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澧傳說:佘市橋鎮佘市橋的故事

臨澧傳說:佘市橋鎮佘市橋的故事

佘市橋原名道源橋,位於佘市橋鎮新興社區,呈南北向橫臥在澧水支流道水之上,是目前已知歷史最久、規格最高、科技和工藝獨居一格、質量最優的古連拱石橋,是華夏大地上現存為數極少的古連拱石橋的典型代表之一。

臨澧傳說:佘市橋鎮佘市橋的故事

相傳佘市橋很久以前是沒有橋的,南宋寶慶元年間一個姓佘的乞丐途徑佘市橋,但由於當時此地還沒有建橋,這位佘姓乞丐只好在道水河邊上住了下來,繼續打點行討。

這位乞丐有一門絕活,他是一名出色的石匠!當他每天行討歸來時,就潛心研究,精雕細刻一塊大石頭。周圍的人都對他議論紛紛,覺得這人可能腦子不好使。但他卻表現的無所謂,繼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為所動。他對行討入住的房主說:"這可是一塊好石頭"!當時沒有人會相信一個氣丐的話,只當是過眼雲煙。後來當地政府和商賈開始籌建修橋,快到封頂完工的時候,恰恰就差了一塊大石頭,找遍了方圓百里都沒有找到,怎麼裝都裝不合適,著實難倒了眾人,怎麼辦呢?

臨澧傳說:佘市橋鎮佘市橋的故事

(9孔連拱石拱橋)

就在眾人為難之時,突然有人想起了當時佘乞丐說的話,當即找人抬來那塊大石頭,放上去,正好補住了那個空缺,佘市橋才得以完成竣工。

後人們為了紀念那位佘姓乞丐,鄉親們提議就取名為佘氏橋,以感謝他的送石之恩,後來隨著時代變遷,就演變成現在的佘市橋。——佘市橋的故事也一直流傳至今!

臨澧傳說:佘市橋鎮佘市橋的故事

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在今佘市橋原址建成石墩木樑橋。

南宋鹹淳四年(1268年)建成石墩石樑橋。

元至順二年(1331年)開始取12公里外的太浮山之石,改建佘市橋。

到元(後)至元二年(1336年),建成9孔連拱石拱橋(圖3)。

該橋高8.6米,寬9米,長83.3米。原橋上有屋,計26楹,中建4閣,左右為軒,南北為門,還建有石浮屠2範,金犀3琢,石犀4座等。建成時由元太史揭曼碩作《道源橋記》。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洪水沖毀4墩,橋上建築蕩然無存。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橋體按原形制補修,並加高至9米,加寬至10米,兩側建石欄。佘市橋是目前已知全國建成時間最早的連拱石橋,也是國內現存不多的古連拱石橋的代表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