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價值一個億:杭州離一線城市還有多遠?

文|孫不熟

對各種想買房子的人來說,今天這個話題價值一個億吧。

不得不聊杭州。最近有兩個朋友分別從北京、廣州去到了杭州,一個是去網易杭研院,一個是去阿里雲。一個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質量,一個是為了更高的工資收入,我的這兩位朋友都是高高興興地搬家過去的,絲毫沒有城市方面的落差感。甭管這座城市是幾線,它在人才吸引力上,的確已經具備了全國性的影響力。

前兩天又看到新聞說,杭州把臨安撤縣設區了,市區面積從4000平方公里擴張到8000平方公里,不少自媒體開始驚歎杭州市區面積超越了上廣深寧,這種讚美是非常沒有質量的,因為單純看面積是沒有意義的,否則重慶早就是全國第一了;單純看規模也是沒有意義的,河北省的經濟體量超過香港了,但影響力和香港不在一個次元。

但自媒體就是這樣,一個城市處在升騰期的時候,任何蛛絲馬跡都可能會帶來故作高深的解讀和潮水般的讚美。

應該說,這是一次比較常規的區劃調整,其內在邏輯和北京拿下密雲、上海拿下崇明、廣州拿下增城、南京拿下高淳完全一樣,那就是拓展土地資源,做大城市規模。

這個問題價值一個億:杭州離一線城市還有多遠?

杭州的短板是什麼?正是規模,無論是看常住人口、GDP、稅收收入,還是看本外幣存款,進出口總額、專利數量,幾乎所有的總量數據,杭州都還是一個妥妥的二線城市。

杭州的長處是什麼?存在感,叫影響力也行,最近三到五年,相信每一個國人都感受到了杭州超強的氣場。比如說看上市公司的數量、富豪榜的排名、創業創新的活力、房價的高度,杭州都已經十分接近北上深,再加上有阿里巴巴這個宇宙級的企業刷存在感,有G20峰會和亞運會兩大盛會的背書,在鎂光燈的待遇上,杭州已經是一個妥妥的一線城市。

當然,規模是一個可以量化的東西,但影響力卻是一個比較主觀的東西,所以我說杭州的影響力大,很可能是有爭議的。為了把搞清楚這個東西,我們把“影響力”拆分為兩個緯度,一個是向內的聚合能力,這體現為門戶城市的屬性,一個是對外的輻射能力,這體現為中心城市的屬性。

在內向的聚合能力上,杭州只是一個普通省會城市的水平,因為華東地區的門戶城市毫無疑問是上海,跨國公司到華開展業務,中國區總部一般是設在上海,很少會考慮杭州,長三角腹地的企業做大了,也都覺得只有把總部搬到上海才算滿足了虛榮心,上海的角色就像是一個超級收割機。

所以我常說上海這個城市搞經濟是很輕鬆的,因為城市能級高、營商環境好,很多企業只要做大,就會自動把總部或者區域總部搬到上海,這個城市其實不需要任何產業政策的,因為這是門戶城市的天然福利。當然,上海這種強大的內向聚合能力也曾經給不少城市帶來了地震,比如浦東開發之後,上海就從廣州收割了不少跨國公司區域總部,本世紀初深圳那場“被誰拋棄”的危機,歸根結底也是來自上海的威脅,雖然那場危機並沒有真實發生,但上海的存在,一直是懸掛在深圳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在中國,任何一個創業者都會面臨一個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如果騰訊做了,你怎麼辦?對所有中國城市來說,也會面臨一個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如果這個企業做大了,它會不會搬到上海?

在外向的輻射能力上,杭州的表現則是極為出色的,這種輻射力不僅僅侷限在浙江省內,還面向全國高能級城市,比如阿里巴巴把支付寶業務註冊在上海,把天貓業務放到了北京,把華南運營中心設在廣州,把國際運營總部開到了深圳,為這些城市提供了資本、技術與就業崗位。

可以說,這是一次二線城市對一線城市的輻射。

除了阿里系,杭州還有海康威視、吉利汽車、萬向集團、網易(杭州)、娃哈哈等一大批具備全國市場輻射力的大企業。我的朋友君臨先生曾統計過中國城市上市公司TOP10的市值總額,數據顯示,杭州上市公司TOP10的總市值僅次於北京、深圳,超過上海,相當於廣州南京的3倍,這一數據直接反映了杭州頭部企業的影響力

這個問題價值一個億:杭州離一線城市還有多遠?

受限於城市能級不高,杭州無法挑戰上海的門戶城市地位,且時刻面臨著被上海抽血的壓力,但杭州懂得另闢蹊徑,在孵化本土企業方面有著驚人的產出,越來越呈現出經濟中心城市的屬性。這種門戶城市與中心城市的互動模式,有點像華南地區的廣深關係。

以二線城市的身段,卻表現出一線城市的存在感,這是對過往城市發展邏輯的一種顛覆。過去,一個城市的影響力是建立在規模效應上的,首先得有大機場、大港口、大火車站、大科研院校作為流量的入口,然後據此做大人口與經濟規模,摘得影響力的皇冠。

現在呢,邏輯有一點不同了,規模不再是建立影響力的必然路徑。比如美國的舊金山灣區(硅谷),不論是人口規模、都會區面積,還是GDP總量,在美國都不算很出眾,但憑藉幾百個本土科技公司,真實的影響力已經超越紐約、洛杉磯、芝加哥、休斯頓等大塊頭的都會區。

中國最像硅谷的地方是深圳,這座城市的成長邏輯與規模效應無關,因為它只有2000平方公里可以玩,在2010年特區擴容之前,甚至只有327.5平方公里算作自留地。這麼一個彈丸之地,是走不了規模經濟的路子的,只能在盆景裡小心翼翼地繡花,不能在草原上縱橫馳騁。創新成為深圳唯一的出路,現在深圳成功了,在人口與經濟上也表現出強大的規模效應,但這只是水到渠成的結果,而非深圳騰飛的原因。

杭州如果走規模經濟的老路,一定會陷入工商業時代的路徑依賴,永遠成為上海的陪襯。說得明白一點,杭州要真正成為一線城市,最好的策略是走硅谷與深圳走過的路,追求小而強,而不是大而強,立志於做一個會持續下蛋的老母雞,而不是一個擅於“築巢引鳳”的房東

有地當然還是好的,以杭州市政府這麼出色的城市運營能力,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肯定是不夠用的,即便把全域16596平方公里的地全部設為區,相信也是各方樂見其成的。這裡面的關鍵是杭州在做大城市空間的同時,能否抵擋住土地經濟的誘惑而堅持創新發展的價值觀?畢竟,創新是個苦逼的事情,是有可能半途而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