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免票標準再起爭議,身高標準線是否還科學?

近日,關於兒童免票的標準再次引發社會關注。隨著我國兒童體格發育水平變化,現行的兒童免票身高標準線是否還科學?在年齡和身高之間,又該如何權衡,才能保障兒童的社會福利?

兒童免票標準再起爭議,身高標準線是否還科學?

5月10日,北京北海公園門口,一名小女孩正在排隊購票。 冷昊陽 攝

兒童票以身高為標準引爭議

近日,關於兒童票購票的標準再次引發民眾的關注和討論。其中有人認為,以身高為標準的購票方法是在變相“懲罰”大個子,但同時也有民眾覺得以身高為標準更加方便快捷。

為何以身高作為標準?

我國以身高作為兒童票的購票標準似乎由來已久,那麼其背後又有何考量?

在部分領域的現實操作中,以身高為標準同樣有比年齡更加明顯的優勢。

以公共交通為例,據北京的一名公交車司機介紹,以身高為標準,可以直接判斷兒童是否在優惠範圍之內,而如若每個孩子上車都要提供證件以查驗年齡的話,則會導致效率過低。

兒童免票標準再起爭議,身高標準線是否還科學?

5月10日,一名兒童在北京北海公園玩耍。 冷昊陽 攝

近7成家長贊成以年齡作為標準

今年4月,對1969名兒童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6.7%的受訪家長認為以身高作為兒童票收取標準不合理,67.1%的受訪家長贊同兒童票收取以年齡為準。

而數據從一定程度上也佐證了這些家長的看法。據媒體報道,中國疾控中心的數據顯示,從1992年到2002年,全國六歲的城市男性兒童平均身高增加了4.9釐米,而到2012年又增加了3.7釐米,達到了1.2米,12歲兒童平均身高已超過了1.5米,14歲兒童的平均身高已達到或接近1.6米左右。

北京市民曲女士就很贊成兒童票收取以年齡為準。在她看來,現在孩子營養都比較好,以曾經的標準來要求現在的孩子,不但有些“過時”,還很容易在購票過程中產生矛盾。

而更讓她擔心的是,當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可以享受優惠而自己不行時,甚至會讓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以年齡為標準是否科學?

既然有近7成家長贊成以年齡作為標準,那麼,以年齡作為統一標準是否科學?

在天津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看來,採取優惠政策的初衷是為了給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創造健康的環境,所以不論什麼樣的標準,都要圍繞這個初衷來制定。

“相比於身高,採用年齡為標準的確是個更好的辦法,這會更有利於維護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健康環境,也更有利於社會公平。”張寶義說。

“現在主要的問題在於操作層面。很多孩子不會很早就辦身份證,我們也不能要求他們出去玩的時候隨時帶著戶口本。”在張寶義看來,不少部門都意識到了以身高為標準的不合理性,但是目前缺乏有效的辦法加以解決,所以只能沿用老辦法。

兒童免票標準再起爭議,身高標準線是否還科學?

地方探索不斷 效果難言滿意

對於兒童票的購票標準,早在2012年,國家發改委發佈的《關於進一步落實青少年門票價格優惠政策的通知》就提出了青少年門票價格政策:對6週歲(含6週歲)以下或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的兒童實行免票;對6週歲(不含6週歲)~18週歲(含18週歲)的未成年人實行半票。

近年來,關於兒童票優惠標準,一些地方也有自己的探索。

如成都,從2017年起,兒童在全市範圍內乘坐公共交通的免票身高線統一調高至1.3米;再如,今年1月,江蘇省物價局印發的《江蘇省景區門票和相關服務價格管理辦法》中,也進一步明確了對6週歲(含6週歲)以下或者身高1.4米(含1.4米)以下的兒童憑有效身份證件免收門票的規定。

但現實中,這樣的標準是否被嚴格落實,依舊要被打上一個問號。據媒體報道,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杭州靈隱寺、山東泰山等多家知名景點都只以身高作為標準。

兒童優惠票的標準該怎麼定?

在民眾的爭議中,兒童優惠票的標準最終會走向何方?

在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光金看來,無論是以身高為標準還是以年齡為標準,二者都有其優勢所在,如果售票方繼續以身高為判斷標準,則要不斷根據中國兒童的平均身高來對身高標準線進行改善。

“而如果以年齡為判斷標準,則可以參照老年證的經驗為適齡兒童製作身份證明。”在陳光金看來,此舉雖然有可能帶來更高的社會成本,但卻更有利於保障兒童的合法權益。

“但無論選擇哪種方式,都必須要堅持以兒童的社會福利作為優先考慮。”陳光金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