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競爭加劇 猛獅科技加大研發迎戰未來

中訪網訊 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為80.81萬,輛累計產量超180萬輛,預計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200萬輛,保有量將達到500萬輛。據行業預測,2020年動力電池的需求量將達到100GWh。

面對超過千億級的中國市場,技術領先的日韓動力電池企業紛紛在中國投資建廠,為2020年中國電動汽車補貼政策結束做準備,如:韓國SK將SK電池中國控股更改為了“SK藍龍能源”,並投入864億韓元;三星SDI也宣佈投資2394億韓元,在中國建立一個電池材料生產合資企業。

與此同時,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卻在持續退坡,上游關鍵材料價格在持續上漲。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中國動力電池企業所面臨的挑戰巨大。在競爭日趨白熱化的情況下,如何決戰千億級市場?

2018CIBF展會期間,猛獅科技研究院院長、高端鋰電事業部副總裁鄧中一博士接受電動汽車資源網專訪,並給出瞭如下專業看法:

生存“法寶”:充裕的資金、堅實的技術、規模化經營

面對愈演愈烈的市場競爭,動力電池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需要三個條件:充裕的資金、堅實的技術以及通過規模化經營降成本。洗牌階段已經來臨,有實力的行業巨頭方可決勝市場。

在產能規劃方面,猛獅科技在福建詔安規劃建設總產能6GWh的圓柱三元電池項目。其中,一期1GWh18650型電池已於2017年3月份量產,一期後續1GWh18650型電池和二期2GWh21700型電池生產線正在建設中;在湖北宜城規劃建設總產能10GWh的鋰離子電池項目(6GWh的方形鋁殼鋰離子電池和4GWh軟包鋰離子電池)。其中,項目一期1GWh的方形磷酸鐵鋰電池和1GWh的方形三元電池正在建設中。

在技術研發佈局方面,猛獅科技專門設立研究院(包括深圳總院、詔安分院和武漢分院),從事鋰電材料、電芯到PACK的開發。此外,子公司上海松嶽具有PACK和BMS獨立開發能力。猛獅科技還在廣東深圳、江蘇鎮江、湖北十堰等地設立專業從事PACK研發生產的子公司,加強定製化生產,實現從電芯到PACK的一體化研發、設計與生產。

在鋰電池材料方面,猛獅科技開展了硅碳負極材料、NCA三元前驅體正極材料、鋰離子電池用高檔電解銅箔等新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在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設立從事廢舊鋰電池回收、拆解、再製造及梯次利用的子公司,佈局鋰電池回收業務。

鄧中一博士表示,猛獅科技將加快技術創新,提高鋰電池各項性能,滿足國家政策和標準要求,並通過規模化連續生產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

發展“法寶”:加大研發投入是贏得未來的關鍵

“把好的產品生產出來是為了今天,但如果要迎戰未來,最關鍵的是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技術實力。”鄧中一博士表示。日前中汽協公示汽車動力蓄電池和氫燃料電池行業白名單(第一批),三星、樂金赫然在列。與此同時,外資電池廠商正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力度,準備為自主品牌車企提供配套的消息也傳的沸沸揚揚。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新能源產業生態的逐漸成熟,國內動力電池企業的快速發展,全面放開市場不可避免,對於未來面臨的全球化市場競爭,最重要的是加大研發投入。

動力電池競爭加劇 猛獅科技加大研發迎戰未來

猛獅科技研究院院長、高端鋰電事業部副總裁鄧中一博士

目前動力電池白名單已有多個版本,此前的電池白名單與補貼相掛鉤,主要是為了在短期內培育國產動力電池快速發展;而目前的白名單強調自願申報,不與補貼掛鉤,且有三星、樂金等外資企業在列。從當前的形勢來看,該白名單意義不明。“此前外資電池企業與國內電池企業相比,擁有規模優勢,在進軍國內市場時,採用壓價方式獲取訂單,但是近幾年來,國產電池企業發展迅速,並逐漸形成了規模化,在價格方面也有了一爭之力。新一輪的行業全球化市場競爭,除了實現規模化經營降低成本,加大研發投入才是贏得未來的關鍵。”鄧中一博士表示。

目前,猛獅科技研發團隊研發的18650型圓柱電芯,單體電芯能量密度可達250Wh/kg。此外,猛獅科技正在佈局、預計將在第四季度推出的21700電池,能量密度或可達260~280Wh/kg,明年的目標更是要達到300Wh/kg 。鄧中一博士表示,要實現300Wh/kg能量密度是比較容易的,難點在於在提升能量密度的同時,還需兼顧電池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循環壽命,因此還有大量的研發工作要做。

猛獅科技將持續增加研發投入,為已經到來的白熱化競爭的市場“搶奪戰”準備充足的“彈藥”!猛獅科技研究院正積極建設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實施動力電池提升工程:2020年單體比能量將超過300Wh/kg,力爭實現單體350Wh/kg,系統260Wh/kg的新型鋰離子產品產業化和整車應用。同時,加強新體系動力電池研究:協同開展新體系動力電池產品的研發創新,積極推動鋰硫電池、金屬空氣電池、固態電池等新體系電池的研究和工程化開發,爭取2020年單體電池比能量達到300Wh/kg,2025年達到400Wh/kg,2030年達到500Wh/kg。(電動汽車資源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