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共享經濟不燒錢,還會吸引這麼多的用戶嗎?

weiyiserg

燒錢吸引用戶,和是不是共享經濟關係並不大。其他的商業形態也需要大量的燒錢啟動,只要是面向C端用戶的。

在目前的互聯網注意力經濟年代,互聯網上的信息非常多,要想獲得用戶的關注,唯有針對性的持續營銷,而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又勢必要培育用戶的習慣。

就拿目前看來很成功的線上打車模式來說吧,燒錢的作用和效應尤為明顯,試想如果沒有持續的補貼,用戶顯然是會缺乏粘性的,對於司機來說,同樣也是,也需要額外的激勵才行。一旦形成了習慣,競爭弱化之後,這個商業模式也就成立了。

可以說,目前一種新的商業模式要想推行,必須進行大量的燒錢啟動,否則難以獲取很多用戶。但又不能依賴燒錢,所以需要在這過程中黏住用戶,這也就是為何諸如共享充電寶之類的很多偽需求的創業項目死亡的原因。


牛熊交易室

共享經濟的本質是共贏,通過對閒置資源的分享,創造更大的使用價值。

比如過去的鄰居間互相借東西,就是最早的共享經濟,不必每家都置辦所有的東西。比如說圖書館,網吧,也算是共享經濟。

如今到互聯網時代,共享經濟利用技術手段更是發展出更多的使用場景,比如共享出行,共享住房,共享辦公,共享物品(家電,充電寶等)……

中國共享經濟發展迅猛,最大的推動力就是燒錢補貼大戰。這其實是脫離了商業和經濟的本質,也脫離了共享經濟的核心,就是共贏。如今,只有用戶獲得了收益,而平臺方卻飽受燒錢帶來的虧損困擾,無法為投資者帶來回報,只能靠融資不斷加碼。

但是,同樣是共享經濟,美國的短租平臺Airbnb(中文名:愛彼迎)如今已經連續17個月穩定盈利,而中國的短租平臺還在虧損中掙扎。

同樣的例子還有出行領域,優步美國早在2016年就實現盈利,但是在中國卻每年虧損數十億美元,不得已,最後和滴滴合併了,算是退出中國市場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想一方面是中國的互聯網用戶被“慣壞了”,雖然補貼短期對吸引用戶有很強的推動力,但是長期看,並不利於培養用戶的忠誠度和良好的消費習慣。

另一方面也是企業的問題,太急功近利,一有風口就全部撲上去,並且企圖在短期清理戰場,達到壟斷的市場地位。

滴滴就是很明顯的例子,之前打車軟件有非常多的公司,但是滴滴依靠補貼,把其他平臺都“清理”了,最終在打車行業實現獨佔巨大市場份額的地位。

但是,一家獨大之後,滴滴乾了什麼呢?最近屢屢爆出的打車事件,讓滴滴的形象大毀,騷擾乘客,甚至危機乘客生命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這恐怕很說明問題,那就是這種燒錢後一家獨大的模式並不可行。

一家獨大後,前期的燒錢都想賺回來,所以大部分時間恐怕並不是在想著如何繼續為用戶著想,而是如何收割用戶吧。

所以,燒錢模式並不可持續,也不會產生忠誠的用戶。


趙冰峰

如果共享經濟只是燒錢,沒有形成可預期的現金流和盈利模式,就必死無疑。記得在去年年初的時候,央視有個採訪,要我談談共享單車的未來。我就說不看好。

為什麼不看好呢?因為城市核心區的最後一公里不可能靠共享單車。你想一想,要是北京的三環裡面,東京的核心區,香港的中環,到處都堆砌著共享單車,那將是多麼糟糕的市中心啊。一個城市的核心區,應該是靠公共交通的發展來解決問題。看看東京和香港核心區的地鐵口是多麼地密集,就知道城市中心絕不可能容忍共享單車這樣的垃圾。

如果一種業態不是城市發展的趨勢,就必然被淘汰。當前,北京市已經開始要求減少核心區的共享單車數量了。市中心地鐵站的混亂,已經痛苦不堪了,嚴重影響了城市的正常交通和容貌。

再回過頭來看看,這些共享的事情,其實就是出租而已。出租自行車,為什麼要冠以共享二字呢?是因為想免費佔用城市公共資源,迴避城市管理的監管。如果是你家自己的東西要出租,放到別人的場子上,是要交租金的。過去的這些共享單車,欠了城市一份租金。

不僅僅是欠了城市一份租金。

那麼,他們燒錢,又燒在哪裡了呢?他們希望人人都使用,然後形成用戶粘性和網絡價值,然後獲取新的商業利益。可是,共享單車,以及各類共享,本質就是出租,有其他附加的粘性嗎?顯然沒有。於是,問題就來了:燒了錢,沒有形成好的穩定的商業模式,於是就倒下了。

目前的共享充電寶,逐步有了一定的市場,那是因為本身的現金流是確定的,有關單位也希望自己的場子裡有這麼一個便民服務。如果要是靠燒錢來獲得場地和用戶,估計也是很難成功。

現在又有了共享按摩椅,我不瞭解場地費用如何解決,運營成本如何解決。要是解決不了,現金流不匹配,當然也就必死無疑了。


孫建波

如果共享經濟不燒錢,是很難吸引目前數量的用戶的。

我國的共享經濟如此發達,一方面是由我國的人口基數所決定的,龐大的人口為共享經濟帶來了紅利,巨大的市場也是投資者們願意不斷投入資金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我國的人工智能在全世界範圍內也是處於較為領先的地位,在互聯網的媒介作用下,共享經濟能夠更加輕鬆的實現。

但是由於我國共享經濟燒錢補貼的方式使得很多非剛需的用戶選擇共享經濟,他們選擇共享經濟的理由主要是因為“低價”,而不是“共享”,他們並沒有足夠的粘性,而是隨波逐流,哪家企業的補貼更大,價格更低,他們就會選擇哪家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若是不再燒錢,補貼取消,那麼這部分用戶一定會流失。

通過燒錢的方法獲得用戶量的增加是目前共享經濟一貫套路,然而這樣的做法並不具有持久性,從各種共享單車由最初的火熱到現在的步履維艱就可以看出,當熱度褪去,燒錢的方式不僅不能給投資者帶來利益,還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比如共享單車帶來的一系列城市交通問題。

對於共享經濟來說,真正想要實現長久的可持續發展,僅僅燒錢是不夠的,通過燒錢來贏取用戶或許是最初成長階段的一種戰略,但是想要做大做強,還是需要靠產品和服務的提升來實現。


盤和林看經濟

這些金主通過燒錢確實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用戶,比如美團出行與滴滴PK,各路外賣小哥之間的競爭,都讓用戶獲得了實惠。實際上,對於共享經濟來說,目前只是起步階段,共享的概念還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我們還看到一些諸如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共享汽車之類的產品並沒有得到實際的擴張,一方面提供的服務並非大眾必須,另一方面,還牽扯一些政策法規的壁壘。

共享經濟還牽扯到一些道德問題,包括企業和用戶,比如,一些共享單車企業倒閉,押金不退;一些用戶為一己私利,破壞共享的產品、服務。如果我們把滴滴打車、順風車視作一種出行共享的話,它還牽扯到司機與乘客之間的信任關係。

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思維,它面對的是群體需求,實現的是有限資源共享,消費者是否需要完全自主,在這一背景下,燒錢、補貼的方式更容易刺激消費者進行消費、使用,達到有限資源的使用週轉,週轉的越快,資源提供者獲得的利益更大。

未來,如果共享經濟不燒錢,對於用戶的吸引力會因為支出成本的增加而降低,但實際使用需求可能還存在。與此同時,服務的供應商也會出現一定的分化,就比如滴滴出行興起後,傳統的出租車行業遭遇衝擊,出行滴滴愈加成為一種習慣,滴滴給予的體驗大大優於出租車行業,特別是專車服務方面,這在補貼降低後仍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另一方面,共享的大餅也始終吸引各路資金的介入,比如,美團加入共享出行服務後,倒逼滴滴加大了補貼,特別是擔心司機的流失,增加了對司機獎勵的力度。未來,用戶對共享的理解、使用將取決於技術與消費習慣的融合、人們將越來越多的使用“租賃”服務減少資金支出,體驗感將優於佔有感。


財經無忌

共享經濟不能依靠燒錢來吸引用戶,因為依靠燒錢吸引到用戶,從來不是真正的目標客戶。當燒錢燒的撐不住的時候,這些偽客戶自然離開。

因為共享經濟的本質,是通過共享,實現共贏。但燒錢只有單方面的輸出,而不是共享,違背了共享的本質。

另一方面來說,共享經濟需要那麼多用戶嗎?不要以為擇到籃子都是菜,這裡面也有爛菜,還有蟲害。所以共享經濟要有自我淨化、選擇的功能,才能發現真正的目標客戶,只有為自己的目標客戶服務的共享經濟,才能實現健康成長。

國內的共享打車、共享單車、共享汽車,都想著用龐大的融資能力,利用燒錢的“升級門檻”方式,將競爭對手拒之門外,但這種模式,不具備可持續性。因為有很多用戶,都是屬於臨時用戶,他們發現了共享經濟之間存在的補貼,能夠帶來現實的利益,才樂此不疲。但當補貼取消了,這些用戶就暴露出“偽客戶”的真面目,讓共享企業雞飛蛋打,無法實現戰略級目標。

互聯網上,曾經流量即紅利,為了吸引流量,互聯網巨頭免費、補貼曾經大行其道。但把互聯網燒錢操作模式簡單地引入線下,不一定能成功。因為線下需要更多的投資、更大的支出、更久的補貼,這樣的投入,吸引到還不一定是真正的目標客戶,所以很難產生健康的運作模式。

不僅中國的滴滴打車、共享單車一度依靠補貼而且仍然無法贏利,美國的Uber也陷入了燒錢的困境,而他們規模都做得很大。而規模越大,需要燒錢越多;燒錢越多虧損的越厲害。因為這個市場競爭太激烈,既要與傳統的出租車競爭,也要與自己本身的管理體系做“殊死的戰鬥”。而且,打車是一件流水很高可是每一單交易額不大,利潤不高的生意,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目前比較靠譜的共享經濟代表企業,就是Airbnb,而它卻從來不是依靠補貼燒錢來贏得市場!


波士財經

共享經濟燒錢是為了養成用戶習慣,一旦有穩定的用戶群體,那就沒有必要繼續燒錢了。畢竟做企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賺錢,投資方也不是為了慈善不求回報而投資的。

崔書峰說的是很現實的,燒錢不是長久之計。但是目前國內的共享經濟在燒錢的過程中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提前建立有效的客戶機制,完善共享商品使用規則。要考慮到共享商品的用戶從免費使用到付費使用之間的心理落差,在燒錢的前期就應該完善商品使用機制,使得用戶不僅僅對商品產生習慣,同樣也要對使用機制產生習慣。這樣才能有效減少開始付費使用後的用戶流失。

共享經濟其實相對於全世界來說都是比較新鮮的模式,並沒有前人的榜樣可以參考模仿,只能一步步來走。中國在共享經濟的發展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如何有效的使這個模式繼續發展下去還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而不僅僅是投資方和項目方的燒錢行為就可以維持的。


家族企業雜誌

共享經濟近年來獲得持續高速發展,這離不開幾個因素的影響。其中,與近年來持續燒錢、持續補貼的模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性,而對於用戶來說,似乎也對平臺補貼、平臺燒錢等模式形成了依賴性,但過度依賴的背後,卻給用戶帶來太多的期待,反而不利於以後取消補貼、取消燒錢的習慣。再者,共享經濟得以發展,得益於社會的持續進步,而社會意識的持續改變,人們消費觀念的持續改觀,這也給了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了積極性的社會環境。與此同時,共享經濟意在達到閒置資源有效利用、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但這些年來平臺過度比拼、平臺惡性競爭等現象,卻給了社會帶來了過度浪費的影響,而如今逐漸迴歸理性,迴歸健康理性競爭行為,也是大勢所趨。共享經濟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方向與趨勢,而持續燒錢與持續補貼,給了共享經濟獲得了高速發展的大環境,而取消燒錢也是趨勢或發展方向,但仍需用戶不斷形成良性習慣,仍有一個不斷適應的過程。


郭施亮

這兩年,“共享”一詞大火,尤其是在2017年上半年,貫穿於生活的方方面面,與衣食住行有關的都出現了共享新事物,吃瓜群眾樂享其成,資本狂追不止。不過,到了2017年末,這些多次上新聞頭條的共享事物又歸於沉寂,經歷了一個猛的剎車,讓人猝不及防。

到了2018年,共享經濟在艱難中前行。共享單車行業經歷大浪淘沙之後,頭部玩家已然舉步維艱,摩拜賣身美團,ofo因為資金鍊緊張,資產抵押阿里換取貸款17.7億元。

而除了共享單車之外,曾經火爆的共享雨傘、共享籃球等如今都幾乎處於銷聲匿跡的狀態。這些所謂的共享經濟,在資本回歸理性之後,似乎並沒有達到共享經濟成立之初的願景,實現盈利仍然遙不可及。

讓我們再回到共享經濟本身,到底什麼才是共享經濟?舉各簡單的例子,假如村裡老王買了一臺耕地用的拖拉機,在拖拉機閒置時,誰家需要耕地了就找老王借,這可以成為共享,是免費的。但如果,老王開始找借用拖拉機的人收取使用費了,就可以成為共享經濟。在這個例子中,拖拉機顯然有了更廣泛的使用價值,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t按照這個邏輯,當前出現的一些共享服務其實都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只是說是披著共享概念外衣的出租業務。從本質上看,這些新型的企業其實就是將自己生產的產品出租給消費者,並藉助於互聯網這個平臺而已。儼然把自己做成了B2C 的物品借用平臺。

\t共享經濟的產生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資源稀缺性的困境,其本質是建立在節約資源、提高資源使用率的基礎之上。而從當前的情形來看,這些所謂的共享經濟卻為了爭奪市場,大肆燒錢,大量的重複投入已經完全背離共享經濟的初衷,共享經濟的根本目的並不在於燒錢。

從當前這些稱之為共享經濟的事物來看,以共享單車為例,頭部玩家已經陷入到一種囚徒困境式的競爭困局中,一旦一方選擇不燒錢,其他企業選擇燒錢,則不燒錢的企業用戶將迅速下降,處於極為尷尬的境遇。

但是,對於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而言,人與人之間以物作為紐帶的關係被激活,共享平臺除了提供便利之外,還具備信息交換的價值,這反而並不需要燒錢,也能夠有較強的用戶黏性。


每日經濟新聞

未來5年,共享經濟在中國仍是風口,且有望保持30%的高速增長。

這是《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8)》日前所預計的。長期跟蹤美國經濟等問題的【小哥哥】認為,共享經濟的關鍵不在於是不是燒錢,而在於商業模式是否成功,用戶黏度是否足夠強,能否滿足用戶的基本需求。

就好比說吧,我們騎Mobike,最終是為了出行方便,而不是為了搶摩拜的紅包。

共享經濟是一種創新型經濟,應當得到支持和鼓勵。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共享經濟已經深入民眾生活,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也給民眾生活帶來很多方便,如Mobike共享單車,順風車,愛彼迎(Airbnb)等等。

在中國發展共享經濟,有很多先天的優勢,用戶多、消費市場廣,大數據豐富,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這都是其他國家和市場不能比擬的,堪稱發展分享經濟的天然優勢。

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任何新生企業的成長,不會是風調雨順,或伴有坎坷,或經歷陣痛,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在探索總結中不斷前進,直至鳳凰涅槃,破繭成蝶。

不能否認,正因為共享經濟是一種新生事物,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前所未有的問題,存在監管滯後的問題。這就需要監管部門築牢監管的籬笆,將問題消滅在萌芽中,讓共享經濟在合法合規的框架內健康發展,服務用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