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酱油与中国酱油有什么区别?

抠脚大汉的少女心

历史上,中国、韩国和日本都能算作东亚儒家文化圈,虽然个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的宗教政治哲学文明,但在生活方式上面也有很大的共通之处。比如说,爱吃豆腐、爱吃酱油,都是共同的爱好。说起酱油,因为日本刺身的流行,日本酱油随之出现在中国的市场上。很多人开始不理解,觉得自家县城里不也有酱油厂吗?这日本酱油有啥了不起的?

我很荣幸生活在中国酱油最好的地方——广东。在日常烹饪过程,我也喜欢使用酱油,而且还参加过不少酱油博览会以及拍摄过一些与酱油故事相关的片子。在我自己的观点里,中国酱油丰富性的确远优于日本酱油的,特别是广东一带出产的酱油,由于处在亚热带地域,制作酱油所用的豆瓣可以实现全年的常温发酵,这对味道的丰富性有很大帮助,所以我一直有个观点:酱油才是广州最好的手信!

虽然日本产的酱油,一旦碰上冬天结冰会停止酵母的发酵,尽管口味的丰富性较差,也不如南方酱油那般既富有浓郁豆豉香味而不是微甜的口感,但是日本酱油酱油在制作工艺的先进性方面则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同时在日本常年能吃到的鲜味浓郁的深海鱼生,若是用南方的酱油,则会轻易盖过鱼本身的滋味,反倒用口味较清淡的酱油更能相得益彰!


饭醉分子闫涛

1、功能和种类有区别。

日本酱油和中国酱油最大的区别,本质是上饮食习惯的区别,所以在艺上也有区别。日本喜冷食,吃寿司、海鲜,所以酱油的主要功能在于适合点蘸。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在于炒、焖、煮等热闹场面,所以中国的酱油更适合炒、焖,煮等各种功能,所以中国酱油的种类对比日本酱油更丰富,比如适合炒的生抽、适合焖和上色的老抽、适合点蘸的味极鲜等。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是“万字酱油”。

2、原材料和工艺都差不多。

曾经有看过一本日本国内书,上面有介绍过日本酱油的起源和酿造工艺,其描述如下:酿造酱油是先将大豆、小麦等植物原料进行加热处理,使其繁殖曲菌之后在食盐水中发酵的一种成熟的东洋独特的发酵调味品,其原型可以追朔到3,000年前的中国酱油。

并不能明确地知道是什么时候传播到日本的,不过在702年实施的大宝律令中有关于在宫内省的附属于大膳职的酱院以大豆为原料酿造过各种各样的酱油的记录。但是,据说大豆和小麦各占一半的目前的酱油酿造法形成的比较晚,大概在江户时代。

而现在使用的酱油原料依然是大豆、小麦、水、食盐4种。日本每年进口近500万吨的大豆,其中大约有八成用于酿造酱油。现在作为酿造酱油的原料使用的大豆大部分为榨油后的脱脂加工大豆,每年大约需要18万吨多。作为酱油原料直接使用的圆大豆的量虽然比较少,但是最近也在增加,已经超过25,000吨(1992年)。

因此,日本酿造酱油所使用的原料,和中国一样,也主要是大豆。在工艺上,目前日本酱油主要采取的是高盐稀态发酵,高盐稀态发酵生产的酱油不仅具有酱香、脂香浓郁,滋味鲜美醇厚等特点,而且更安全、更卫生。但资金投入大,技术含量高,所以一般国内像海天、李锦记这种品牌企业才采用高盐稀态发酵的工艺。


四季餐桌

日式酱油与中国的“好酱油”并无多大区别,两者之间都属于中国传统酿造酱油谱系。

不同在于:日本的酱油在中国传统基础上精进,用好的原料,低温长时间的发酵,味道细腻鲜甜。而中国九成的酱油走捷径,原料不纯、酿造时间缩水,甚至直接加盐味精色素。

做酱油不是造原子弹,难度适中,食心不一而已。在中国,还是有不少老作坊做的一手好酱油,比如上过舌尖的绍兴仁昌母子酱油,都督品测,认为能打90分左右,杭州非物质遗产的徐同泰,口感更为清鲜,能打90分以上。另外,川粤也有不少好酱油。

所以也不必觉彼是此非,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清代绍兴美食家写的《调鼎集》,开篇写的就是酱油,各色原料、产地:苏州、扬州、黄豆、麦、麸、花椒酱油.....中国的食心和食脉只是暂时蒙尘,会有人捡起、接续!


吃货都督谈美食

日本酱油的发酵技术领先中国,日本已经实现多菌种发酵,中国还是单菌种发酵。更可悲的是中国酱油里拼命放味精来提升酱油等级,消费者不懂觉得酱油鲜就是好!据说一吨三级酱油放一百公斤味精,马上可以成为特级酱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