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的西域、河西之地

安史之乱后的西域、河西之地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汉代华夏先民就曾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遗憾的是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在西域的行政建制几乎断绝了近千年,直到清乾隆年间才又重新平定这一地区,捍卫了中华民族对这一地区的主权。不过其实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失去对西域以及邻近的河西地区的控制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事实上在这一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关于华夏先民保护这片土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西驻军东调内地平叛,早已对西域虎视眈眈的吐蕃并没直接进攻唐朝在西域地区的安西四镇,而是出兵侵占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咽喉要道,这一地区的失守意味着大唐的西域军团被切断了同中原内地的联系,从而成为一支彻彻底底的孤军。然而令吐蕃出乎意料的是已成为孤军的西域留守军团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事实上西域守军的顽强不仅出乎吐蕃人的意料,连李唐朝廷也对此始料不及:公元780年已是安史之乱后第25个年头,此时安史之乱早已平定,大唐天子已由玄宗换成肃宗再换成代宗继而又换成德宗,在经历频繁的变迁后人们似乎早已忘却大唐在遥远的西域还有一直孤军一直在坚守,然而就是在这年北庭都护府守将李元忠、安西都护府守将郭昕派遣使者间道奏事,至此朝廷才知道这支已失去所有补给援助的孤军,这支被认为早已葬身沙漠的孤军竟已独自坚守了25年。唐德宗对西域军团的忠贞进行了嘉奖。

西域军团的传奇并未就此终结,事实上在此之后他们又独自坚守10年,直到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占北庭,而唐朝在西域所设的另一都护府安西也从史籍上消失了。安西都护府最终沦陷的时间目前已无从考证,但一支孤军独自坚守35年以上这本身就是一段传奇。随着安西都护府的陷落,西域以及邻近的河西走廊陷入吐蕃之手,而这时的大唐王朝受困于内部的藩镇割据问题始终无力收复失地。不过这并不代表着当地人民甘于接受吐蕃的统治——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3月11日敦煌沙洲降生了一个婴儿,他叫张议潮。

张议潮的家乡乃是当年汉武帝亲设的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郡,素有盛大昌盛之意。在汉唐时期这里见证了帝国将士们开疆拓土的功业,见证过丝路商队的阵阵驼铃,与此同时也留下了历代西行求法的高僧和边塞诗人们的足迹。不过这一切张议潮都无法感知,因为自他记事起敦煌就一直处于吐蕃的统治之下。此时的吐蕃还停留在奴隶制时代,完全没后世的契丹、女真那种入主中原因俗而治的理念,吐蕃人在河西地区不停抢掠老百姓的粮食,甚至公然掳掠人口变卖为奴,与此同时严禁当地汉人着唐装、说汉语。每当有唐朝使者路过河西总会被当地百姓质疑:大唐朝廷忘了在西边还有我们这群子民吗?而每一个路过此处的唐使都心情复杂:这里难道不是大唐的疆土吗?可为何如今却沦陷于吐蕃之手?这个问题成为河西百姓以及有志收复河西的大唐人士共同思考的问题,在这群思考者中就有张议潮。

张议潮以盛唐名将封常清为偶像,苦学兵法韬略,武艺更练得勤,家产更几乎变卖,用于招兵买马,就这样在吐蕃人眼皮底下,不声不响练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归义军!公元848年四十八岁的张议潮终于等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机会——这年吐蕃内乱,于是张议潮趁机率归义军驱逐吐蕃收复瓜州,沙州等地;并遣使者高进达等表函前往长安。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张议潮率众收复西州。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先后收复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鄯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肃岷县)等十一州,派遣兄长张议潭携版图户籍入朝,唐宣宗遂赐诏任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收复凉州。至此“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功德圆满的张议潮在六十九岁那年来到长安,就任左神武统军,他七十四岁病故时大唐举国悲痛,河西百姓家家嚎哭!

张议潮死了,但他创建的归义军并没随之消亡:咸通十一年(870年)九月回鹘入侵,於西桐海(今敦煌西南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的苏干湖)为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所败,咸通十六年(875年)正月又为张淮深所败。唐末,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天子”。咸平五年(1002)归义军再度与甘州回鹘发生战争,归义军内部发生兵变,曹宗寿掌握了归义军政权。宋朝开国后以羁縻之策对待归义军政权——依然以曹宗寿为归义军节度使。归义军也和辽朝开始通使。景德三年(1006年)黑汗王朝灭于阗王国,寺院僧人闻讯,十分恐惧,将文物藏在隐蔽的洞窟中,这就是日後的敦煌遗书。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曹宗寿卒,其子曹贤顺即位。天禧四年(1020)和天圣元年(1023)曹贤顺曾两次向宋廷进贡物品。景祐三年(1036年)归义军政权为李元昊所灭,第八任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以千骑投降西夏,至此割据河西的归义军节度使政权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