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月亮和六便士》——为什么天才是反“人性”的?

读︱《月亮和六便士》——为什么天才是反“人性”的?

《月亮和六便士》是二十世纪英国作家萨默塞特·毛姆的作品,发表于1919年。据说是以法国印象派作家保罗·高庚的生平为素材写成的。

书里是一个荒诞而痛苦的天才,反“人性”的天才。

读︱《月亮和六便士》——为什么天才是反“人性”的?

他是伦敦的证券经纪人,本来有一个老婆两个娃,温馨幸福。40岁的某一天,突然渴求艺术,便抛妻舍家出走,到巴黎去当流浪汉。

在巴黎边谋生边画画,穷困潦倒但运气不差,濒死之时得人救济。病好后却占人妻子又占人房子,把救他之人逼出家门。

他始乱终弃,几个月后抛弃救他之人的妻子和房子,再跑到马赛,被他抛弃的人妻自杀。转眼间,救命恩人被搞得家散人亡,他却毫不自责。

在马赛极其穷困,找人道救助处讨吃讨住,因打伤一位曾救助他的人而第三次逃离,搭乘货轮流落到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

读︱《月亮和六便士》——为什么天才是反“人性”的?

故事本身很荒诞,主人公固然是天才,但抛妻舍子、恩将仇报、始乱终弃、漠视死亡等行为大违人伦,毫无欣赏价值。

问题是:为什么这个反“人性”之人能产生伟大艺术?

是不是可以猜测:在人类的心中——不论承认与否——都有以看人痛苦为快乐的发泄基因、有寻找变态为满足的猎奇基因、有渴望刺激的兽性基因?正因为常人无法达到如此变态的程度,体验不到那种极端情况下的感受,他们的作品才能带给人无比的刺激惊诧?

如果是这样,说明在人类进化演变中,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正是约束人类野性兽性、改造人性社会性的生物进化必然选择。

读︱《月亮和六便士》——为什么天才是反“人性”的?

全书吸引人的有三个方面:

故事奇特。

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及其身边人个性之奇、经历之奇、结果之奇,无以伦比、引人眼球。

①主角奇。在伦敦,他40岁前很正常,家庭幸福、工作顺利、毫无异常,似乎是突然之间,抛家舍妻儿,追求个人理想。

在巴黎,他把恩人逼得家破人亡却不自责、撬人老婆和房子却不为耻,甚至还鄙弃对方。在马赛,他为谋生奔波,花大把时间找吃找住,却不想卖画、找工作、谋固定生活,去提高生活品质又增加画画时间。在塔希提岛,回归原始人生活,本来深感如意、自由自在,但明知有病而不治,自暴自弃不求生,再次留下孤儿寡母暴毙。

前后思想、性格、言行、生活变化之大之决绝,让人瞠目观止。

②家人奇。他作为一家之支柱,突然离家出走,居然老婆孩子和其他家人都不去尽力挽回劝阻。派人找寻几次便自行作罢,甚至编造理由不闻不问而由他自生自灭,放弃得蹊跷。

③跪舔的男人奇。一个落魄的流浪画家,无名气无作品,既不卖画也不谦虚,又臭又硬地混在社会底层。居然有人赏识并跪舔,主动送钱送物接济,最后甚至送老婆送房子,全部送光。能碰到这样没自尊没人伦的奇葩配合,不可想象。

④找死的女人奇。他在贫困交加之际差点病死,被人抬到家里养好,病好之后却把恩人的妻子拐到手。一个本来怕他厌恶他的女人,居然转而放弃深爱她的老公,放弃名誉家庭转爱这个毫无人性的疯子,结果很快被抛弃而自杀。这种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的女人也是难以想象。

⑤突然出名奇。他的画作在人死之后名声大噪,而在此之前除了跪舔之人夸赞外,没有任何人欣赏,甚至连好评都没有,毫无出名迹象。这种天地突变,似乎比梵高的出名还要神奇出格,简直毫无理由。难道艺术就是越悲惨越有价值?

读︱《月亮和六便士》——为什么天才是反“人性”的?

思想精彩。

故事有嚼烂厌烦之日,思想却能永放光芒。一本小说,如果以故事取胜,能够红一时;如果以洞彻人心的思想取胜,将与日月同辉、永不过时。

这本小说,除故事外,精彩出彩的正是思想观点。这些观点片段,就像缀在皇冠上的钻石,熠熠发光、让人炫目、动人心魄。

①关于欣赏。毛姆讲,艺术是痛苦的结晶,欣赏艺术则必须同样经历这个痛苦冒险的过程。欣赏一副画,需要体验到画家创作时的痛苦;欣赏一部小说,需要体验到作家创作时的艰辛。

可见,欣赏名著名剧名画,有人生阅历要求、思想成熟度要求甚至年龄要求,要有足够的经历、足够的生活积累和认知积累,不能过早过急。

难怪有人说,名著就是大家都说却不看的作品。是不是因为阅历经历不足,无法理解作者的感受而欣赏不了?

我们让孩子年龄太小就看名著、啃经典,会不会因阅历单薄看不懂而无法吸收精华,降低阅读体验,打击阅读兴趣,使名著失去吸引力?

②关于创作。毛姆讲,作家创作,是把隐秘的内心以虚构方式展现宣泄;作品打动人,是人物故事满足了读者的潜意识渴求

这个观点颇为符合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作家创作时感到痛快,实际上是把潜意识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用小说人物或画面进行展现,将受到伦理限制不能伸张的潜意识、本我予以合理释放宣泄,从而使良心和自我得到解脱,体会到快感。

比如,金庸创作的郭靖与杨过,让木讷大叔有艳遇、内向少年当英雄,虚构的小说人物满足了渴望万人尊敬的弱势本我、弱者心态潜意识,从而能打动普通人。

再比如,托尔斯泰的创作,是把自己在生活中经历的婚姻痛苦用小说人物来展现,不论小说中的抗争是取胜还是失败,都宣泄了受压抑的潜意识和本我,读者也能在阅读中得到满足而感动。

可以说,一个作品的伟大程度,取决于它对普遍人性中潜意识挖掘的深度与精度。挖得越深、精准度越高,引起的读者共鸣面就越大越深越持久,作品就越伟大越有名。

这就是名著能走入人的内心,激发人共鸣的根本原因,也是伟大艺术家之所以潦倒,而后世却莫名闻名的根源。

读︱《月亮和六便士》——为什么天才是反“人性”的?

体裁独到。

从体裁上看,本书不像小说,更像是长篇抒情散文或者报告文学。

作者以第一人称方式,回忆、感受、感慨交织,有自己的观察、别人的描述、以及综合的猜测。虽然各片段都是小镜片,但把小镜片联起来,围成一个人物,五光十色的反光中就能看出人物丰富的多面特征。

在人物少、主线不明显、需要大量补充非剧情内容的写作中,用这种文体将散乱的片段素材缀连成篇,既流畅自如,又能自如补充而不影响整体结构,实在是巧。

读︱《月亮和六便士》——为什么天才是反“人性”的?

名著就是名著,薄薄的书本厚度一点也挡不住它应有的艺术高度。

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是一本饱含人生思考的哲学书,是只有见识过生活风雨、思考过人生困境、已届中年的人才能看懂喜欢的哲学书。

掩卷而思,其实谁不佩服、不羡慕、不向往思特里克兰德那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率性而为、全然动物本能的目空一切、毫无世俗人伦牵绊的自由自在、精神身体彻底释放的痛快淋漓呢?

可惜我做不到。

读︱《月亮和六便士》——为什么天才是反“人性”的?

毛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