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行星已知最大的質量有多大,行星的質量過大會不會塌縮成黑洞?


另外對於上面所提到的黑洞說法,即使在銀河系形成之初,存在質量超級大但是主要成分不是氫氣的天體,在一顆小行星碰撞之後,此天體就達到臨界狀態,變成一個黑洞。這樣的天體是不存在的。原因如下,在銀河系形成的時候,已經是宇宙非常晚的時候了,宇宙已經形成大約二三十億年。在那樣的條件之下,根據我們對於黑洞的瞭解,通常的黑洞產生於恆星演化的晚期,也就是通過超新星爆發,恆星的中心質量如果超過3個太陽質量,就有可能會變成一個黑洞。所以不太可能被一個小行星擾動一下,最終變成一個黑洞。然而在宇宙暴脹的最早期,有學者建議暗物質雲塊直接坍縮形成黑洞的說法,這個時候,因為是宇宙的最早期,所以也不存在小行星,也就沒法讓小行星擾動這樣的氣體團塊了。在宇宙早期形成的黑洞,我們通常稱之為原初黑洞,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它們存在的任何證據。


黑洞來客

行星的質量肯定不會無限增長的,它們的質量都是有上限的,不可能出現質量比恆星還大的行星。在同一個恆星系統中,恆星和行星都是從同一團星雲中形成而來。在不同的恆星系統中,恆星與恆星之間的距離相隔十分遙遠,所以不同恆星之間很難互相發生碰撞。並且恆星之間發生碰撞也不一定形成更大的恆星,也有可能會毀滅。此外,恆星不會無限大,太大的恆星內部核聚變反應十分猛烈,並且引力無法束縛住外層的物質,這樣結構是不會穩定的,所以恆星最大的質量只能為太陽的幾百倍。

另一方面,在恆星系統形成期間,行星之間的碰撞是非常普遍的,它們會結合成更大的行星,但不會無限變大。此外,從星雲中形成的行星也不會無限增大。一旦行星的質量超過一定程度,它就會束縛住更多的氫,從而演變成類木行星。當類木行星的質量繼續增加,直到木星質量的13倍,那麼,其核心的溫度和壓力降足以使氘(氫的同位素)發生核聚變反應,從而演變成褐矮星。如果質量繼續增加,直到木星質量的80倍,這樣天體將會演變成紅矮星,這是一種低質量恆星。

此外,拋開質量上限不談,在銀河系形成初期,不可能形成一顆質量超級大並且主要成分不是氫的天體。銀河系在宇宙早期形成,那時的宇宙幾乎只有氫和氦,基本沒有其他重元素,所以不可能形成這樣的天體。即便到現在,宇宙仍然主要由氫和氦組成,星雲中的元素組成也是如此,所以就連現在也不可能從星雲中形成質量超級大並且主要成分不是氫的天體。


火星一號

天體基本不主動發光了,被捕捉了,就成為行星或衛星。宇宙之大,無奇不有,行星質量可以很大,可以是中子星等等。

宇宙雖大,可它的時空容不下黑洞,所有天體不會塌縮成真黑洞,只會塌縮成視界黑洞。是否視界黑洞,得看視點在哪,離地球夠遠,看不到地球,地球也就成了視界黑洞,用不著塌縮。

其實,天體,只要質量在,夠遠後,就可看作一個質點,一個質量點,一個視界黑洞,視界範圍都一樣,基本與塌縮無關。


stemmer

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講關於這類知識沒有必要去探究,也毫無作用,但好奇心不是件壞事。在宇宙中至於有多大的星星是無法想想。就銀河系比太陽大的星星也有,而在太陽系裡比地球大的也有。至於各星球名字是一個普通人不去關心,科學界是有的。歡迎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