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才能控制自己遇事不往坏处想呢?

桑代克的猫er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这个现象叫做——心想事成法则,也就是说,当我们越是害怕一件事发生,它反而越会发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其实,当我们用否定的态度,即是害怕、恐惧、否认的维度去看一件事,那我们的潜意识里会自动的忽略过那些否定意义的词汇,而集中精力在后缀那些词汇中。所以,我会建议,当我们去表达一些观点时,尽量少说“我不要悲伤”,而是说“我要开心”。因为潜意思没有办法去判定词汇前面的否定意义,它只能够去辨别到后面紧跟着的词汇。

还有就是,有时候我们害怕的东西,其实是我们期待的反向表达。就是我们其实是觉得这件事是想要发生的,但因为一些纠结的原因,会让我们绕过期待直接发生,而寄希望于它能够间接的发生。

另一些出现心想事成法则的原因是,这些人太关注自己心里这个害怕的问题了。而过度的关注,是必然导致问题的。就之前说过这一件事:你的兜里揣着100块钱,本来是没有什么的,但是你如果非常担心钱会掉,一直反复的掏着这钱,就会吸引一些不必要人的注意,就会让你丢失这钱的概率越大。

所以,当一件事即将发生,不要想着去压抑坏想法,而是把事情引导到好方向去想。因为坏的事情是没有办法抑制的,它只会越想越庞杂,越想越深陷其中。

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事情直接往正向方向去思考。


柏燕谊心理咨询师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志愿者专家权欣欣:

很多朋友遇事常常容易往坏处去想,这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困扰。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其中的缘由和应对策略。

首先,在认知心理学中,这是一种自动化思维。它主要是指在错误的前提下,对现实误解的结果。且这种思维过程中的错误观念持续越久,就越容易让我们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习惯。当我们深陷入某种特定的思维模式时,通常会给我们带来毁灭性的情绪和感受。

其次,这是一种不合理信念。在心理学中,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征包括三点:

绝对化要求(以个体主观信念为标准,判断某事必然发生或绝不会发生)

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将某人或某事中的部分特征转化为整体标准评判)

糟糕至极(把一切事件想象或推论到一种灾难性后果)

显而易见,我们日常生活中遇事常常容易往坏处去想,就是一种典型的糟糕至极,其中也不乏绝对化要求和过分概括化成分。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担心事情往坏的方向发展,很可能就是产生了以上几种常见的认知偏差。那么到底该如何有效控制这种自动化思维和改变不合理信念呢?

第一步,当我们脑中产生这种自动化思维时,不妨试着找出自己认知中的不合理信念,并与它们进行客观辩论。最好的方法就是列出事件中各类影响因素,辩证地进行分析。从而找出事件中各项有利因素并加以佐证,推翻灾难性预测。

第二步,我们要学会重新建立起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将我们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负性核心信念以一种积极正向的思考方法所替代。其实,当我们习惯于推翻过去自动化思维中的种种不合理信念时,我们的思维模式也会变得辩证和理性。

第三步,希望和安全感一样,都需要不断培养和建立。如果生活对我们没有那么友善,那我们不妨试着取悦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些容易实现的小目标,多感受成功的喜悦。

朋友们,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以积极正能量的思考方式面对生活,那么生活总会给你带来意外的幸运和收获!


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

题主问,遇事如何才能不总往坏处想?其实,凡事都做最差的打算并不是一件坏事。心理学家发现:只要不陷在对“坏处”的焦虑中,“刻意地往坏处想”、为其做好准备,其实是一种有助于我们避开风险的处事方法,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策略性悲观”。

“策略性悲观”究竟是什么?如果平衡悲观与乐观的策略呢?

(图自pexels)

“策略性悲观”是什么?

“策略性悲观”是一种认知策略,指的是在事件发生前,就有着最低的预期。比如,你最近要做一个汇报展示,于是你在脑海中非常细节化的想象了这个报告会失败的情景,这就是一种悲观性策略,

“策略性悲观”可以有效地缓解焦虑感。当你焦虑的时候,强迫自己关注那些好的方面是没有用的,你能做的就是深入自己的焦虑,将其分解成具体的小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做好准备,避免最差的结果真的产生。

比如,你设想出汇报展示会失败的种种可能,并且针对每一种做了预案,比如对常见的听众提问做了准备、备份了你要展示的文件,等等,你悲观的预期就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它减少了最坏的结果发生的可能。

因此,悲观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悲观后无所作为

。如果说,一个人认为Ta想做的事情“绝对会失败”,并且对此毫无作为,放任最差的结果发生、甚至主动促成这种结果,这种悲观才是有害的。

比如,有些人接受了“自己永远无法按时写完论文”的悲观预期,面对论文时干脆一笔不动,自愿用拖延来逃避焦虑感,就是一种需要改变的情况。

由此可见,适当的“策略性悲观”,对更好地完成任务其实有促进作用,只要我们在想到糟糕的结果后,为了避免它真的发生而努力做准备。

如果说,比起“策略性悲观”,你更愿意拥有更多的正能量,我们再一起看看“策略性乐观”到底如何。


比起悲观,乐观真的更好吗?

与“策略性悲观”相对的,“策略性乐观”指的是对事情的发展有着最好的期待,不为可能的负面结果而烦恼

就像悲观不是完全无益的一样,乐观也不是一切问题的万灵药

。适当的乐观,可以让人有更高的幸福感,更少的压力,但不现实的乐观也会让人懈怠和盲目

比如,你准备参加一项运动比赛,不现实的乐观可能会让你轻敌;或者,你坚信自己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多项任务,对此做出了承诺,最后却发现自己的能力其实不足,无法按时完成。

因此,一味的乐观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将“策略性悲观”和“策略性乐观”结合起来,既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又不为未来太过焦虑以至于无法行动

那么,如何才能做出悲观和乐观的平衡呢?


悲观与乐观,我们如何平衡?

首先,悲观与乐观没有好坏之分,它们都是我们处理事情的策略,只不过目的不同

悲观的目的是“保证安全”,排除可能的阻碍、失败;

乐观的目的是“追求进步”,关注进一步提升的可能。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作,特定的策略可能更有效。

比如,乐观的人往往是更成功的CEO(首席执行官),因为他们充满冒险精神,有信心带领企业进步;悲观的人则在CFO(首席财务官)中更常见,因为他们需要对企业进行谨慎的风险把控。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不妨试试将“策略性悲观”和“策略性乐观”结合起来。如果你是一个“策略性悲观”的人,你可能会因为总是想到糟糕的情况而焦虑,那么这些方法可能会对你有帮助

1. 乐观者的训练:

想象自己成功的样子:具体地在脑海里描绘出事情成功的样子,或者是“成功的自己”的形象,就算这听起来有些自大也没关系。

感恩你所拥有的

:告诉自己,我现有的工作已经完成得足够好了,我对自己的成果感到满意。

庆祝自己的每一点进展:当你的任务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时,不妨就给自己一点奖励和鼓舞。就算只是排除了一个坏的情况,也是很值得庆祝的。

2. 如果某类特定的事情总让你悲观且焦虑,看看焦虑的背后是什么:

不论是工作还是情感,如果你总是习惯性地悲观,而且因此焦虑,不妨看看背后深层的原因

比如,如果当你担心自己的项目会失败时,你可能在想,“如果项目失败了,老板就不会认可我的能力,我就会丢掉工作,成为一个废物。”

但事实上,未来并不一定会如此糟糕:其实你的项目还有其他同事的投入,并不会轻而易举地失败;即使失败了,你之前的成绩老板也看在眼里;就算是因此丢了工作,这也无法决定你人生的意义。

3. 适当地放弃控制:

有些时候,人们害怕可能的坏结果,就想做到滴水不漏。但事实上,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能力之外无法控制的。所以,不妨尽人事,听天命,做到你能做的,接受你影响不了的

如果说你对某个项目的完美度特别焦虑,可以在大体完成后,给自己制定出一个检查的限制,比如每天最多检查一次有无错误,不要把全部的时间花在细节的检查上。解决焦虑的最好方法不是时刻检查,而是约束自己。

最后想说,不论是“策略性悲观”还是“策略性乐观”,在合理应用时都是有效的策略。比起一味地追求“正能量”,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事件本身,才是最有帮助的。

以上。


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请关注KY心理课:

https://m.genshuixue.com/i/knowyourself?from=singlemessage


知我心理学

如何才能控制自己不往坏处去想呢?我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应对。

第一个方面,要提高自己的自信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个自信的人,他无论是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会沉着稳定,坦然应对。他考虑问题,也会科学客观,充满理智。这样的话,他自然会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观察到事情的方方面面,从而可以比较好的避免单一的消极话归因。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自信呢?这一点就需要当事人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认识到自己的长处,要了解自己的资源在哪里,从而做到接受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信。

第二个方面,要培养自己充足的安全感

一个安全感不够的人,会怎么样呢?他会经常担忧、害怕、焦虑,这样的情况下,一旦遇到风吹草动,自然就容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或者杯弓蛇影,惴惴不安。

如果一个人具备了充足的安全感,那么,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他很自然的就会保持自然平和的心态,客观理智的去应对。因为在他的心中,对处理什么样的事情,他早已胸有成竹,胸中自有千万兵。自然,他也不会过多的往消极的方向去想了。

当然,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安全感呢?这就需要当事人不仅能够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还要学会运用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这样的话,一旦当事人认为自己周围的这个世界是自己可以应付的,当事人的安全感就会慢慢的建立起来。

第三个方面,要培养自己的正常化归因,避免消极化归因

什么是消极化归因呢?消极化归因就是过多的看到事情消极不好的地方,而看不到积极正向的地方。

许多人之所以遇到事情经常往消极的方向去想,往往是因为,他在成长经历当中,培养了自己消极化归因的思考模式。这样的思维模式一旦成了思维习惯,就会让我们自觉不自觉的按照这种思维习惯去思考问题。

所以,要改变这种消极化归因的思维习惯,才能够帮助我们比较好的控制自己遇事不往坏处去想。

这里面可以介绍一个概率论的方法,帮助大家正常化归因。比如说,任何一个事情产生了,往往都会有上中下三种结果。常常消极化归因的人,很自然的就会想到,最差的那种结果,并且,往往会把那种最差结果的概率,想得非常大。但是,这样的想法符合事实吗?显然,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根据概率论的原理,一件事情它产生的结果,往往有三种可能。最好的一部分,最差的一部分,中间的一部分。最好的和最差的,概率往往是最低的。中间的,往往是概率最高的。所以,显然,我单纯的只看到最差的一面,是不符合事实的,也是需要改变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遇事往坏处去想,那我们就要提醒自己,自己犯了概率论这样的一个错误。这样的话,就可以提醒自己要看到另外的两个方面:好的和中间的。这样,就可以比较好的帮助自己能够更加客观理智的看待事物,帮助自己遇事不过多地往坏处去想。

当然,改变自己的这样的一种思考模式或者思考习惯,是需要一段过程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不断的用新的更加健康的思维方式武装我们的头脑,慢慢的,我们的新的思维习惯就会建立起来,取代旧的不健康的思维习惯。

朋友,加油,你会成功的,上天不会辜负你的付出!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安岭


暖心理

遇事是往好处想还是往坏处想,这是一件近乎本能的事,让一个悲观的人非往好处想,他会觉得是一种自我欺骗,而让一个乐观的人非往坏处想,他会觉得这是大惊小怪。

这种生活态度根植于我们的三观,它是由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潜移默化塑造而成的,无法如臂指使地以理性意识来“控制”。

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完全无法改变它。如果我们想要改变这一生活态度,首先要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几十年造就的人生观绝不可能在几天里改变。

其次,我们要通过深入探究回忆,慢慢理解自己是如何一点一滴形成这种悲观的生活态度;

第三,我们要让自己勇敢地去体验生活中的其他可能性。比如,赶飞机时有些人为了怕迟到,不惜提早三五个小时出发,哪怕自己每次事后都觉得没必要,但下一次还是会忍不住这么做。这时,我们就要克服内心的忐忑,有意识地让自己不要这么早出发。

第四,当我们以新的方式胜任生活后,要主动去回顾、分析,让自己的感性体会到:成功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有据可依,切实可行的。

第五,在试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挫败,这时绝不要一竿子把之前的努力都打死(对过往的守旧与对未知的恐惧通常会驱使人这么做),而要尽量冷静、理智、客观地分析,鼓励自己继续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度。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过往的恐惧限制,并体会到它的局限性时,遇事就往坏处想的态度也就会潜移默化地慢慢改变。

答主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头条号: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职场火锅用亲身经历来阐述这个现象。实事求是地讲,职场火锅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遇事喜欢往坏事想。我的爱人就是乐观主义者,遇事只往好处想。两个组合在一起,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遇事,我就喜欢反复求证爱人,因为她是乐观主义者,遇到事情多问她几遍,就觉得心情好一点了。两种类型人,就在同一件事上同频共振了。

普通的社会人,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悲观主义,一种是乐观主义。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其实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总的来说,人们都喜欢乐观主义的人,都愿意做乐观主义者,但性格是爹妈给的,悲观主义的人无法选择,其实一辈子也很难改变,所以,悲观主义者最好找乐观主义者做配偶,可以有效中和一下。

世界万物,冥冥之中,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总往坏事想,负能量就慢慢聚集到你身边;总往好处想,好事就慢慢向你靠拢。有没有科学定义呢?至今没有这项研究成果,都是人们的禅学和哲学理念而已。但在生活实践中,这样的现象,确实经常出现。所以,当你说丧气话的时候,旁边的人总会“呸呸呸”地让你释放负能量,生怕“乌鸦嘴”带来坏事。

其实,职场火锅经常向坏事想,自己还安慰自己呢,我把坏事想到了,是不是无形中就是负能量消化了?一般的灾祸总是意外发生的,我都想到了,是不是就冥冥之中,消化了这个意外?如果有悲观主义者看到这个回答,会不会有同感,赶紧留言,供科学家研究,是不是真的有化解坏事发生隐患的效力?从安全管理科学上,也有这个道理啊。

安全科学上,海因里希定律:隐患与事故比例是300:1,300起事故隐患或未遂事件就会酿成一次事故。那么,事故不可预测,事故发生属于意外,那么,冥冥之中,如果你预测到事故发生,老天爷会不会就取消了这次事故?因为老天爷安排的事故都被你想到了,还能发生吗?这个心理活动是不是很有意义呢?

那么,言归正传,如何控制不往坏事想?你看了我自己的这个例子,是不是有点安慰?就算往坏事想未必是坏事啊,为什么要控制呢?你把所有的坏事都想一遍,可能会自己吓自己,但冥冥之中会不会化解一些“可能性”呢?有人说,总想“不好的事”,负能量就会聚集在身边,这也是“佛”学里的“意念”所得,实际上,你光想好事,就来好事吗?那么,不是还有一句古话叫作“白日梦”吗?

那么,你要我说几招控制自己不往坏事想的招数,以下三招拿走不谢:

一是当你控制不住你往坏事想时,就要转移意念,强迫自己想一些其他事情,把脑子占满。我有时候,就是看自己想看的电影,把脑子的想法排挤出来。电影看完了,就过去了。

二是当你控制不住你往坏事想时,就告诉自己把可能发生的倒霉事都想到了,我看老天爷给我安排哪一个?然后哈哈一笑,做好各种心理准备了。其实,想过了就想过了。

三是建议你找一个乐观主义的爱人,绝对可以跟你中和一下,你总想坏事,总不至于自己把自己吓死吧,让身边多一个没心没肺、穷开心的人,你也会好受一点。


职场火锅

人是拥有复杂情绪变化的动物,表达自己的情绪是每个人都必有的。人不可能永远处在好情绪之中,生活中有挫折、有烦恼,还会有消极的情绪。

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没有消极情绪的人,而是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人。那么如何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呢?


处理情绪的办法有很多,保持观照是最重要也最关键。大部分人的困惑和痛苦都是没有觉知,看不清自己,摸不透别人,所以迷乱不安。但自己反思自己也是最难做到的,因为自我比天大,你难于放下,变得谦虚。也因为我们不懂收心养性,寻找能静下来的方法。不仅如此我们要通过深入探究回忆,理解自己是如何一点一滴形成这种悲观的生活态度。

我们可以透过自制的方法平静情绪,保持清醒和自主,这才是成熟的心灵管理。自制并不等同压抑,因为前者是省觉后的行动,后者是迷失的反应。所谓懂得自制,就是学习一套适合自己的情绪处理方法,一旦看到被情绪袭击时,马上自我保护,提醒自己它只不过是借软弱打倒理性的纯粹思维惯性而已,找适当的方法打散负面情绪的集中点

如运动、静心、瑜伽、看电影等等。让生活中的正能量来充满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直生活在负面环境之中。同时还要看一些积极向上的读物,远离负能量的人和事物。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心伙伴

遇事儿往坏处想,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可悲的结局,也在很多时候给我们造成了困扰。

前段时间有位年轻妈妈向我咨询,她说最近总是做噩梦,并且总是把不好的事情投射到三岁的孩子身上,总是控制不住的把孩子往坏了想,感到非常的痛苦。

【你焦虑了吗】

把事儿往坏了想,也是一种焦虑的表现,最近的你可能正处于焦虑状态,没有办法解决当前的问题,或者说,你还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这时候的你就要静下来,努力让自己回到平静的状态,屡一下思路,看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无从下手,如果找不到突破口,不妨请求他人的帮助。而案例中的年轻妈妈就是在当前的婚姻中感到非常的无助,和老公产生的矛盾无法解决,才来找我求助。

【非黑即白的认知信念】每个人都有一套信念系统,认知心理学中提到不合理信念,通常有三种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当你遇到事儿之后,你可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这三种特征,这件事儿是否真的没有挽回的余地,如果发生是否真的会带来你所想到的后果。其实,大多数时候,你只不过是在自己吓自己。

【乐观的人总会幸运】你相信什么,就会拥有什么。我们会发现,乐观的人总是非常幸运,而悲观的人总是在抱怨生命的不公。悲观的生活态度会让我们对待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也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期望效应说你,期望一件事情变好,它就会促使你向好的发现发展,所以,赶紧让自己乐观起来吧。


临床心理专家于际敬

世界对我们并不友好,随时随地会给我们带来危机。人来到这个电光火石的世界,就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坷,这并不是我们喜欢的。遇到麻烦事我们都会有自己处理的态度和方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的,有人很乐观,有人很悲观,虽然是同一件事。

遇事往坏处想是很多人的习惯性思维。之所以如此,是担心发生更糟糕的事,是内心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不自信产生的焦虑。焦虑的时候你越是控制它,往往它来的越厉害。所以,当你想控制自己不往坏处想时,往往会想的更多,并且这样会带来你更多的焦虑,最终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当你往坏处想遇到的事情的时候,尽量不要可以控制,因为那是你的本能,你控制它就像自己尿急时候控制自己憋尿,往往越想越麻烦。

那么怎么办呢?总是想坏处肯定会让自己难受。

我觉得,首先,之所以往坏处想是因为自己对解决该事件信心不足,所以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事件,看我们能做到什么程度,想想有哪些可以借助的力量能帮助我们,有了解决办法,我们自然就不会往坏处想了。其次,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做做心理测评,喜欢往坏处想的人往往会在人格中有忧虑这一项,忧虑的人往往会把现实看的比实际上悲观很多。当你了解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后,遇事就可以告诉自己,你所有的想法只是人格导致,事实其实远远不这么严重。最后,如果允许的话,你还可以转移注意力,做点别的事,就会让自己没有时间思考这件事了,就不会继续往坏处想了。


希朴羊

遇事往坏处想,其实不见得是坏事,因为这是我们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采取的策略,防止因为不好情况的出现而影响大局。但如果需要控制自己遇事不往坏事想,我猜题主一定是思虑过甚,感觉到遇事往坏处想已经成为了一种负担。其实,这也体现了一种焦虑情绪。为了掌控局面,需要将任何不好的情况都考虑到。“这就是最坏的情况了吗?还有没有别的呢?”长此以往,我们会在行动前耗费很多精力,以至于会影响到我们实际的行动,导致难以完成想做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控制呢?

首先,允许自己往坏处想。其实这有点类似于强迫的表现:明明知道总是往坏处想会耽误时间、没有必要,但却担心不这么想会带来麻烦。所以第一点,我们需要学会允许往坏处想,这个想法的存在。正所谓“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其次,要了解如果不往坏处想,会带来的不确定性给我们的不安全感是什么。“如果最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我会变成什么样子,有哪些是我不能承受的。”然后,针对不能承受的东西进行处理,包括理性辩论、提高自信等,也可以使用如反应阻止技术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并进行适当的焦虑处理训练。如有必要,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