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你是回男方家還是女方家過年?

很奇怪,每年在各種社交平臺上,都會湧現出“去男方家過年還是回女方家過年”

這樣的問題。

回孃家還是回婆家,本來應該是夫妻雙方個人決定的小事,但在中國,似乎成為了一個非常令人困惑的社會問題了。

這種在西方國家覺得莫名其妙、不提一值的生活細節,能夠在我們這裡被放大,實在是因為中國有很多特殊的國情。

春節,你是回男方家還是女方家過年?

電影《人間小團圓》劇照

1/2

中國有堅固的城鄉二元化和戶籍制度,年輕人一般都背井離鄉,去城市讀書、打工,稍努力一點,就在城市裡留下來了,並且在城市裡結婚生子。而父母一輩的人,還留在鄉村裡。

春節,你是回男方家還是女方家過年?

返鄉大潮

而且,年輕的夫妻雙方一般是來自不同的鄉村或縣城出來城市工作的,他們的父母分別在天南海北。一到過年,年輕人就像候鳥一樣,飛回父母的老巢了。

但這個“老巢”,是婆家、還是孃家?小夫妻還要不要在一起過年呢?

與其說大家特別在乎和注重“過年”,不如說,宗族觀念已了無痕跡地化進了每個人的基因裡;夫妻和孩子的“小家”,是不算過年團圓的,只有三代同堂、叔嫂妯俚、三姑六婆,大家族都濟濟一堂,才算團圓。

另一方面,平常大家天南海北的、確實也不容易碰到一起,也只有過年能碰個面了。

春節,你是回男方家還是女方家過年?

在傳統社會里,鄉村倫理秩序是不認制度、只認親族的。

但凡族裡有個事,要團結起來跟外人搶水、搶田、搶地,誰的親族人多勢眾、誰就贏——現在是不講這一套了,但這種宗族觀念還一時半會洗不白呢。沒事的時候你不多出來認認親,到時誰幫你照看一眼老家的父母老人?

啥是親族?

在費孝通的《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裡,說:

“我們的社會結構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扔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是發生聯繫。

“我們社會最重要的親屬關係就是這種丟石頭形成同心圓波紋的性質。親屬關係是根據生育和婚姻事實所發生的社會關係。

從生育和婚姻所結成的網絡,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無窮的人,過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人物。我們俗語裡有“一表三千里”,就是這個意思。”

費孝通認為中國的宗族結構,就是“差序格局”。這個親戚,可以是你從來沒有見過的、從來沒聽過的,但只要他的位置在這個漣漪裡面,他就是你的親族,就是比你的同事朋友重要。

也正因為如此,過年是一個非常珍貴的機會,去夫家,還是去妻家,在傳統觀念濃厚的人來看,是很有爭取的必要的。而且,老家的人觀念裡,你去哪裡過年,足以彰顯你的家庭地位。

而且,中國地域遼闊,過年回家的各種風俗,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不可能的。在保守愚昧的地方,多糟賤人的風俗都有。

比如,過年風俗裡有兩種“特產”:

一種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沒有資格回孃家。

有些網友發給我的評論中說,各地的風俗分得很細,比如說,如果夫妻回孃家,必須分房睡;如果是已離婚的女兒(包括帶孩子)過年回孃家,更不能住孃家必須住外面,如果當地除夕已沒有飯館開張、那就只能由舅舅送飯去招待所,十分淒涼。

春節,你是回男方家還是女方家過年?

舉例:

“山東萊蕪請過家堂(本指安放祖先神位的屋宇,多借指祖先的神位)後出嫁的女兒孫女就不能再進門,一直到送走家堂。泰安出嫁的女兒原則上年三十也不能在孃家過。”

“我的婆家,湖北,嫁出去的女兒女婿在孃家不能住同一間房,要被迫分開,問起理由,說是要壞了孃家的風水。後來進一步瞭解,是除了這個家的男人可以在家裡跟老婆住同一間房之外,其他所有的夫妻都要被迫分開,我公婆到深圳來看我們也特別自覺的分開睡。”

另一“特產”是,夫妻雙方地位不平等,男方才有話事權。

一般男性佔絕對主導權、不尊重妻子意願的家庭,他所在的家族也是非常重男輕女的,非常傳統的,規矩極多的,比如說,女性要對長輩磕頭,女性不能上桌吃飯,女性要做全家的家務,女性要畢恭畢敬。回鄉一次,就是女方各種吃癟、受氣之旅。

那個“女方不想下跪,但丈夫認為你不下跪就是看不起我家”的大討論,就是一個例子。(點擊回顧:過年女人要去婆家向長輩跪下磕頭?還不能上桌吃飯?好可怕||世態)

2/2

總有人批評我,為什麼我總是隻提出問題,不提供解決方案。但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就已經是解決問題的最重要一步了呀。

當然,對很多人來說,回家過年是非常開心的一件事,儘管可能有些小小摩擦,或者舟車勞頓,但仍然很愉快;那麼,你可以仍然按照你以往的習慣。

但不可否認,常有人因為過年回不回老家、回誰的老家,會起很多爭執;回老家後,也會因為生活際遇的不同,城鄉價值觀的巨大撕裂,而與老家親戚們產生齟齬:各種逼婚、逼生、問薪水、向你借錢、發幾千上萬的紅包,要你解決三姑八婆的二侄子七表弟的工作問題……煩不勝煩。

你在自己的故鄉,成了異鄉人,找不到熟悉感、親近感。

這樣的話,你首先就要明白了:過年回家的價值何在?你能否安排自己的新年和節日、自己做主張?回老家過年,真是人人必須的嗎?

傳統的倫理,是配合了落後的小農經濟、靜止沉滯的社會流動而存在的;在一個兩千年不變的社會里,老人經驗豐富,親族守望互助,服從這種經驗還有一定意義。

但在中國向現代文明邁進的過程中,這些陳腐的規則,完全扼制人的平等、自由和尊嚴。

適應了文明社會的人,是無法倒車回去接受老規矩的。

春節,你是回男方家還是女方家過年?

日劇《被討厭的勇氣》劇照

當你發現,你做一件事只是因為你想去做,而不是無可奈何地隨大流、人云亦云的時候,無數種解決方案就會自動浮上來。

你可以選擇把父母接到你所在的城市裡過年;也可以給他們發個紅包,然後自己的一家三口或夫妻二人跑出去旅遊;如果經濟條件許可,你還可以接父母一起去旅遊。

這些方案,都是你在你的主場裡,你可以按你的習慣來安排。

實在想回家,如果條件許可,你未必住在家裡;在當地找個好點的賓館,在父母家裡會親訪友,隨時可走,你就自由了。

至於是去婆家還是孃家,夫妻之間商議好,今年去你老家、明年去我老家;或者春節前幾天去我家,後幾天去你家;或者今年帶你父母旅遊,明年帶我父母旅遊,都很簡單。

假如實在不好辦,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也是一種折衷方案;反正雙方父母真正想看到的是自己的兒子(女兒),而不是媳婦(女婿)。

只有一種情況,是真正的麻煩:如果一個小家庭裡面,一方很強勢(通常是男方),我不想去他的老家,不想守他家的規矩,但他又非要我去,怎麼辦?

大家看看下面這個例子吧,也許是編的,不過,我覺得還是頗有現實基礎的:

一位女性過年回婆家,結果凌晨四點起來做飯,做完飯被趕到“門彎彎”那裡吃;這女人把桌子掀了,公公對丈夫說,你以後別帶她回來過年,丟不起這人。

春節,你是回男方家還是女方家過年?

網友帖子截圖

這個問題,倒跟過年回誰家沒有關係了,而是怎麼樣迅速離婚的問題。因為,把你赤裸裸地扔進一個絲毫不尊重女人的家庭裡的男人,也根本不可能尊重你。

還過啥年啊。

說到最後,中國之所以滋生出這麼多“怎麼過年”的困惑,都是人與人之間、長輩與子孫之間、妻子與丈夫之間不平等造成的。過年只不過是一面照妖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