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钱也能如此艺术

上个月初,随朋友逛酒仙桥——成都最重要的古物市场,在那里见到一位行内的老者,他收藏、买卖纪念币,但不碰古钱。用他的话说,玩儿“小钱”收益慢,不是好的投资方式。

这位老者说得很对,存世古钱数量太大,普通钱币没有升值潜力,而那些“大珍”,比如五代马楚政权的“天策府宝”、契丹的“天赞通宝”,普通人别说是看见,怕是听都没听过。于是如这位老者所说,收藏古钱更多时候只能作为一种爱好。

在宋朝,钱也能如此艺术

王莽所铸“货泉”

仔细想一想,要触摸历史,将历史留在家中,收藏古钱确是最简单易行的。

中国使用方孔钱,始于秦朝“半两钱”,至汉朝“五铢钱”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古代主流货币。无论是“半两”,还是“五铢”,表示的都是钱币重量,要到十六国时期,才第一次出现标示年号的铜钱——成汉政权“汉兴钱”。

此后千年间,年号钱很多,但基本都来自割据一方的小朝廷,铜质拙劣不说,钱文也是粗俗不堪。直到宋钱,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

宋太宗爱好书法,亲自用三种书体写下“淳化元宝”

在历朝铜钱中,最具特色的首推宋钱。

首先存量巨大,北宋每年铸钱量是唐朝的20倍,如神宗时期,一年铸钱即达570万贯(每贯1000铜钱)。其次,宋钱种类最丰富,北宋9个皇帝改元35次,铸造了27种年号钱,及3种国号钱。第三,宋朝文化昌盛,钱文书法多出名家之手,包含了篆、隶、行、草、真5种书体。其中,北宋独有的“御书钱”及“对钱”更是空前绝后,尤其值得一说。

在宋朝,钱也能如此艺术

三种书体的至道元宝

当陈桥兵变推翻后周政权,武人赵匡胤黄袍加身时,没人能想到,他建立的会是一个以文治闻名的王朝。

二代君主太宗赵匡义精擅书法,亲笔写下“淳化元宝”钱文,首创了货币史上的“御书钱”。宋太宗不仅写,而且一写就是真、行、草三种书体,于是“对钱”(又称“对子钱”,即除钱文字体外,其他大小、厚薄等完全一样的钱,始于南唐)也在他手里盛行起来了。

在宋朝,钱也能如此艺术

行书、草书的淳化元宝

在宋朝,钱也能如此艺术

宋朝的国号钱:宋元通宝、圣宋通宝

钱币作为一种流通物品,给全天下的老百姓看,钱文理应简单明了,太宗皇帝偏偏任性地发明了没人看得懂的草书钱文。

这种复杂的钱文设计,后来大约也成了大宋“祖宗之法”的一部分。真宗亲笔写了“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天禧通宝”4种御书钱,都是楷书,书法造诣较之乃父,已是大大不如。

仁宗年间的“天生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也是对钱,在楷书之外,还有篆书。后面英宗、神宗、哲宗三朝的铸钱体例,都大致如此。

宋徽宗将“御书钱”推向极致,瘦金体“大观通宝”“崇宁通宝”精美绝伦

当然,把北宋钱制的复杂性及艺术性推上极端的,还是我们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他老人家发明了“瘦金体”,并用在了钱文上,于是全国老百姓花着手里的“大观通宝”“崇宁通宝”,就能欣赏万岁爷的艺术了——“下笔落落大方尖而重;行笔潇洒细而劲,横竖收笔顿而钩,撇捺出笔锋而利;运笔挺峻别致,细长而内敛,字体布局浑然天成”。

在宋朝,钱也能如此艺术

两枚大观通宝

在宋朝,钱也能如此艺术

崇宁通宝、崇宁重宝

如钱币专家彭信威说的那样,古钱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赵佶的瘦金体,因为其他钱文书法虽好,风格却和常人相近,而瘦金体有与众不同的风格,特别引人注目”。

徽宗时期铸的“大观通宝”“崇宁通宝”不仅钱文精致,铜质及工艺也很考究,只有王莽称帝后所铸钱币可堪媲美。除以上两种外,徽宗朝还发行有“圣宋元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宣和元宝”和“崇宁重宝”,也都颇为精良。

在宋朝,钱也能如此艺术

政和通宝、宣和通宝对钱

作为亡国之君,徽宗的奢侈超出想象,等到国库入不敷出,就开始发行大面值钱币——折十大钱。这种法定相当于十钱的钱币,其实仅重三钱,民间纷纷熔毁小钱,私铸大钱。

徽宗还在四川加大纸币“交子”的发行,自崇宁元年至大观元年(1102—1107年),增印交子2430万缗,相当于仁宗时规定发行定额的20倍,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我曾就此写过一篇《北宋:恶性通货膨胀铺就的亡国路》,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看看。

黄修珠《宋太宗与两宋御书钱文化》

张燕《试论宋代货币与钱币文化》

孔瑛《浅析徽宗御书钱及瘦金书体》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