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我多愛孩子,都不會為了他改變我自己

无论我多爱孩子,都不会为了他改变我自己

如昨日相告,我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不是燒香拜佛的迷信老奶奶,也不是把佛學當科學研究的知識分子。而是篤信因果和輪迴,人生的目標就是死了能去極樂世界,永遠的從六道輪迴中解脫出來。

其實我老公比我接觸佛教還深,在深圳就經常和高僧大師聊天什麼的;去江西淨土宗祖庭東林寺拜訪大安法師也是他帶我去的;在北京龍泉寺皈依也是他陪著我的,他以前在北京上學,對北京比我熟。

但他就是把宗教當一門科學來研究的,覺得是個好學問,沒有做教徒。

我也從來不勸他。佛教徒就是這樣,界限感很強。你的事就是你的事, 你的緣分就是你的緣分,我可以影響你,但不會干預你。這一點又和精神分析很像。

結果我老公信了基督教。

得知他信仰耶穌的時候我內心喜悅。有信仰總比沒信仰好。頑固的理工男能相信唯物的世界之外還有其他更高層次的存在,驕傲的硬骨頭能低下自己的頭顱謙卑下來,這已經很好了。

佛教徒真沒那種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執念。

佛教無量法門,哪個順手用哪個,哪個合適用哪個。你若是一條魚,菩薩化成河渡你;你若是一隻鳥,菩薩化成風渡你;你是醫者,菩薩化成病患渡你;你是路人,菩薩化成乞丐渡你。

當然這個話可能其他宗教的寶寶不愛聽。這個可以理解。我們要尊重別人。這是一個佛教徒的自我修養。所以一切都是解釋而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解釋也是。

總之,我老公做了一個喜樂的基督徒。我也經由他認識了許多仁慈有愛,智慧擔當的基督徒朋友。

我深深為他們身上的基督精神感動,尤其讚歎基督夫妻那種靈魂伴侶般的相守,因此寫下一篇文章:近距離觀察十對基督徒夫妻,幸福婚姻的秘密原來是......

我兒子經常和我老公一起參加基督教聚會,其間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安靜和投入,還經常和大人一起默默祈禱,口稱阿門。

有天老公跑來和我說,他要去約旦河受洗,想帶兒子一同受洗,問我同不同意。我說我沒意見,你問他就行,我兒子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老公很吃驚,他以為我會反對。

結果我四歲的兒子,在臺北一個盛大的基督徒聚會上,拿著話筒,當著屋裡上百號人的面說,他相信上帝,願意受洗。

我不認為這是小孩子胡說的。我兒子是這樣,你一個月前問他要什麼聖誕禮物,再過一個月再問他,一個字都不會差,一模一樣。他知道自己要什麼。我瞭解他。

於是我兒子和他的父親一起在約旦河受洗,從此走上了信仰之路。

我本來挺高興的,直到有一天,我兒子對我說:媽媽你也要信上帝,不然以後我和爸爸去了天堂,你沒去,我們就不能永遠在一起了。

我的內心被震了一下,忘了怎麼敷衍的,總之是糊弄了過去。

最近,我兒子突然對死亡這個話題開始敏感。6歲的孩子開始對死亡表現出好奇,開始瞭解到原來人都是會死的,這個是正常的,很多孩子都會這樣。

然而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面對死亡的問題,是非常艱難的;不僅僅是孩子,即使成年人,也一樣不容易。

還好我兒子有上帝。

但問題又來了,有了死亡焦慮的孩子更加執著的勸我信基督,因為這樣就可以永遠和媽媽在一起了。一家三口,天堂團聚,一個都不能少,少一個都不行。

好幾次,尤其是我兒子哭著說,媽媽你不要離開我的時候,我的情緒是有些崩潰的。

我想,要不我就受洗了吧,反正佛教還是很開放的,酒肉穿腸過,佛祖都能心中留,受洗一下,也沒有什麼關係,起碼我兒子心裡能舒服一些。

而且從內心來講,我也並非不接受基督教。在我看來佛教和基督教就像歐洲和美洲一樣,他們都是存在的,只是人們的選擇不同而已。而這個選擇,是由我們經劫累世,多少輩子累積下來的業力或者緣分決定的。

但後來,我終於還是放棄了。放棄的原因不是我信仰堅定,而是因為我學了心理學。

我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你希望孩子活成什麼樣子,你就首先要活出那個樣子,而不是自己是另外一種樣子,卻希望孩子活成你沒有活成的樣子。

比如我,三十歲之前不能做自己,被各種愛啊,期待啊,這些非常美好的東西捆綁,努力去活成別人希望我活成的樣子。大家很滿意,而我很鬱悶。

所以我非常希望我兒子能活得自由自在,活出他自己的生命力。

然而今天,如果我因為兒子的需要而改變了自己的信仰,這個給兒子的潛意識裡留下的信息就是:我們可以為了所愛的人,改變我們自己。

在未來我兒子的人生中,可能發生兩種情況:

第一種,他從我這裡嚐到了甜頭,學會了用情感去綁架別人。

一遇到什麼事情搞不定,他就說我好愛你,你要這樣那樣,那樣這樣。。。否則我會好傷心。。。

一想到堂堂七尺男兒這樣溝通,說實話我有點惱火。

第二,他從我這裡學會了妥協和犧牲,他會為了別人的期望改變他自己。

可以想象嗎,他的女朋友說:如果你愛我,你就不許出國;如果你愛我,你就不許做那麼忙碌的工作;如果你愛我,你就不許和那些吊兒郎當的朋友來往。。。

甚至,如果你愛我,你就不要再信仰上帝,你要和我一起信仰某某教。

我想我兒子八成會同意,因為他的媽媽當年就是這麼做的。

不寒而慄。

所以我決定,溫柔而堅定的拒絕他。

我要對他表達我的主張,設立我的界限:我愛你,非常愛你。但我是我,你是你。我不干涉你,你也不能干涉我,用愛的名義也不行。

一萬句尊尊教誨讓孩子勇敢做自己,都比不上做一回自己給他看。

短時間內,我兒子當然會傷心,但從長遠來看,他終將接受這個現實,而且明白他不能勉強別人,別人也不能勉強他。

從情感上看,我兒子可能終於體會到,原來他和媽媽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個體,我們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選擇,我們並非是完全一致的,我們也終將分離。

作為母親,讓兒子認識到這一點可能是有點不太情願的,雖說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但又有幾個母親能真的開心快樂的看著孩子遠走高飛?

孩子和父母的鏈接要恰到好處。太弱了,孩子沒有根基,沒有力量;太強了,孩子沒有生命力,沒有發展。

說到底,我們養兒育女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一輩子愛我們,一輩子和我們在一起;而是為了讓他們擁有豐盛自由的生命。

那麼重點來了: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擁有一個豐盛自由的人生,最好的教育就是,自己活出一個豐盛自由的生命來,給他看

无论我多爱孩子,都不会为了他改变我自己

﹌END﹌

《小莉幸福課堂》

訂閱小莉幸福課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