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无瑕的童心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流的观点是相信性本善一说,因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宁愿去选择相信每个人都有向善的可能,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相信四海皆兄弟,天下多好人。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更愿意去相信性本恶。害人之心我没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老实人只有多读人心,读懂人心,方能不被人欺负,少吃亏。

避免吃亏就要学会提前规避,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在规避吃亏的过程中,前辈们用人生经验总结出了很多俚语俗谚。如:一人不入庙,两人不观井,三人不抬树。

一人不入庙:一是因为庙里阴气太重,一个人阳气太弱,容易遭受阴气的侵犯。二是因为寺庙有很大可能会遇到逃亡犯人、乞丐,一个人去不安全。

二人不观井:为的就是预防在一人看井的时候,另一个人将其推入井中,如西游记中的那个国王,被国师推入井中,并用大石头堵住井口,那真是喊破喉咙都没人来救。

三人不抱树:意思是三个人不能一块儿抬重物,一是害怕中间那人不出力,非但不出力,还吊在重物上,更增加了负担。二是三人其中任意两人合伙坑另一人。

还有三人不出门一说,害怕两人合伙儿,欺负另外一个人。

再说“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这句话也是一种预防。

五人三姓莫走路。意思是倘若出远门五个人中,有三种姓氏,就别一块儿出远门了。古时出门,大多为走路,山遥路远日程长,赶路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且古时一个家族,往往会选择居住在一块儿,在五服之中,行路中,同姓的人自是会亲近一些。五人三姓氏,有两种可能,311,221,至少有一姓只有一个人。

三十六人莫过渡:意思是人多的时候就不要抢着过桥,这里的桥是指独木桥,或者吊桥一类。一是因为桥体不稳,人多过桥,一倒会倒下去一串。二是因为桥体承重有限,相当于今天的电梯,核定载量就那么多,超过了,便会有安全隐患。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与人交往,要学会保护自己。


言有章

这个很好理解。

找一个极端情况打比方就简单多了,譬如出海远航捕鱼,如果船上的十多个人没有亲属、朋友关系,那么几乎有很大概率发生非常不好的事情。而古时候,一个村有一两个姓氏,互相都是不出五服的亲戚,彼此熟悉,甚至是父子、兄弟,出了事一般也不会相互残杀。但如果没有这层关系,那就惨了。一出事,整船人都会遭殃。典型的例子,是著名的

“鲁荣渔2682”号案,船上是33名船员,这条船最后回来的时候,就还剩下11个人,其中22人被杀害。

起初是船员闹着要回航找公司要说法,因为干的活和公司合同上写的不是一回事。于是几名船员绑架了船长,伙食长发现情况不对,拿着刀去质问,结果被砍死。船返航,一个多月后,船走到夏威夷,主事绑票的刘贵夺怀疑有人捣鬼,就把所有的怀疑对象和觉得他们这样做不对的人都杀了,杀了六个人。随即有人失踪,被发现是扔了救生圈和木筏跑海上去了。然后木筏鬼使神差地漂了回来,回到了船附近,于是被刘贵夺等人扔铁坠砸,被迫弃船逃走,求救后被救上船。杀过人的怀疑没杀过人的不忠诚,于是让没杀过人的把被救上来的杀了。

如果这群人彼此是亲戚,这种情况不会有。一旦出现超过三种以上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船员必定会展开血腥杀戮。

下墓穴这种事也一样,一定是父亲在上面吊绳,儿子下去,如果反过来,就很恐怖,更别提是其他姓氏不熟悉的人之间相互配合干这种事。

其次是,三十六人莫过渡,其实是说三十六人莫过一根独木桥。道理很简单,人少了过桥是没事的,人多了就不一定。现在的桥很大,过多少人似乎都无所谓,不过以前的桥就不行。譬如这种:

直至今日,只要过这种桥的人多,就很容易出事。已经出过好几次事了,一是桥面断裂。二是总有人试图要把桥破坏掉,左右摇晃,直至所有人都掉下去。有的会死,有的则掉进河里。做这种事的时候,搞事情的从来不考虑后果,只是觉得好玩。

现在有人把这些极端情况,一并算作日常,那就很呆了。

一般情况下,多姓一起去玩没毛病。

很多人过桥也没毛病。

你要看情况,如果是去远航捕鱼这种事,最好还是要信得过。如果是过独木桥或是这种铁索桥,一定要注意不要凑人多,人多瞎胡乱,出事概率会很高。


豆子人民艺术家

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三个同姓,两个别姓不同心,三心两意易出事,三十六协音生死路不吉利故古人大禁。

五人三姓同行一定会出事吗,我也无法对证,但是我也找不到什么理论依据,来推翻反驳这种风俗,为什么这种风俗,会牢牢地扎根在广大客家老百姓心中,世世代代遗传下来,我相信一定有它的道理,是不是一种灾难总结起来,还是考虑到其它方面,不得而之。




三十六人不同船,还有另一神话传说:当年汉寿侯关羽走麦城后,自觉是冤死l,便去找阎王理论,阎王吿诉他,生死簿上早有定论。关公不信,天下之大,芸芸众生,你阎王安能如此超前预定而记入生死簿?越想越觉得冤,便愤怒地来到人间,此时正有一大帮人乘船由黄河东岸去黄河西岸,当船行至河中。此时关羽想到自已曾驾着小船单刀赴会,火烧赤壁,华容让道,越想越觉得冤,怒从心中起,恶从胆边生。你阎王不是说,天下众生,寿命长短早有定论吗? 我现在就要试一试,看你阎王所说昰真是假,他无情地拿出一把蒲扇,向河中小船用力一扇,小船被扇翻,三十六人全部遇难。然后关公跑到阎王那里,问道,刚才有一大船人因翻船死了,你是否早有记载。阎王根据关羽所述情况便拉着关羽一起查阅生死簿,生死簿上果然写道:三十六人同一船,死于关公一扇扇。从此民间便有三十六人不同船的说法。


育儿奶爸

五人三姓不同行,三人不抬木,两人不看井,一人不进庙,这是老一辈人从小告诉我们的。

一人不进庙是怕庙里什么坏掉了丢掉了正好被和尚看到说不清。

两人不看井是怕看井的时候被另一人推下去的。

三人抬木会有人不出力。

五人不同行,假设两个姓a两个姓b一个姓c,多姓的在心里上就会比少姓的有优势,长久以往这种心里优势就会表现在行为上,到了利益纠葛时ab姓会联合干掉c。在五人心里优势不平衡下也容易产生矛盾。

36人不过渡,以前的桥都比较脆弱,人多了,有一人使坏,一桥人都会掉下去。

我们客家人都知道的


吻你_我不惊醒你

″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这句话应该是老一辈留下来的谚语。意思应该是说五人三姓就不属于一条心,无论出门办事或者做生意,不要和不熟悉、不了解的人同行,否则容易出事。三十六人莫过渡,应理解为渡挢或者渡船。人太多又不熟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歹徒,中途谋财害命。这句话就是让人知道无论办什么事,都必须多长一个心眼,仅仅靠自已的善良是远远不够的。

小时候,曾经听前辈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以前还是生产队的时候,一个老牲口把式带着队里的一笔钱到距离家乡两天路程的西乡买牲口,到达后住在了当地的闺女家,由于不是外人,毫不隐瞒地说明来意,包括带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牲口。女婿马上表示找当地懂行的把式邦忙,可他找的那个人偏偏是个心术不正之人,一听带那么多钱,就起了邪念,就和老把式女婿商量谋财害命。于是,在一个黑暗的夜晚,在女儿的家里,女儿、女婿和他所找的那个人把父亲杀害了,由于害怕暴露,连夜埋在了自家的床底下,恰巧这一切被梦里惊醒的四岁的小女孩看了个清楚。

由于老把式的丢失,他的老伴态天愁眉不展,就走亲戚到女儿家住些日子。一天,大人们都下地干活了,老太太陪小外甥女在家,老太太在做针线活时不小心剌破了手,血立即流了出来,这时小女孩惊讶地说:″哎呀姥姥,你的血咋跟俺姥爷的血一样啊?″老太太大惊:″你咋见过你姥爷的血呀?″小女孩乖乖地说:″俺爸俺妈把俺姥爷给杀了,埋在俺的床底下,不让我给别人说。″于是,老太太抱着小女孩到当地的公社报了案。后来,三个杀人犯全部死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肩负重任时,当你涉及重大机密时,不要相信任何人,那怕是你的亲人。



聋哑书生

这句话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俚语,主要流传在江西、湖南等地的客家人那里。

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悦史君分字面和历史渊源两部分来说明。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

首先,前半句“五人三姓莫走路”,就是5个人里面,如果要包含了3种姓氏,那么他们就不能一起走路。

其次,后半句“三十六人莫过渡”,就是36个人一起的话,就不要过渡口。

最后,综合起来就是,走路和过渡的时候,要注意随行的人,不要太大意。

是不是听起来莫名其妙呢?

这就需要联系到客家人的历史形成背景。

客家人其实是中原汉族在西晋“八王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耻”等诸多变乱中,主动或者被动向南方迁徙而形成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寄人篱下就要看人眼色,客家人背井离乡,到了南方以后,面临的是生存和适应问题,他们的警惕性自然比当地人要高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这样的俚语,自然就不奇怪了,而且在当时也是一种自保的方式。

可能有人会用易经或卦谱来解释,但悦史君认为,如果拿前人当时的情况放到现在,硬要给自己和大家找不痛快,那么,只有两个可能:

不是蠢,

就是坏!


历史这样说

其实这句话的流传有着真实的故事,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往往要很远才能达到目的地。而在走路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很多意料不到的事情,但因为消息的闭塞,大家并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杀人越货也就不足为奇。

五人三姓莫走路

五个人中三个姓,那势必会有一个姓的人数最少,如果五个人相伴在一起走路的话,这时候就要小心谨慎。在唐朝的时候,有五个人走路,这五个人中有三个姓氏,就属王姓就一个人。因为天气不好他们共同躲进了一个寺庙中,但之后一块金子出现在他们面前,五个人欣喜若狂,决定共同分账这块金子。但第二天王姓起来后才发现,那四个人已经走了,唯独自己势力薄弱被他们算计了。 这就是不同姓氏的坏处,出远门的时候一定要结伴而行,一个人同行的时候一定不能相信他人。就算是在今天,也切记一定不能独自出行,尤其是女生,很容易被残害,相关的新闻数不胜数。


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如果同行的一群人里发生了利益纠纷,那势必会出现算计的事情。对于“三十六人莫过渡”也有着同样的说法,因为不同姓氏的算计而导致谋杀残害的事情很多。当然它也有其他的解释,首先古代的船非常小,最多也只能容纳二十多人。而36个人已经超载了,如果河面上出现风浪或者漩涡,那这艘船很容易就覆灭。

当然在风水上也有不好的讲究,首先“36”的忌讳就是“生死路”,老人常说36人出行,龙王一把收,说得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大家在出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同行的人,不能轻易的相信他人。面对人多嘴杂的时候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全,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呢?


农业补贴

一、文化和宗亲关系因素

跟中国传统的“家”文化有关系。

从前出门经商做买卖或打工,如果是三姓五人,属于一姓或两姓或四个人双人同姓,都是同一祠堂,那么动身前族长会有交代。同姓的以大带小,以能力强的照顾能力弱的;不是同姓的要求照顾人数少的或单人的,必须同去同归,否则你无脸进家族祠堂,违法乱纪者家法伺候。这样私心和恶念就会受到约束限制,大家相互帮助,遇到事了抱团,伤了病了都有个照应。但如果都是单姓外族人,那就不一样,你挨打受欺负不关我事;生病死活与我们无关。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是家族文化与观念良好即使是独姓的极少数人,尤其是一两个,大族姓的人也理应会照顾——叫乡里乡亲,出外就是一家人。

但是,在这里不得不说下,有一个例子,就是著名的“鲁荣渔2682”号案,船上33名船员,但最后回来的时候,就还剩下11个人,其中22人被杀害。这是一个特例——超出常规,因其是一个灾难的处境情况极为特殊,故不能作为案例依据来说事情的。

二、易经科学更有说服力

用易经来解释则科学合理的多,会容易明白也更透彻。

1.“五人三姓莫走路”

“三”这个数是属于离卦,“五”这个数是巽卦。姓氏是祖宗延续下来的,所以祖宗在上,后人在下,上下组合起来就是火风鼎卦,革故鼎新的鼎,易经的第五十卦。“鼎”的九四爻辞是“鼎折足,.....凶”,足就是脚,也可以是车子之类的代步工具。所以俗语说“五人三姓莫走路”,一怕“折足”,如崴脚拗腿意外受伤无法走路;再就是怕马车、人力推车的轱辘出问题等情况的发生。

2.“三十六人莫过渡”

“三十六人莫过渡”,“三”这个数是离卦,“六”这个数是坎卦,上下组合起来是火水“未济”卦,是六十四卦里的最后一卦。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过河,渡过的意思。不是有个词叫“同舟共济”么?说的是大家一块儿过河,意识是大家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而“未济”的意思可就不好了,就是大家都渡不过去了,即都过不了河,为什么过不了河内呢?因为中途充满不确定性,因为涉及诸多风险和人性问题。

大家自己查查《易经》看看啊。这样解释,是否更有说服力和更容易懂一点?

杲杲湖山

2017年10月19日

“杲杲湖山”感谢关注支持:企业管理文章,职场打工、对对联和有关古典文学的文章,不断发送,以文会友。 谢谢友们光临关注。


杲杲湖山

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是民俗俚语,内涵人生智慧,虽然貌似有迷信嫌疑,但也不是迷信不是糟粕。我今天做注解,就是为了破除大家的偏见,这些话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永远没有过时。

五人三姓莫走路,很多人就误会了,以为真是五个人三个姓?不是的,这个指不同心,不统一,没有带头人。如果能有带头人,那么5人也是非常好的组合。

古代排兵布阵,就有以5人为一个队伍的,这是标配。我们看队伍的伍字,就是五个人为一组。前提就是必须要有一个领头的组长。

这句话的警惕意义在于,只要是5个人在一起的,就必须要有个当头的,这样才会好。那么不管他们要干什么自然会无往不利。假设没有的话,就要践行莫走路的教条。

三十六人莫过渡,这个事情,就是民俗忌讳了。凡事忌满,满则招损。所以宁愿稍微略显不足的最好。能说没有道理吗?此是其一。

三十六寓意满载,不是超载。这是为了安全着想,留点余地嘛。比如我这个船,限制可以坐三十六个人,那么人数都坐了,通常也是在于压力边缘,如果只坐35以内人数,可以减轻一些负荷,也利于驾驭操作。

另一个更大原因,就是比如这只船可以坐36人没问题,刚刚好。可是您忘记了一个事情,就是他们有随身物品,这个重量是多少呢?是一个未知数啊!

这句话是说给船家知道的,给操作的人知道的。

关于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这俩句话,解释到这里,大概就明白了吧?凡事,未必以字面来解释的,要深入其中,才可以真正探寻真理所在。所以,看事情,是不能光看表面的,这是智慧。如果做不到这点,那么,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才变成糟粕了!


命理师陈一宏

老百姓总结出的谚语往往是从生活中来,渐渐地,仿佛形成人们的下意识。在走路,坐船,甚至到合作共事时候,都不由得想起来,并成为行动的指南。

“五人三姓莫走路”,要知道,在过去的宗法制社会,同姓,意味着同祖同宗。所以,先天带着三分亲。所谓“五百年前是一家”嘛!也许因为如此,多年下来,同姓的人往往形成共同的而价值观,因而彼此相亲,相融,相处也更容易。反之,则容易相处困难。

所以,说“五人三姓莫走路”,以免途中有人起歹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嘛!后来,人们由姓氏引申为不同意见、不同势力的人共事时候,心里要小心相处,以免惹来麻烦。

“三十六人莫过渡”,有说法是,过去的木船可承载的人有数。如果贪图赶路,上了一只超过三十六人的船,船上拥挤,与人易产生口角啦,碰到麻烦事。船行起来,人一多,风再大点,浪再急点,还会有生命危险的。所以,宁可慢点,等下趟船,也不可冒险。这里边,全是过来人的叮咛与嘱咐。

这两句话,谨慎实用,有人说是卑微的族群发出的声音,像广东的客家人等等。仔细品味,确实小叮咛里有大学问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