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国文学究竟处于一个什么状态?

眷恋清晨

题主过于谦虚了,从你的提问内容看,你对中国文学的现状蛮有了解的。就像你说的,最近这几年,非虚构文学的成就高于虚构文学。

但是且慢,你绝不觉得“非虚构文学”这个概念有些怪吗老实说,这是美国人发明的一个最傻的词。打个比方,看见一个装水的容器,我们肯定至少给它一个功能性的概念,是盆子,是水杯,是保温瓶,诸如此类。我们绝不会指着一个东西说,这是“非水瓶”或者“非盆子”。同样的道理,“虚构文学”是功能性的名词,但“非虚构”的荒唐程度就不亚于“非水瓶”了。为什么不用以前的“纪实文学”呢?我看,那些自称“非虚构写作”的人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卑。

好了,我们现在进入正题,谈谈中国文学的现状。

还是要注意概念——我们谈的是中国文学的现状,不是教科书上煞有介事的“当代文学”。后者的争议非常大,以至于连起始时间段都还没有共识,因而没法谈。而眼下的中国文学究竟是个什么状况,我倒能给大家聊上几句。

概括地讲,眼下的文学整体上很平淡。要形容这种平淡,大概跟形容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差不多。健康情况尚可,工作状态尚可,生活质量尚可,没病没灾,无声无息。

我这么说也许有人会认为太含糊太主观。那么我就用一个指标来证明我对中国文学现状的评价吧。什么指标?那就是眼下最有认知度的文学奖项。我个人觉得这个指标很重要,虽然写作是一个非常个体化的工作,但文学本身却是一项很公众化的事业,故而文学奖很能说明问题。

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对中国网民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他们对文学奖项的认知度。其中有几项结果很有意思。一个结果是,大众对文学奖的认知普遍较低,而46岁至55岁的人对文学奖的认知高于其他年龄段。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文学的现状之一:读者老化严重,相关的,文学创作的面向必然也不会年轻。第二个结果是,对文学奖项认知度较高的人群往往学历也比较高,职业依高低为序,分别是企业老板高管、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以教师医生为主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校学生。这又说明什么?说明中国文学的读者精英化程度偏高,相关的,文学创作的小圈子化肯定免不了。

好了,就谈到这儿吧。


西闪

中国当代文学处境还是挺尴尬的。如果从纵向历史视角来看,中国古代文学有漫长的历史和璀璨的成果,现代文学史上也有鲁迅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当代文学作品虽然多,但精品比例小,也没能产生震古烁今的大师和大师级作品。

横向来看,中国不能算世界文学的重镇,虽然中国人多,但优秀的中国作家比例并不高。就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情况来看,中国至今只有一个莫言,在2012年得了奖,而英国、法国、美国这些国家的诺奖得主已是多得不可计数,即使在亚洲,中国也比不上印度、日本。所以,不能说中国当代文学已经到了一个多么高的地步。

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当代文学从所谓的新时期开始算(1978年之后),也不过四十年的时间而且还要拿出大量的时间来清理之前的历史负债,能在短期内走到今天这模样就算不错的了。更大的问题的是,在中国创作文学有太多外界因素的限制,其中有些因素我不说你也懂,而有些因素则更难避开,比如拜金主义和物质欲望对文学的纠缠——事实上,欧美发达国家比中国市场化程度更高,但人家的文学早就走过了应激反应阶段,而是能客观而自然地面对资本社会,并合理地反映在文学现象中。

说到底,中国当代文学的问题一方面在于先天不足,后天又缺乏有实力和野心的伟大作家的抬升,导致当代文学是“一地鸡毛”的状态。我觉得假以时日,中国当代文学还是有很大发展前景的,毕竟未来还很漫长,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也会有所提升。


黄帅

文学!这个话题本身很大,中国文学!处于什么状态还是要看我们一代一代人的生活环境(指的是社会大环境)比如现在普遍的社会矛盾是青年人群焦虑躁动,向往对于成功的短平快!那么到底在什么状态呢?我感觉是 青黄未接 而不是 青黄不接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依靠祖国的强大和稳定幸福的生活!也就是拳头大!古人说:"保暖思那什么,文学更是一个要稳定环境发展的东西。"当然了也肯定有人说也有战争文学和好多畸形环境下产生的文学,反正我是不会想去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会有人接上的,江山代有风流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