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君之过”与“爱君之丑”

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专政”的赵氏家族,其代表人物是赵简子(赵鞅),以及他的儿子赵襄子(赵无恤)。赵氏父子长期在晋国理政,世称“简襄功烈”。赵简子曾有两位自己颇为赏识的门臣,即尹绰和赦厥。赦厥为人处事圆滑,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从来不说让赵简子不高兴的话。而尹绰忠心耿耿,性格耿直,劝谏往往不分时机场合。

有一次,赵简子带着尹绰、赦厥和随从外出狩猎。赵简子发现一只野兔,便下令随从追捕并许诺给捕获者以奖赏。于是随从奋力追捕野兔,也踏损了不少庄稼。赵简子对抓获野兔的随从大加奖赏,众人也连声称赞,只有尹绰表示反对,并对赵简子说:“他只知道讨好主人,而不顾百姓辛苦种出来的庄稼,这样的人不值得奖赏。但错误的根源在您身上,如果君主不下达那道命令,他就不会那样去做。”如此直言不讳地指陈主人问题,在封建社会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

由此可见,赵简子算是一位有胸怀善纳谏的政治家。当赵简子一位敢于直谏的家臣周舍去世后,他每每听朝,常面露不悦:“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

“爱君之丑”,表面上是关心爱护,实则是对人错误的一种纵容;“爱君之过”看似生硬犯上,为职场之大忌,却是难能可贵的铮铮忠诚。党员干部往往都有对上对下的身份。身为领导干部,要像赵简子一样有乐听逆耳忠言的胸怀,分得清“爱君之丑”的危害和“爱君之过”的益处。而作为普通党员,对上级和同事,则需有“爱君之过”的直率和勇气。尤其是党内政治生活,要以对党和他人负责的态度,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讲狠话,讲真理不讲面子,讲党性不讲私情,讲规矩不讲关系,不当“爱君之丑”的“礼炮手”和“老好人”;杜绝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会上不说、会后乱说,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当“爱君之丑”的“两面人”和“两面派”。当然,批评也要讲究方法和艺术,既能真诚真实地提出批评建议,又能让人更好地接受批评和纠正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敢于板起脸来批评,并督促改正”。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也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单纯的“爱君之丑”不是共产党人的应有品格,只要我们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建立在忠诚为党、服务为民之上,就不妨对人“爱君之过”,也不怕对己“爱君之过”。

“爱君之过”与“爱君之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