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之品茶

說到茶,絕大多數喝茶的人都有無數的疑問,例如:

1、天價茶與普通茶真有那麼大的差別嗎?

2、茶的種類那麼多,哪種茶最適合我喝呢?

3、我家鄉的茶在全國那麼多的茶中排在什麼位置?

4、有什麼好的捷徑讓我快速學會品茶?

5、學會品茶應抓住哪幾個要點?

帶著諸多的疑問,從今天開始,由我為大家答疑解惑,引導大家從實用、易懂、好學為目的,讓大家快速掌握品賞茶的基本要領和知識。

其實茶和我們的生活是緊密相關,無處不在的。它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是以三個大的層面,呈現給我們的!

第一個層面:是生活中的必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開門七件事,即:“柴、米、油、鹽、醬、醋、茶!”

平日生活裡,喝茶的目的很直接,吃油膩了、消化不好了、開車疲勞了、說話口渴了,泡一杯茶喝喝,僅此而已。

第二個層面:是品鑑、賞玩茶的層面,即“琴、棋、書、畫、詩、香、茶”

在品玩茶的過程中撫著琴、燃著香、吟著詩、賞著畫。這個有古代士大夫階層推崇,興起於魏晉南北朝,盛行於唐宋兩朝的玩茶、品鑑之風,不僅引導了後世從皇家到仕子的品茗消遣方式,還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飄洋過海東渡日本,並在那裡以“茶道”的形式,昇華為一種生活的信仰,它搭乘大航海時代的商船與瓷器、絲綢一道滿足這歐洲人對中國這個東方古國的無限想象,它豐富了英國文化中最精緻優雅的禮儀--下午茶,並跟隨這個日不落帝國的腳步,在世界各地生根。

今天它又以茶藝、茶道、茶會的形式,走入了我們的商務洽談、白領沙龍、高朋聚會、談詩論畫之中!

第三個層面:是昇華到精神層面的“以禪寓茶”即:“和、靜、清、雅、聚禪茶”

我們常聽說“禪茶一味”,修煉禪宗的出家人認為,喝茶是由“入口苦澀--細品慢嚥--苦盡甘來的過程。這與參禪打坐一樣,由“打坐苦修--隨眾誦經--幡然頓悟”的體驗是一樣的。以茶寓禪將茶昇華到了一個精神層面。

不任從哪個層面講,分清茶類、學會喝茶;正確沖泡、品鑑賞玩;以禪寓茶、靜心侍茶,都需要我們瞭解茶葉的基礎知識,下面我就按:茶葉分類--合理沖泡--精準品鑑這條脈絡來為大家梳理。

據《中國大茶典》記載,中國目前有名錄的茶名有6000多個、歷史上能叫出名來的更有數萬個。大家一聽這個龐大的數字一定會發怵驚問:“這麼多呀!?能記住嗎?”不用說你們記不住,我也記不住,茶葉專家也沒幾個記得住!我也曾經為此發怵,難道我們就此被難住了嗎?不會,人是聰明的、是善於思考和歸納總結的,這其中有規律可循,有小竅門可以掌握。

國家標準管理委員會2013年27號公告,公佈的茶葉國家標準,將龐大的中國茶葉群體以生產方式為主線(含另外四個輔助項)分為了有規律可循的六大茶類,以發酵工藝來分:

什麼是茶的發酵:發酵在茶上(除後發酵)是一種單純的氧化作用,只要將茶青放在空氣中,隨時間流逝,它就會發生氧化作用,如果加上攪拌和堆厚,它就會加速發酵,發酵對茶青造成下列影響:

1、顏色的改變

2、香氣的改變:20%、30%、60%、100%

3、滋味的改變:滋味的改變就是通過發酵減輕了苦澀之味,利於飲用

除上述純氧化發酵外,還有一種是渥堆發酵,靠外來的微生物的生長來造成發酵,即後發酵如:普洱茶

中國茶文化之品茶

這六大茶類,只要我們有選擇的記住30個名字,你就可以輕鬆瞭解中國6000多個茶了!

今天我們就世面上傳得十分神奇的大紅袍傳說做一個探究!

“大紅袍”是武夷巖茶的代名詞,由於歷史悠久、戰亂頻發、文獻流失,“大紅袍”的神話傳奇成了一個千古之謎,招引著人們去苦苦探尋和考證。

目前流傳最廣的有四種傳說:即

1、猴子採茶說

2、縣丞祭茶說

3、縣長命名說

4、狀元報恩說:據《明代狀元史料彙編》(武漢大學出版社),武夷山《天心寺志》考據:明洪武十八年福建建陽舉子丁顯進京趕考,路過武夷山下......

5、皇后治病說

據考據印證理由一:

紅袍含義:據《明史·輿服志》記載,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袞冕制度,二十六年、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又分別做了補充修改。明朝規定1-4品官員著緋袍(即紅袍),5-7品官著青袍,8-9品著綠袍,但狀元高中時為彰顯喜慶,確實著紅袍。

印證理由二:

史料考究:隨著大紅袍祖庭,武夷山永樂天心禪寺佛教文化和寺院歷史的深入探究,為“狀元報恩說”增添了許佐證。

1991年,天心永樂禪寺大雄寶殿重建時,工地挖出了明代永樂、正統兩朝的聖旨碑,從中可以斷定永樂禪寺受明代朝庭敕封的史實。

《明史·胡瀠傳》記載明成祖廣泛頒“御製諸書”敕封寺院宮觀,受封寺院宮觀大都冠以“永樂”字號,上文也記載了胡瀠於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復出,巡江、浙、閩、湖、湘諸府。

在佛教古籍《瑞巖實錄·詩偈》(清·釋元賢著)中更有胡源潔(胡瀠字、源潔)的《夜宿天心寺》詩:

雲浮山際掩禪院,月湧天心透客居。

幽徑不寒林影下,紅袍味裡夜可無?

這首詩描述了作者胡瀠夜宿天心寺,徹夜品飲“大紅袍”的情形,可見當時,尚在明早期的時候天心寺的茶就已經冠上了“大紅袍”之名,這與“狀元報恩說”較吻合。

印證理由三:

寺志所證:據天心永樂禪寺住持澤道法師說“狀元報恩說”原記載於《天心寺志》,並由天心永樂禪寺僧人代代相傳。

由此可見“狀元報恩說”與其它傳說相比,更具歷史性、邏輯性、文化性、書面性。雖不是正史所記,但也算出自正規文獻,其中故事的情節、人物、地點、時間與以上考證相符,出不不大,較為可信。

當然,茶農和茶葉專家還有一種更貼近於茶葉自身特性的說法。當天紅袍初春萌芽時,嫩梢芽葉呈紫紅色,在夕陽映襯下,滿樹紅豔有如紅袍披蓋,因而得名。1996年本人有幸與當代茶界泰斗,張天福老先生一同考巡武夷山九龍窠,曾眼見耳聽了此種說法的真實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