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萬人民幣到1.8萬美元,除了比特幣,你還錯過了什麼?

比特幣還能不能買?文末有答案。

後悔藥是世界上第二貴的東西,而最貴的,是無知者的無畏。

我不知道9月初的時候,那些在國內交易平臺,以不到2萬的價格拋掉手中的BTC、並且後來沒有追回來人,看到之後BTC的走勢,是怎樣的一種心情。

在國內某個上億用戶的問答社區,還充斥著各種“比特幣是不是——龐氏騙局、鬱金香泡沫、南海泡沫”之類的問題。很好很好,全都看明白了,沒有人接盤,那怎麼行?

從1.8萬人民幣到1.8萬美元,除了比特幣,你還錯過了什麼?

大毛雖然很忙,但是停下來充電的時間還是得擠出來的。上課時,老師講了一張科技發展的曲線圖,給了大毛非常深刻的啟示。我們今天當然不是討論“鴻溝理論”,但是從這張圖上,你是否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呢?如果你已經有了自己的錢包地址,恭喜,至少你是處於綠色和淡黃色的區間。

商學院未必能教你怎麼賺錢,但是它能夠給你一個反思過往、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不知道你是否認同——絕大部分的人,在工作僅僅數年之後,就停止了學習和迭代。所謂的N年工作經驗,只不過是1年的工作經驗,被重複使用了N次而已。一個30歲的人,他能在40和50歲能取得怎樣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是否固執地保持自己認知。

而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事物就是變化。

從1.8萬人民幣到1.8萬美元,除了比特幣,你還錯過了什麼?

大毛在和朋友的聊天過程中,多次提到一個加密貨幣是“星際貨幣”的概念。我認為,中本聰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扮演了法拉第的角色。當時人類剛剛從自然界動力轉向蒸汽機,還沒有完全挖掘蒸汽機的潛力,法拉第就把人類推向了電氣化時代。如今,中本聰則將還處於地球文明的人類,推入到了星際文明的門口

特斯拉和SPACEX公司的創始人馬斯克,聲稱其將會在火星退休。我們試想一下,假如火星真的有了100萬人規模的殖民地,他們用什麼貨幣作為結算單位?CNY?USD?還是SDR(特別提款權)呢?

當年從英國起航前往北美的清教徒,認為他們既是英國人,也是美國人。但是他們的後代則是徹徹底底的美國人,而英國永遠的成為了“外國”。如果你的孫子輩出生在太陽系以外的星球,或者星際飛船上,他們如何可能對地球產生難以割捨的羈絆?他們會認可地球上的貨幣麼?

想通了這一點,或許你就能理解,為什麼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是“星際貨幣”了。

比特幣或許會死,而加密貨幣永生。人類如果要真正走出地球,加密貨幣可以說是技術層面和社會層面必備的一環。

從1.8萬人民幣到1.8萬美元,除了比特幣,你還錯過了什麼?

有很多朋友會在閒聊中問大毛,XXX幣能不能買?大毛從來都不會推薦他們去買。實話說,推薦他們去買是沒有任何的好處——賺了是你自己聰明,虧了萬一來找大毛背鍋,兩頭不討好的事兒,為什麼要幹?

絕大多數人也就僅僅止步於此了,或許若干時間後再相遇,會發出“哎,要是當時買了就好”之類的感慨。其實,如果有朋友認真的請教技術和邏輯上的問題,大毛是非常願意為其佈道的。假如真的花了心思去研究,那麼或許就不必要再感慨,而是會慶幸自己當初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報。

上天終將獎勵那些有所準備的人,而餡餅卻不會從天而降。看到別人資產翻了幾倍,不要羨慕他們的好運,多去體味一下收穫背後,他們付出了怎樣的努力。當你連BTC的白皮書都沒有看過,就先入為主張口閉口的“騙局”、“泡沫”;又或者是興沖沖買入,第二天就求翻倍——咱們平心而論,如果這樣都能賺到錢,天理何在

從1.8萬人民幣到1.8萬美元,除了比特幣,你還錯過了什麼?

從1.8萬人民幣到1.8萬美元,你所錯過的豈止是比特幣,更是錯過了重新認識世界、重新反思自己的機會。但是,我們錯過的機會,永遠比我們抓住的機會多。但是隻要你已經開始了反思和迭代,那麼就一點都不晚。忘記自己過往的所謂“經驗”和“心得”,謙虛、充滿激情的探索和發現這個新世界吧!

陶淵明先生在《歸去來兮辭》中說的真好: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比特幣到底能不能買?——如果你心中還有這個疑問,那麼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不能買!現在就扔掉手頭耗時的遊戲和無聊的小說吧!努力去學習,去鑽研,去迭代!假如你真的看明白了,我想你也就有了問題的答案。

從1.8萬人民幣到1.8萬美元,除了比特幣,你還錯過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