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都是怎麼脫光的?比現代人還會玩

現在的年輕人,總是在自嘲自己沒有對象,甚至為此還創造出來一個節日。這個節日既不是“土節”,又不是“洋節”,而是民間自發的網絡新興節日。人們把數字“1”與光棍形象相聯繫,於是把1月1日稱為小光棍節,1月11日和11月1日稱為中光棍節,11月11日稱為大光棍節。習慣上,一般的光棍節是指每年的11月11日,可見光棍節是一個數字文化的產物。

所以相親就成為了一個非常常見的事情,通過親戚朋友到處物色推薦,撮合一對年輕男女。但是古代人怎麼解決光棍的問題呢?

古代人都是怎麼脫光的?比現代人還會玩

光棍原指沒有老婆的男子,主要是指未婚男性,也包括離婚、喪偶男性。隨著單身女性的增多,光棍已經沒有性別的指稱,它也包括未婚女性。我們來看看古代的他(她)是如何“脫光”的?

1、千年智慧結晶——相親。

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仲春會”,功能類似於現在的相親大會。在古代,相親叫做“奔”。不理解這個字不要緊,換成“私奔”總該懂了,差不多就有這種意思。這種能有效解決光棍的手段,就這麼一直傳承到現代。

古代人都是怎麼脫光的?比現代人還會玩

2、光棍完全不愁娶

其實現代很多女性,是自願,而不是迫不得已單身。反觀在晉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齡是必須要嫁人的。《晉書·武帝紀》(卷三)記載,司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要求,“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意思是:“女孩子到17歲了,如果父母不將閨女嫁出去,那麼地方領導就要強行給她找老公了。”所以,與其被強行分配,當然是自己選更好。到了南北朝這個問題就更嚴重,如果女性適齡不出嫁,會被視為犯法,甚至連帶家人。所以光棍壓根不愁沒媳婦,媳婦會送上門來。

古代人都是怎麼脫光的?比現代人還會玩

3、強制女性結婚的“官·媒”

不過官媒你聽過麼?官媒,在古代是指官方婚姻介紹所,它甚至有權利,指定某女嫁給某男。有這麼個強制“脫單”的單位,你說古代怎麼會有單身狗。掌握著年輕未婚男女花名冊,安排督促男30 女20前完婚,並幫助寡婦,喪妻者重新組織家庭。權力非常大。

古代人都是怎麼脫光的?比現代人還會玩

4、限制富人娶妾

過去實行的是多妻制,這樣便人為造成了男多女少現象。國家統治者看到了男人過度納妾給社會帶來的多方面嚴重問題,所以,不少朝代都加以限制。如在漢代,蔡邕所著的《獨斷》稱,“卿大夫一妻二妾”,有特殊貢獻,才可以最多娶八個妾——“功成受封,得備八妾。”有點文化和身份的人,可以娶一個妾,即“士一妻一妾”。普通老百姓是不準娶小老婆的,“庶人一夫一婦。”現在的小夥伴們就感受不到其中的玄妙啦

看了這麼多古人脫單的故事,單身小夥伴應該若有所思,蠢蠢欲動吧,最後的最後希望大家早日找到屬於自己的另一半。

古代人都是怎麼脫光的?比現代人還會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