勁挺拔的油松,這是張小寧年齡駐足的數字,讓這些樹木代替他年年歲歲堅守山林,成了兩位老人寄託哀思最好的方式。

慶陽家風故事館 ︳記全國“最美家庭”合水林業總場張存智家庭

憶及昔日兄長對林業工作的付出,張小峰深深地覺得,他不僅肩負著一家人的希望,更要把哥哥張小寧未能走完的路堅持走下去。他與妻子帶著剛出生幾個月的孩子,迅速返回工作地,繼續堅守在林業一線,埋頭苦幹,這一干便是15年。

2008年,張小峰被調到最艱苦的蒿咀鋪林場郭家川苗圃基地,親自參與郭家川苗圃基地建設。在子午嶺山麓深處,建起了佔地面積達214.2畝的現代化苗圃基地。基地建成後,張小峰在郭家川紮下了根,一心撲在育苗工作上。他是家裡的頂樑柱,繼承發揚著父親吃苦耐勞的精神,用言傳身教影響家人,為子女做出了榜樣。而他的妻子也像他母親一樣,繼承優良家風,相夫教子,毫無怨言的支持著丈夫的事業,以“先成人,後成才”的理念,悉心培養教育子女。

子午精神代代傳

2014年,張小峰服完兵役的兒子張旭在繁華與寂靜間,選擇了後者,踏上祖輩走過的路繼續前行。

慶陽家風故事館 ︳記全國“最美家庭”合水林業總場張存智家庭

俗話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受爺爺和父親影響,生在林場、長在林區的張旭傳承了愛崗敬業的“家庭基因”。24歲的他,在蒿咀鋪林場工作已有三個年頭,單位同事對他的為人處事高度認同、讚揚。每年春季林業生產,他都帶領著工隊奔赴造林一線,綠化造林。在2016年全國第九次森林資源清查中,被合水林業總場評為先進工作者。

從爺爺張存智到父親張小峰,再到兒子張旭,正可謂是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一家三代人默默守護著隴東高原中部這道綠色屏障,用汗水滋潤著每一株樹苗,用雙腳丈量著每一寸土地。“紮根林區、以場為家、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的子午嶺精神,時刻激勵著他們恪盡職守、一心向林,這樣的精神根植於家族的血脈中,代代相傳,永不褪色。

慶陽家風故事館 ︳記全國“最美家庭”合水林業總場張存智家庭

5月12日,合水林業總場職工張夢雅參加“5.15”國際家庭日慶陽市“最美家庭”故事分享大賽分享《三代“林人”獻身生態文明建設》榮獲二等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