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死不做遊戲”的馬雲,居然選擇做過氣的“旅行青蛙”?!

談到遊戲,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曾表示,阿里“寧願餓死也不做遊戲”。

但在利益的驅動下,阿里早已涉足遊戲領域,最新動作是4月2日拿下《旅行青蛙》在中國大陸區的獨家代理權,並於5月3日在淘寶內的多個入口開始限量內測,目前預約用戶已超過100萬。

“寧死不做遊戲”的馬雲,居然選擇做過氣的“旅行青蛙”?!

在拿下獨家代理權之初,阿里方曾對外表示,要對這款遊戲進行本土化的改造,並帶來一定的驚喜。

目前看來,相比日文版,中文版《旅行青蛙•中國之旅》的確又做了輕量的本土化,比如加入了金葉子,並植入了大量的中國元素,旅行的地點能看到很多熟悉的中國風景,如長城、紫禁城、天壇等,遊戲內購商品也變成了有中國特色的香蔥烤包子、海苔煎豆腐、玉佩、圍巾。

但導致其速生速死的致命硬傷:佛系隨緣的遊戲邏輯,依舊沒有太大轉變:

什麼時候吃飯看書磨刀?隨機

什麼時候出門或是回家?隨機

帶回什麼手信?隨機

明信片是從哪寄來的?隨機

“再玩《旅行青蛙》,還是會感覺自己特別像是一個等待兒子歸來的老母親,不知道自己的崽子在外面經歷怎樣的蛙生。”或許有緣的玩家才會堅持下去。

同時,旅行青蛙與電商的結合,也並沒有想象中的緊密。用戶將商品加入購物車、停留時長會作用到蛙兒子身上,比如加速三葉草的生長,加快蛙兒子回來的速度,增加蛙兒子帶回來的特產等,僅此而已。

“寧死不做遊戲”的馬雲,居然選擇做過氣的“旅行青蛙”?!

將過氣的旅行青蛙嵌入淘寶,阿里自有其打算,多數人對此的解讀不外乎互動消費、社交電商。但能否重新燃起人們對於蛙兒子喜愛,還真是個未知數。

“寧死不做遊戲”的馬雲,居然選擇做過氣的“旅行青蛙”?!

旅行青蛙是一款生活感比較強的遊戲,遊戲場景中可以植入很多和日常生活相關的產品和服務,阿里此舉旨在嘗試遊戲與購物的結合,可以說是悟到了拼多多,這種社交電商崛起的核心了。

很多人都以為拼多多是以拼團為核心的社交電商,我最近逼著自己每天上拼多多買東西,辦公室裡已經堆了很多在拼多多上購買的商品。我的體會是,拼多多的購物邏輯就很有遊戲化的色彩,有點類似升級打怪,拼多多就是把購物體驗遊戲化的代表。阿里直接把遊戲結合到購物裡,進行關聯,實際上是一種遊戲化的試水和探索。

電商與社群結合產生了貝店、雲集微店、環球捕手、有好東西等後起之秀,電商與社交結合遊戲機制產生了拼多多這樣的小巨頭,那電商與遊戲這種佔用網民時間很長的應用形態可以產生什麼?我們很期待看到一些新的方向和可能。

“寧死不做遊戲”的馬雲,居然選擇做過氣的“旅行青蛙”?!

首先,基於時間和用戶去考慮考慮。你對淘寶的第一印象是什麼?逛淘寶,女性用戶居多,對吧。對女性來說,除了shopping,養一個兒子其實也很好啊。而旅行青蛙這款遊戲之前一直很火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來自女性用戶。

其次,目前淘寶上面有幾塊業務與旅行青蛙很契合,比如飛豬旅行、水果美食。飛豬這一塊不用多說,那麼美食都是會有些地域屬性的,比如英國的威士忌 、日本的清酒是按地域來分的,在中國也有山東的櫻桃、杭州的龍井等等,這些都能植入。隨著消費升級,未來中國會出現更多有地理標識的產品。

“寧死不做遊戲”的馬雲,居然選擇做過氣的“旅行青蛙”?!

旅行青蛙在App store下載量直線下滑

旅行青蛙火的第一波,是在朋友圈。現在它已經“涼了”,也很多人質疑它的使用市場,甚至用戶流失,但淘寶上每天都有近2億的人登陸,即便這個遊戲有個10萬級別的日活,那這個數字也是非常驚人的。

而且,在此之前,天貓已經有過幾款遊戲,像抓紅包,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在玩。只能說,這是巨頭的一次嘗試,對於大公司大平臺來說,並不是說有上千萬或上億的人在用,才是成功的。它還有另外一個考量的緯度:值不值得。

河海不擇細流,泰山不讓寸土。平臺廣度是由一個個細分的深度構成。豐富性成就了“萬能的淘寶”。淘寶除了大眾的需求,也有小眾的精彩,這才是真實的淘寶——遊戲亦是如此。

小而美,也挺美。

“寧死不做遊戲”的馬雲,居然選擇做過氣的“旅行青蛙”?!

我個人看旅行青蛙火爆,是搭上了去年佛系文化的興起,退燒的原因和年輕人善變的特質有關,來得快、去得也快。

我個人認為,這是個很好的嘗試,旅行青蛙在年輕用戶群體中有印象,容易產生情感鏈接,引導得當的話,可能引發新一波“給娃買買買”的熱潮。

而且,用發展的眼光來看,電商和遊戲結合是個很有爆炸力的點,電商和遊戲的主要用戶群體都是年輕人,有較大的重疊畫像。遊戲行業內,目前中小公司生存普遍較難。如果能結合h5、小程序帶來的流量機會,把遊戲盈利方向往電商品牌植入,導流深入結合,或許能引發一部分遊戲公司轉型為電商服務,而對電商來講,能把商品賣得更有溫度。

對於如何讓旅行青蛙再火起來,我相信阿里人的智慧,因為無論怎麼做,這個嘗試都是好的開始。

在野互聯網評論員 | IT海盜

從遊戲的角度來看,旅行青蛙的速生速死是個正常現象。

之前我們也經歷過像憤怒的小鳥、flappy bird這樣的現象級產品。只不過,開發這款產品的日本作者,也沒有預料到這個遊戲,會在中國大陸地區這麼火,而且用戶群和他當時預期的目標群體也沒有完全吻合,這可能和當時大陸的市場環境有一定關係。

而阿里的選擇,也可以看作是大膽的嘗試,是個創新行為。但它沒有在遊戲火的時候拿到代理權,而是在巔峰期過去後再進入,只能說,他們的眼光和遠見並沒有體現出來。

“寧死不做遊戲”的馬雲,居然選擇做過氣的“旅行青蛙”?!

但在我個人看來,阿里沒有考慮目標群體是什麼人,直接將旅行青蛙生硬地嵌入淘寶,不是個明智的選擇。包括它利用流量方面來講,有點財大氣粗、暴發戶的感覺。

這樣的嘗試,可能會基於電商用戶和遊戲用戶的一些新數據,得到一些新結論,但從遊戲運營的角度來看,是多了很多非目標群體,這對整個運營推廣、以及遊戲本身的生命週期,並不是非常有利。所以它對阿里遊戲的意義來說,Pr的味道可能會更重。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阿里可能希望遊戲和電商做一些結合,但這個產品本身就有弊端:用戶在線時間短、流失率高。想讓這個產品再次火起來的話,我覺得只有一條路徑:不斷的去深入更新,加入更多可以消耗用戶時間的一些新玩法,讓用戶能有持續的新鮮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