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到底是不是迷信?人类思维与易学的关系

易学到底是不是迷信人脑思维与易学的关系

易学到底是不是迷信?人类思维与易学的关系​人脑思维方式与易学的产生

现代思维科学把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思维,一类是感性思维。有的又进一步分为三类:即一是逻辑思维,反映这种思维方式的代表性成果如数学、物理、化学等;二是形象思维,反映这种思维方式的代表性成果如文学、艺术、音乐、美术等;三是感应思维,又叫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医学上称为第六感觉,心理学上称为潜意识,佛家叫做顿悟、反映这种思维方式的代表性成果如易学、佛学、心理学、气功等。动物一般只有感应思维,或叫直觉思维。人类从动物进化为人类,大脑越来越发达,逐渐具有了三种思维方式。直到今天,每一个人从母亲腹内降生,然后学爬、学坐、学走路、学说话、学文化、学知识,一直到成年、工作,成为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人,仍然在重复着人类由动物进化为人类的过程,只不过由亿万年缩短为一二年和十几年而已。天真烂漫的婴幼儿,主要是感性

思维,随着年龄增长和文化知识的学习积累,理性思维日渐增长,一直到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正常人的大脑都同时具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这三种思维能力,只不过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包括遗传因素在内)不同和后天的努力不同,有的人逻辑思维能力发达一些,有的人形象思维发达一些,有的人感应思维发达一些。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有的人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有的人成为佛学家、道学家、气功师的缘故。

但是,这三种思维方式是不可能戴然分开的。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这三种思维方式,人类任何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成

果,都是这三种思维方式的综合效应,相互交叉融合发挥作用的结果。

例如,文学家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在构思和创作中,也离不开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没有逻辑思维,作品就不能条理清楚、主题明确;没有灵感思维,作品就构思不成,现实的人和事,就不能变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同样,自然科学家以逻辑思维为主,但许多发明创造首先来自科学幻想,这就是形象思维,而新的发明和创造,又往往以灵感思维为触发点。佛家、道学家、易测高手多以灵感思维为主,但也离不开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如易测高手往往不用书面起卦,就能在瞬间直接断出结果,但他依赖的也是比类取象的形象思维和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逻辑思维。所以说,人脑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时,三种思维方式是在综合发挥作用的。

孔子在(系辞传》中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运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种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他又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逃通天下之放。非天下之至神,其软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

深而研几也。”这就是说,易学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长期观察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现象,综合运用三种思维方式,特别是感应思维、灵感思维,沉思默想,“寂然不动,感而逐通”,从而悟出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又通过深入研究,演绎推理、综合概括而成的。

易学到底是不是迷信?人类思维与易学的关系​易学以阴爻、阳爻两个最简单的符号来概括和演绎万事万物,这与现代计算机技术以0和1这两个二进制符号概括和演绎万事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阴爻、阳爻这两个符号及其以这两个符号组合变化而成的八卦、六十四卦等等易学符号体系,主要

不是逻辑推理、实验验证的结果,而是“感而遂通”,以灵感思维为主,结合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而逐步完成的。

《周易)一书,是中华民族在易学思维发展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它是周代以前几千年间,由伏袭画八卦,历经(连山易),《归藏易》,而形成的一套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并且将长期大量占签篮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写成了卦辞、爻辞这些文字系统。

春秋战国期间,周王朝的一统天下被打破,列国纷争,天下大乱,易学不再是统治阶级上层少数人(太卜、史官等)垄断的“专利”和“技术”,易学开始流人民间。(周易》一书,遂成为广大“士”阶级即知识分子阅读研究的对象。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讲:“孔子晚而喜(易》而读(易),书编三绝。”l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基出土了(帛书周易)。其中(要)篇中也讲:“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这些史料和出土文物都证明,处在春秋末期的孔子,不仅整理了《诗》、(书》、《礼)、《乐》、《春秋》等典籍,到晚年,《周易)一书特别喜爱,进行了深人研究,在弟子们的协助下写出十篇文章,不仅考证、论述了易学的起源,占卜的原理、占卜的具体方法,对六十四卦的卦象、爻象、卦辞、爻辞一一进行

了诠释解说,而且还从哲学的角度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阐发了《周易)一书的思想内涵,及其在经邦济世,治理国家,指导人生等方面的伟大意义和实用价值。孔子在《系辞传》中说:“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孔子在这里讲得很清楚,易学不是一门空洞无物纯粹抽象的理论,它是概括天下万事万物规律、能够指导实际行动的经典。

所以圣人贤士用它来统一天下人的思想和意志,用它作指导思想来完成治国平天下的伟大事业,同时还用它判断、解决天下一切疑难问题。正因为孔子及其弟子这十篇文章,将《周易)一书的哲学价值、政治社会学价值以及预测学、咨询文化价值阐发得十分精辟,十分透彻,为统治阶级和广大“士”阶层所认同,因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十篇文章逐步被称为(易传》而纳入《周易)一书。到汉代,《周易)被官方尊为群经之首,《易经》的内容就毫

无异议地包括了“经”、“传”两大部分,从此,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作为钦定的教科书面流传到今天。由于孔子及其弟子这十篇解说《周易)的文章的哲学价值、政治社会学价值十分突出,以至于到今天,有些所谓以“义理派”自居的专家学者,其研究“周易”,往往出现贬低“经”而抬高(传)的倾向,说什么(周易》原本是一部占卜书,只是由于孔子的“易传”才使它升华成一部哲学著作。所以他们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易传”部分。说白了,这不是在研究《周易),而是在研究孔子、研究“孔子研究周易的文章”。笔者不敢赞同这种观点。试想,没有“经”,哪来的“传”呢?难道孔子的“传”已经把“经”的所有内涵和价值都阐发穷尽了吗?如果是这样,哪还有几千年来庞大的易学思想文化体系呢?

1995年12月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广东民间学者黄凡一部研究《周易》的巨著《周易一一商周之交史事录》,该书由中国

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写序推荐。该书从考据学、史学角度对《周易》本体即“经”的部分进行了全新的发掘和解

说,几乎全部推翻了孔子在“易传”中对六十四卦卦名、卦象、交象、卦辞、爻辞的解说,可以说大有“振聋发喷”、“石破天

惊”之势。可惜,这部书在易学界至今影响甚微,没有引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注意和重视。

综合下来我国的易学是先贤古人用自己的智慧,经过不断的各种思维逻辑方式,经过大量实践总结下来的一种思维结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