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閱讀|青年作家邢小俊《拂娑大地》連載之三:天爺注視下的丘隅

青阅读|青年作家邢小俊《拂娑大地》连载之三:天爷注视下的丘隅

銅川共青團

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們是全團在行動。

青阅读|青年作家邢小俊《拂娑大地》连载之三:天爷注视下的丘隅

導讀:

這是紀實文學的黃金時代!中國社會的鉅變,為作家提供了寶貴的礦藏。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耀州籍作家邢小俊紀實作品《拂挲大地》,以渭北高原耀州區為原型,用它的文學性給讀者展現了一種罕見的《詩經》美學,以它的時代性給讀者展現一個讓人振奮的中國新農村的蓬勃圖景!

當前的中國農村,正在發生著驚心動魄的變革!農村發展不是否定再否定式發展,而是螺旋式發展、上升。 《拂挲大地》設計為正、反、合三部分,亦有此深意。近年來,在耀州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耀州區城鄉面貌煥然一新,117個行政村33萬人口的生存生活環境有了極大改善,耀州大地上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偉大變化。“耀州故事”“耀州好人”“耀州成就”“耀州模式”頻頻被國家、省、市媒體關注,耀州人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自信、自豪。 “讓禮村”是耀州區117個村落的縮影,但是它原汁原味地展示出了這些村落的精氣神!“合 篇”觸及到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七權同確、脫貧攻堅、基層黨建、返鄉創業、新鄉紳文化、合作社、醫療改革、農村電商、文娛生活、搭夥養老新模式諸多方面,發人深省、使人振奮、催人上進。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從五千年綿延不斷的悠久歷史中走來,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流的中華文明。耀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拂挲大地》“正 篇”裡大量描繪、溯源了古村傳承千年的文化根基和基因。

青阅读|青年作家邢小俊《拂娑大地》连载之三:天爷注视下的丘隅

青阅读|青年作家邢小俊《拂娑大地》连载之三:天爷注视下的丘隅

天爺注視下的丘隅

天上響起了雷聲,村子裡的人就會說:爺在說話。

周圍的人肯定會附和著說:爺說話了。村子的人,一生中都知道頭頂上的虛空中蹲坐著神靈。黎明時分,當天空慢慢呈現出瓷器般的青白色,能看清手掌的紋路,他們就會說“爺醒來了”。

他們說這些話時自然親切,像說著家常和日子,理所當然。在他們心裡,一生都接受著天爺的目光,天爺的目光仁慈而嚴厲,無處不在。

億萬年間,是風,把細膩的綿沙土從遙遠的西北方向搜刮而來,無數次地堆積,疊壓,便有了這厚達百米,連綿渾圓的臺原丘群,鋪天蓋地。繼以風和野水的奔走沖刷,遂有臺原、梁、峁、壑,盡顯洪荒和渾樸。

厚土高天,天地玄黃。空氣裡,亦有黃土的腥鮮和農作物揚花時甜膩的味道。

丘隅的意思就是丘陵,明朝時,這塊丘陵上的喬進士曾撰《丘隅意見》一卷,多載錄明朝史事,涉及朝章典制、科貢選舉、兵制邊防、鹽法田賦、茶馬貿易、風俗變遷,間有考訂經史文字。

青阅读|青年作家邢小俊《拂娑大地》连载之三:天爷注视下的丘隅

在夕陽的蛋黃色光暈下, 這眾多的土的臺原,遠看卻像排列在籠屜中的饅頭,更像集合的乳房。陰影最先伸進那些土原凹進去的地方。這像饅頭的原,擎舉著一樹樹高大的會開花的桐樹、柿子樹。場上,一個個像饅頭的麥秸積羅列其上,發酵的麥秸散發出一股酒味。

時有時無的河有兩條,一名叫濁峪,一名叫清峪,左右各一,夾著這塊黃土,蜿蜒而出。

讓禮村,是丘陵褶皺裡一個古風猶存的農耕村莊罷了,亦是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的故鄉。讓禮村何以得名,緣於柳公權、柳公綽兄弟謙讓互敬的故事。志載,唐鹹通六年,柳公權官拜太子太保,贈太子太師,其堂兄柳公綽官拜檢校左僕射,贈太子太保。兩人生前相商百年後骨骸皆葬故里,葉落歸根。一日,兩人來到故里柳家原附近,見一處佳地,居高臨下,視野開闊,頭枕山樑,腳蹬平疇,風景甚是秀麗,便選擇該處作為墓地。然而,死後兄弟倆究竟誰葬在上首呢?權以綽為長,綽以權官高,便相互謙讓起來,一時難以定奪,相持良久,終不了了之,後人便將墓地附近的邨堡命名為“讓禮村”。兄弟兩人的墓地裡,有七棵梧桐樹,樹上皆有一窩喜鵲。

讓禮村的黃土細膩、綿軟,綢緞一樣的觸覺和蜂蜜一樣的視覺。

有了土就有了地,地是讓禮村所有人的命根。

依靠土地生活的人,必須定居。侍候莊稼的人,像是半身插入土地的一把鐵鍁,等著土地把他磨短,等著時間讓他長鏽。

青阅读|青年作家邢小俊《拂娑大地》连载之三:天爷注视下的丘隅

土地讓人學會了把種子埋在土裡,等待它發芽、開花、結果,所以不能亂跑,從播種到收割,一年就過去了。讓禮村的人,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在這個綿軟細膩的深厚土原之上,人無疑是生息其上的土蝨子。讓禮村的人們附著在土地上,一代一代地下去,定居是常態,走出去是變態。

人謙卑得像土地一樣,在土地裡生長,最後又回到土地中去。土地上變化的是附著在上邊的人,變厚的是土地,人死一茬天上照例就會落下一層土。

在村上,人們能任意叫出一片地的主人,大家都互相熟悉對方的祖宗八代也熟悉著對方的土地,他們心裡清晰地記著你這一料種的什麼莊稼,最終有什麼收成。

村上所有的樹,在冬天落盡葉子,你會發現它們一律向東南傾斜,因為常年的西北風,吹歪了樹。世人常以寧折不彎為標準,原上的樹卻信奉的是寧彎不折,留取生命。村裡多的是大葉楊、小葉楊、椿樹、皂莢樹、楸樹、梧桐樹、槐樹。因為缺水,也為了陽光和生存,它們都要努力著向高處伸展枝丫。一群樹擠著,才能長高,在原上你看見一群樹一排樹總要比一棵樹高些,一棵孤獨的樹,必然斜枝旁出。

雖然缺水,但是遠看村莊,它依然是坐在一簇簇的綠蔭之中的。楊樹六年成椽,二十年成檁,楊樹其實就這兩個用處,鋸成木板打造傢俱,不結實,但也不會走形。父親在兒子出生後給他栽一排樹,長到他結婚時剛好做檁做椽,蓋房娶妻。過三十年四十年不砍伐,楊樹裡面就空心了,一棵爺爺栽的楊樹,父親沒有砍,孫子就不再動了,讓它一直活下去,直到老死,給鳥落腳、築窩。樹過了一百年,死活都成精了。

這金黃色的土地卻能長出一片片肥厚的菸葉,這綿厚的綠色海洋在黃土上更顯眼,綠色的海洋中還有一個土房子,烘烤煙葉的香味隨著嫋嫋青煙飄逸四方。大風,是空氣的迅跑。一場大風一過,這個村莊在頭頂醞釀許久的一窩子熱空氣,被風整個搬運到千里之外。

青阅读|青年作家邢小俊《拂娑大地》连载之三:天爷注视下的丘隅青阅读|青年作家邢小俊《拂娑大地》连载之三:天爷注视下的丘隅

邢小俊,耀州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陝西省“百青”計劃、“百優”計劃扶持人才,陝西省宣傳思想文化系統“六個一批”人才,陝西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哲學社科和文藝領域領軍人才。

用新聞人的眼光發現大題材,用散文家的筆法去書寫中國故事。《潑煩》《覓渡》《超度》《居山 活法》, 獲第六屆冰心文學獎、第三屆柳青文學獎、首屆“絲路”散文獎、中國第三屆網絡文學散文大獎等。

作品連續四年入選《中國散文排行榜》、《中國報告文學排行榜》。

長篇紀實文學《十年 》獲中國作協2015年重點項目,長篇紀實文學《華陰老腔》獲2016年陝西省委宣傳部重點項目,長篇紀實文學《居山 活法》被中譯出版社翻譯成英、法、德、日、西班牙、阿拉伯六種語言。

青阅读|青年作家邢小俊《拂娑大地》连载之三:天爷注视下的丘隅
青阅读|青年作家邢小俊《拂娑大地》连载之三:天爷注视下的丘隅

如果您有關於銅川的作品或訊息

歡迎來稿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