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的“區域統考”只能使學校育人窄化

過度的“區域統考”只能使學校育人窄化

臨近期中考試,學生又開始緊張起來,因為要統考,要對教師進行排名,教師和學生不得不投入緊張的練習之中。一摞摞的練習題,熬至深夜的家庭作業,誰都不敢怠慢,考在後面,對於教師面子無光不說,可能影響的不僅僅是評優,一系列的職稱晉升都可能無緣。所以每每到統考,老師們如臨大敵般調整了課堂風格,多發幾張試卷,少些文體活動,因為期中全縣要統考,考試結果事關學校與自己的聲譽與利益。也關乎學校的聲譽,校長的職務晉升,每到此時,上下緊張,一門心思抓質量,抓成績。一直覺得這個做法不妥,但又似乎找不到破綻,從其本意上是抓質量,抓質量有何錯?但面對如此的基層狀態又讓人不安。一次,和基層校長閒聊,談及統考,校長認為很有必要,抓質量就要有個抓手,考試也是措施之一,我突感無語,問其原因?校長說很明顯以前這些教師上課不認真,現在有了壓力,工作積極,態度大變。至此,我才明白,考試利於校長的管理,是那些以前心思不在質量上的教師切切實實抓質量了,工作自覺了,校長也少了一分管理的壓力。我也明白了校長力主統考的真正用意,以一種簡單的方式統領學校工作。

過度的“區域統考”只能使學校育人窄化

早就想對統考說點什麼了?但總拿不出點有力的證據,只從一些表象上感覺這樣做不妥,直到今天讀了張豐的《“區域統考”是典型的簡單化管理》,才覺得說到了痛處,說到了核心。統考做什麼用呢?通過統一的紙筆測試,形成學生、教師以及學校之間的橫向比較。從積極方面看,它能統一學習要求,幫助學生了解相對位次,知恥而後勇;它便於形成上級對下級的控制與指揮,聚精會神,統一步調;同時,也能夠為一個區域階段性的教育質量進行診斷。那麼細細分析,統考無外乎作比較,橫向對比,讓教師和學生知道在全縣的位次,然後知恥而後勇,這可能是這種做法最能拿出手的地方,從對學習的診斷上看並無不足,甚至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這種做法整齊化一,顯然無視學校、學生的差異性,無視紙筆測試的侷限,更不利於學校自主性的發揮,缺乏對學校創新的激勵,只要在一個層面上成為第一,在一個區域成為第一即視為成功。學校的關注點就在考試的範圍、做題的準確和速度,其他就會很少關注。學校教育,就算智育這一點也被窄化了。

過度的“區域統考”只能使學校育人窄化

那為什麼統考還可以大行其道,我覺得校長說對了,從管理的角度講,方便了,省去過多的枝節,不需要過多的成本就可以迫使教師認真工作,不敢怠慢。果真如校長所言能收到一勞永逸的效果嗎?從學生和教師的緊張就可以看出,未必。區域性統考作為一種管理行為,其是典型的簡單化管理方法,它使人們窄化理解“質量”,容易導致學校育人工作的“短路”。這才是我們要關注和思考的,正如作者所言:“區域性統考是專業自信缺乏的控制性管理,因為管理者對教育教學過程沒有把握,缺少專業指導的智慧,只好選擇“壓力傳導”的策略;區域性統考是結果導向的管理行為,它助長了不論路徑、不計成本、不顧規則地謀取高分的做法,成為“政績思維”在教育管理上的集中體現;區域性統考本質上是下移責任的“懶政”行為,通過加強橫向比較,在教育活動中推行工業化生產的指標管理,在強化下屬責任的同時降低自己的責任擔當。”所以我們已經要對統考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能簡單以此來提高質量,更不能簡單的以此來評價學校和教師。

當然,並不是說統考一無是處,如果統考只是做一次測量,診斷,結果是用來改進教學,不是教師迫於壓力開展教學,考試的頻次不高,其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我們還是希望能正確的看待統考,而不僅僅是作為一種管理手段,不僅僅作為提高質量的唯一法寶,不是拿來評長論短。

過度的“區域統考”只能使學校育人窄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