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流量為啥“越跑越快”?

在流量資費下調的大背景下,“偷跑流量”卻成為網絡熱詞。

“原本1個G夠用一個月,如今卻挺不過15天。”許多用戶開始對手機流量的“非正常消耗”提出質疑。

我們可以發現,用戶流量過度消耗、運營商流量計費方式不夠完善等現象確實存在,已成為通信資費降低的一大掣肘。

手機流量為啥“越跑越快”?

流量資費為啥不降反升?

的確,相信不少手機網民都沒有“被降費”的感覺。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用戶的手機裡往往裝載了很多軟件,尤其是各種APP,是潛在的流量“竊賊”;二是目前運營商採取的降費手段,並非直接降低流量售價,而是採用多種經營策略提高流量利用效益。

提速降費目標是有的,但手段平庸匱乏

從目標導向來說,既然提速降費針對的是全體網民,就應更多地以用戶為中心,多站在用戶的立場來實施提速降費,只有用戶切實感受到了提速降費,才算真正實現了目標。

在這個思路下,也就不僅僅是運營商的責任範疇,而是涉及多個方面。比如,對手機軟件以及一些“高耗流”軟件的bug,要有相應的規範和限制。當出現太多用戶明明沒有使用意向,但流量卻被相關軟件“狼吞虎嚥”時,不僅是對用戶流量的浪費,也是對通信資源的浪費。再較真一點,這其實也侵犯了用戶利益,屬於在剝奪用戶知情權的前提下的“偷竊”行為。

其實,關於提速降費,我們有時候也太糾結於運營商本身。從根本上解決流量問題,一個更加便捷的方式,便是公共場合裡的Wi-Fi的覆蓋和質量的提升。一方面,諸如火車站、機場、銀行等公共場所,官方可以提供信號足夠正常使用的Wi-Fi,提高服務質量。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私人開放Wi-Fi的安全把控。有針對性地制定服務行業的“對客Wi-Fi”標準,提高Wi-Fi的安全性,給用戶吃定心丸。

手機流量為啥“越跑越快”?

需要不斷改進,降低廣大用戶的現實痛點

近些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提速降費問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指出移動網絡流量資費年內至少降低30%。可以看出該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民生、阻礙發展的癥結,社會輿論也是高度關於該領域的新問題、新動向,普通群眾就希望提速降費“簡單粗暴”,方案不需要那麼燒腦繞口,套餐不再有這麼多的套路。

從長遠來看,我們終將進入免費使用無限流量的時代,這有賴於科技的進步,也有賴於政策和發展思路的調整。只是在現階段,我們需要不斷改進,降低廣大用戶的現實痛點,讓惠民政策真正惠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