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信息化成果喜人 “网路”成“主路” 学者提出完善建议

□ 文 任冬雪

4月22日,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市开幕。由国家税务总局推荐、福建省国税局报送的“金税工程·电子税务局”在此次峰会上获评数字中国建设年度最佳实践,成为获此奖项的“30佳”之一。“金税工程·电子税务局”展区也同时亮相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向公众介绍税收信息化建设情况。

税收信息化成果喜人 “网路”成“主路” 学者提出完善建议

税收信息化服务大众 “网路” 成“主路”

据了解,获评数字中国建设年度最佳实践的“金税工程·电子税务局”项目,主要围绕业务、流程、技术和管理方面创新,着力推进申报网络化、发票电子化,拓宽“最多跑一次”、“一次不用跑”服务,利用大数据云平台、发票电子底账和电子签章等技术打造“智慧税务”和“安全税务”,进一步打破信息壁垒,提供更加便捷的网上办税服务。

在同期举行的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金税工程·电子税务局”展区向社会公众展示了税收业务管理系统、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电子税务局和大数据应用等成果,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从办税机器人到自助办税、网上办税,此次展出的电子税务局产品已在各地成为办税实践。随着“互联网+税务”的开展和电子税务局的上线,少跑马路、多跑网路正成为现实。

来自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税务系统已100%开通网上办税服务厅,实现涉税信息采集、申报缴税等90%以上涉税事项网上受理。截至2017年底,全国范围内电子税务局共受理网上申报1 527.67万户次,占纳税申报总数的95.83%,“网路”正逐渐成为纳税人办税的“主路”。

这种便利,来自于涉税信息的共享。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不断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通过金税一、二、三期工程的持续努力,目前已统一税收征管数据标准和口径,使税收征管系统覆盖国地税所有税种和征管工作的各环节,为税收事业发展插上“金色的翅膀”。

不仅如此,金税工程实现了征管数据向国家税务总局和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税务机关两级集中,并打破与工商、质监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做到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以福建省为例,2017年全省各级税务机关与其他部门交换数据达1 366万条。

税收信息化成果喜人 “网路”成“主路” 学者提出完善建议

三十多年建设税收信息化 意义重大

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以计算机为应用平台,以会计、统计等税务内部信息处理为应用切入点,重点针对基层开展税务信息化建设。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适应征收、管理、稽查三分离和纳税人主动申报纳税的征管新模式,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两同步、三结合”方针,为税务信息化工作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税收征管新模式促使税收信息化工作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这一时期TAIS和CTAIS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与“金税”工程两大系统的成功建设尤为引人瞩目。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税务总局正式提出了“一个网络、一个平台、四个系统”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总体方案,加上配套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正式迈入了整合集成应用的新时期、新阶段。

我国的税收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从当初的单机税务电算化逐渐发展成系统的信息工程,极大地促进了税收征管、统计、计划以及决策等方面的巨大发展,对于保障税收持续稳定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

一是提高了税收决策的科学性。 税收工作涉及大量的数据,做好税收工作离不开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研判,以实现对纳税人的有效管理,并为税收管理部门分析、计划和制定相关的税收政策提供现实依据。税务部门通过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拓宽信息数据采集渠道,获取的信息也更宽泛、更准确,通过计算机的高效、准确运算,可以为税务部门制定相关决策提供现实依据,极大地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

二是提升了纳税服务的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税务管理由单纯的业务管理逐渐向为纳税提供优质服务转变,对纳税服务的要求也提出了更多要求。税务信息化建设深化了税务公开程度,增强了与纳税人之间的沟通,为纳税人提供适时的信息查询、纳税申报服务,服务质量大大提升。

三是增强了纳税部门的良好形象。税收信息化是税务部门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技术支撑。各级税务部门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转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程序,实现了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合高效化,极大地提升了税务部门的工作效率,为广大纳税人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奠定了扎实基础,从而为税务部门在社会公众中树立高效、周到、优质服务的良好形象。

四是降低了税收成本。 税收信息化极大地提升了税收效率,也使得税收从以前的手工操作、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和现代化管理转变,即减少了税务部门对于税收征管人员的需求量,也提升了管理的科学性,增强了税收工作的效率,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税收征收成本,最终也降低了纳税人的纳税成本,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税收信息化成果喜人 “网路”成“主路” 学者提出完善建议

学者提出完善税收信息化五点建议

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经过了30多年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世界发展趋势以及税收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如:顶层设计和理念方面存在不足、推广应用程度和效率有待提高、外部涉税信息的共享程度不够、地区部门间信息化进度不均衡、技术业务复合型人才明显不足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浙江财经大学童光辉教授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加强税收信息化方案理念设计。 推进我国税收信息化,一方面要考虑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量设计较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方案。另一方面要考虑税收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同时,要树立税收信息化的正确理念和认识,信息化日益成为税收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构建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建设渠道多样、内容丰富、双向互动的网上办税平台等优化纳税服务措施,都要求加快推进税收信息化。

二是进一步深化涉税信息分析应用。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做好数据、信息、情报、知识的转化,搞好纳税人申报信息、财务报表信息以及第三方信息的比对,有效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发挥税务总局、省级局数据大集中优势,综合分析探索纳税人不同规模、行业、税种等风险发生规律,逐步建立以税务总局、省级局为主的风险预警指标、行业评估模型和税法遵从风险特征库,增强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和应对能力,提升信息管税水平。

三是健全完善第三方信息共享制度。加大政府各部门信息共享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修改《税收征管法》,明确工商、公安、国土资源、住建部、银行、社保、审计、海关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义务,最终建立一套健全、规范、权威的第三方信息获取机制,并用科学高效的信息化手段作支撑。 四是搭建起全国信息应用支撑平台。深入推进以金税三期工程建设为重点的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全国涉税信息的高度集中和全面共享。建立涉税信息数据仓库和风险管理平台,实现各应用系统信息共享,涵盖主要行业税收分析模型,具备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任务推送、过程监控、结果评价和统计考核等功能,为深化征管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五是加强税收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懂技术、有能力的优秀技术人员走上领导岗位。同时,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加强对信息技术人员的实践锻炼,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高层次教育培养机会。有针对性地增强信息技术人员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