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中蒙汗藥是什麼?

《水滸傳》中最精彩的情節可以說是《智取生辰綱》了,把吳用的智慧和晁蓋的仁慈都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精明、謹慎的楊志不是倒在吳用的計謀上,而是倒在白勝巧妙下的蒙汗藥上。楊志等眾人在黃泥岡吃了晁天王等人賣的下了蒙汗藥的酒之後,一覺從日色當午“直到二更,方才得醒”。而他們所押送的生辰綱早被晁蓋等人搬回家去,成為梁山集團創業的第一桶金。梁山好漢中的魯智深、宋江、戴宗等人都喝過蒙汗藥,就連在金聖嘆眼中的天人武松也差一點被麻翻在地,《孟州道母夜叉賣人肉》中的一段話:“那婦人哪曾去切肉?只虛轉一遭,便出來拍手叫道:‘倒也!倒也!’那兩個公人只見天旋地轉,噤了口,望後撲地便倒……只聽得笑道:‘著了!由你奸似鬼,吃了老孃的洗腳水!’”“母夜叉”孫二孃說的“洗腳水”,想必就是大名鼎鼎的“蒙汗藥”了。孫二孃依靠此藥將押送武松的兩個差人麻翻在地,虧得武松本人警惕性高,見酒發渾,起了疑心,不然景陽崗上的打虎英雄,恐怕就真要變成母老虎手中的人肉包子了。

《水滸》中蒙汗藥是什麼?

孫二孃

其實《水滸》中的蒙汗藥是一種迷幻藥。傳統醫學很早就在使用與蒙汗藥藥性相似的麻藥來治病救人了。首推東漢三國時期的神醫華佗和他著名的“麻沸散”。《後漢書》中對華佗使用麻沸散做了詳細的記載:“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跨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前洗,除去疾穢……”。在手術前服用麻沸散,病人能迅速昏睡,且疼痛全無,即使開膛破肚也不會知覺。

據《本草綱目·草部》記載一種叫做曼佗羅花的草藥具有麻醉的神奇功效。曼佗羅是茄科草本植物,其花冠可以入藥。《本草綱目》中說曼佗羅花又被稱為風匣兒、山茄子,氣味辛、溫、有毒,可以“作麻醉藥。秋季採曼陀羅花,陰乾,等分為末,熱酒調服三錢。割瘡、炙火宜先服此,即不覺痛苦。”現代中醫則把曼佗羅花稱為洋金花,明確指出該花有強致幻和麻醉作用,可以作為麻藥使用,洋金花的效果已經得到了成功的證明。

用曼陀羅製成蒙汗藥,是何人何時發明,不好考證了。但古書中有關此藥的記載始見於宋朝。司馬光的《涑水記聞》中載:“五溪蠻漢,杜杞誘出之,飲以曼陀羅酒,昏醉,盡殺之。”對其製法,明人魏浚在《嶺南瑣記》及清人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中都有同樣記載:“用風茄為末,投酒中,飲之,即睡去,須酒氣盡以寤。”蒙汗藥與酒配伍,更是“珠聯璧合”,效果更佳,藥力見效快,出門便倒,倒頭便睡。水滸中被麻倒得人都是飲酒造成的。

據書中中記載,孫二孃於是調了一碗解酒藥,張青扯住耳朵灌將下去。沒半個時辰,兩個公人如大夢初醒一般,看著武松說道:“我們卻如何醉在這裡?這家恁麼好酒,我們吃恁不多,便咋地醉了。記著他家,回來時再問他買吃。”可見蒙汗藥是有解藥的。用冷水噴面或強灌特製的藥湯,就能使人甦醒過來。解藥之法,清朝程衡在《水滸注略》中介紹“急以濃甘草汁灌下,解之。”孫思邈《千金方》中說:“甘草解百藥毒。”李時珍說得更清楚:“菓中有東茛菪,葉圓而光,有毒,誤食令人狂亂,狀若中風,或吐血,以甘草煮汁服之,即解。” 孫二孃用的解藥就是甘草汁。只不過《水滸》作者沒寫出來,賣弄學問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