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筍的飲食文化

中國栽培蘆筍從清代開始,僅100餘年歷史,在沿海地區各大城市郊區零星栽培,當地鮮銷。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臺灣省的蘆筍外銷量逐年增多,到80年代臺灣省的蔬菜出口量佔總物資出口量的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蘆筍的出口量在蔬菜中首屈一指。1980年臺灣省的出口量為7.64萬噸蘆筍罐頭,冰凍蔬菜僅為6.15萬噸。臺灣省蘆筍罐頭的出口量佔世界貿易量的70%以上。80年代後,臺灣省由於蘆筍品質不佳,種植蘆筍經濟效益有所輕視。因而種植面積逐年下降,到1987年蘆筍罐頭出口量僅為1.21萬噸,以年23.1%的速度遞減。由此,國際市場蘆筍緊俏。從1984年開始,這種形勢促使中國福建、河南、陝西、安徽、四川、天津等地市大規模地發展蘆筍生產。到90年代初,全國栽培面積達6.6萬公頃以上,年產罐頭超過8萬噸,成為中國出口創匯的主要蔬菜產品之一。

蘆筍的飲食文化

三聯閱讀配圖

據20世紀80年代初的統計資料,世界蘆筍罐頭的產量為20萬噸,進出口貿易量各9萬噸左右。中國和西班牙為主要出口國,佔世界出口量的80%~90%。主要進口國為德國和法國等西歐國家。美國和日本等國由於[6] 生產的經濟效益低而逐漸減少生產。未來世界上蘆筍貿易的稱雄者中國與西班牙。中國良好的

生態環境,加上國內市場的開發,蘆筍生產的大發展是肯定的。蘆筍是中國主要創匯蔬菜,但在國內市場上仍屬銷量較少的稀特蔬菜。

蘆筍原產於地中海東岸及小亞細亞,至今歐洲、亞洲大陸及北非草原和河谷地帶仍有野生種,已有2000年以上的栽培歷史,17世紀傳入美洲,18世紀傳入日本,20世紀初傳入中國。世界各國都有栽培,以美國最多。

中國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有“中國蘆筍之鄉”之稱。每年春季都會舉行隆重的蘆筍節。

曹縣,地處山東省西南部黃河中下游沖積平原的,屬有機沙質土壤,光照雨水充足,氣溫適宜,培育和發展優質蘆筍基地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這裡生產的蘆筍個大均勻,色澤白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具有防癌抗癌、降血壓血脂、排毒利尿、健腎、增強免疫力之功效,其營養價值和保健價值是其他蔬菜和水果的幾倍甚至幾十倍,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為“世界十大蔬菜之首”,在國內外市場俏銷不衰。

為使蘆筍生產走上規模化經營之路,該縣在加強對筍農進行科技培訓的同時,通過與蘆筍科研機構聯合,把高新技術引入蘆筍產業,開發新產品,拉長產業鏈,打造蘆筍產業核心競爭力。如今,蘆筍加工已成為曹縣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全縣擁有加工企業20餘家,年蘆筍加工能力16萬噸,年新增產值1.6億元人民幣,成為全縣農業增收、農民增收、財政增收的主導產業之一;蘆筍罐頭、蘆筍酒、蘆筍茶、蘆筍飲料、蘆筍調料、蘆筍藥品、蘆筍保健品等產品,出口歐洲、美洲、澳洲、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