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革命的鏡子”——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托爾斯泰1828年8月28日出生於俄國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雅斯納雅·波良納莊園。父親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參加過1812年衛國戰爭,以中校銜退役。母親瑪麗婭·尼古拉耶芙娜是尼·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

托爾斯泰1歲時,母親瑪麗婭·尼古拉耶芙娜去世。1837年,托爾斯泰全家遷往莫斯科。不久之後,托爾斯泰的父親尼古拉·伊里奇去世。當時,托爾斯泰才9歲。此後,他先後由他的兩個姑母監護。

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學。大學時,他開始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的影響。1847年,托爾斯泰因為成績不好退學,回到雅斯納雅·波良納的莊園。他的漫長一生的絕大部分時間在這裡度過。

回到莊園後,他企圖改善農民生活,因得不到農民信任而中止。1851年4月底隨同服軍役的長兄尼古拉赴高加索,在高加索部隊中服役兩年半。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隊。克里木戰爭開始後,自願調赴塞瓦斯托波爾,曾在最危險的第四號稜堡任炮兵連長,並參加這個城市的最後防禦戰。

“俄國革命的鏡子”——列夫·托爾斯泰​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是自傳體小說《童年》、《少年》、《青年》三部曲,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的批判態度。而從他中篇小說《一個紳士的早晨》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上在自己莊園試驗改革的失敗過程。

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這是其創作歷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1873~1877年,他經過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鉅著《安娜·卡列尼娜》。這兩部作品為他贏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聲譽。

​​19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鉅變,他否定了貴族階級的生活,站到了宗法農民的一邊。這時,他不僅在生活方式上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且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能為普通的農民所接受。這一時期他寫成《懺悔錄》、長篇小說《復活》、劇本《黑暗的勢力》、《教育的果實》《伊凡·伊里奇之死》等作品。特別是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托爾斯泰思想中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正是俄國社會錯綜複雜的矛盾的反映,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生活中,清醒與迷惘、奮鬥與彷徨、呼喊與苦悶的生動寫照。他被公認是全世界的文學泰斗,曾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

托爾斯泰在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20日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就這樣,一代文學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