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重磅!蚂蚁、苏宁等五家公司获金控监管首批试点

作者 | 嘉逸

出品 | 懂财帝

据彭博新闻社报道,知情人士称,中国监管当局拟定挑选包括中信集团、蚂蚁金服等在内的五家机构,作为金融控股集团监管首批试点。

知情人士称,拟定的监管试点机构还包括光大集团、招商局、苏宁集团。

蚂蚁金服不予置评;苏宁集团没有立即回复寻求置评的邮件和电话;总部位于香港的招商局集团因公共假期,电话无人接听;中信集团和光大集团的电话无人接听。

知情人士此前称,中国监管机构正在起草金融控股公司管理细则,将首次要求金融控股公司必须获得中国央行颁发的金融控股公司牌照,持牌经营,并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

独家|重磅!蚂蚁、苏宁等五家公司获金控监管首批试点

监管风声不止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行长白鹤祥在两会议案中引述的数据,截至2016年年末,有近70家中央企业拥有各类金融子公司共150多家,有28家民营企业持有5家以上金融机构的股权。

关于如何监管金控公司,今年“两会”期间,央行多位地方分支机构负责人针对这一主题密集发言,我们摘取精华部分——

在中国实践中已发展形成了两大类具有金融控股公司特点的机构:

第一类是由金融机构通过投资其他行业金融机构形成综合化金融集团。

第二类是由非金融企业投资控股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金融机构,也具有金融控股公司特征。

部分非金融企业热衷于投资金融业,风险隔离机制缺失,风险隐蔽性强,不当干预金融机构经营,一些领域金融风险有所累积和暴露,严重损害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权益。

部分金控公司风险聚集——主要表现为:

一是存在虚假出资或者循环注资,资本约束弱化,资产规模短期内急剧扩张,杠杆异常增加;

二是通过名下金融机构进行关联交易,套取大量资金扩充资本,或冲击资本市场秩序,或将资金转移海外,“掏空”金融机构;

三是通过复杂的股权安排和金融运作,滥用大股东权利,隐匿架构和实际控制人,规避金融监管,政策套利;

四是占用主业资源盲目扩张金融业务,导致脱实向虚,加大了金融业和实业之间的风险交叉和传递。

此外,部分金控公司的盲目发展加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由于金融控股公司业务领域多元、资产规模庞大、组织架构复杂,实际上已成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以“明天系”控股公司为例,其持股的金融机构多达44家,其中银行17家、保险9家、证券8家、信托4家、基金3家、期货2家、金融租赁1家;

其所控股的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合计超过3万亿元,相当于我国一家中型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同时由于其业务活动相互交叉、关联,其业务复杂程度又高于一般的金融机构,具有明显的系统重要性特征。

提前闻到风声?

2017年初,蚂蚁金服宣布,将自身定位为“TechFin”,以后只做技术(Tech),帮助机构做好金融(Fin)。

在今年4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间隙,京东金融CEO陈生强称,未来京东金融将不再做金融,将把全部的金融资产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金融机构服务。

4月18日,乐信集团CEO肖文杰表示,乐信将进一步开放现有的技术、场景和用户,不做金融业务、不参与金融业务竞争,做各大金融机构最好的合作伙伴。

5月10月,处在风口浪尖的现金贷趣店创始人罗敏表示,会永远拥抱政策拥抱监管,趣店定位为服务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专注于流量分发、场景连接、技术服务,是金融业务的连接者而不是直接参与者。

截至2016年末,有近70家中央企业拥有各类金融子公司共150多家,有28家民营企业持有5家以上金融机构的股权。

继中信、光大、平安金控集团后,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数十家大型金融控股集团,当中包括央企产业资本的招商局、中石油和国家电网等;银行系的工农中建交;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华融、信达、东方、长城。

这些央企控股的大型金控集团通常资产庞大,掌握着核心产业和资源,金融牌照已基本囊括齐全。

目前国内布局较为成功的民营金控有泛海系、明天系、复星系、万向系等,他们均控股了核心金融企业,金融牌照已比较齐全。民营企业通过打造金控平台形成了内部资本市场,最终落实产融结合。

国内数量庞大的民营金控何处何从?值得进一步期待。

懂财帝,资深投资人、媒体人创办的独角兽智库,聚焦新金融、新商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